零点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零点看书 > 我靠搞钱系统日入百万 > 冷风中的暖炉公交站的星光

冷风中的暖炉公交站的星光

冷风中的暖炉公交站的星光 (第1/2页)

林浩第二天一早就扛着个旧灯具过来,灯罩上还沾着点灰尘,他擦得发亮:“这是我家换下来的吸顶灯,亮度够,我昨晚改了线路,能直接接在公交站的插座上。”话音刚落,一个穿工装的师傅就拎着工具箱走过来,是街对面五金店的王师傅:“我昨儿看推送说要装灯,特意带了防水胶带和备用灯泡——这雨棚下装灯得防淋,我帮你们弄!”
  
  李奶奶的轮椅车斗里,装着三个刚缝好的毛线灯罩,暖黄的毛线裹着硬纸板,边缘还绣着小小的太阳纹:“我把上次织挂件剩下的毛线都用上了,裹上灯罩,光透出来就是暖的,不刺眼。”男孩蹲在旁边,正用彩笔在灯罩内侧画小草莓和弹珠图案:“我要把这些都画进去,晚上开灯时,就像把咱们的积木桥和暖心角都装在灯里啦!”
  
  孙哥的三轮车改成的“移动暖房”也停在了公交站旁,车斗里摆着两个新的保温桶,一个装姜茶,一个装热粥,车把上挂着串小太阳挂件,风一吹就晃:“我早上四点就起来熬粥了,放了红豆和红枣,喝着暖身子。”面包店老板娘也推着小推车过来,车上的保温箱里码着刚出炉的蔓越莓面包,袋子上除了太阳图案,还多了行小字:“暖心角专属,免费拿。”
  
  装灯的时候,王师傅站在孙哥搭的简易梯子上拧螺丝,林浩在下面递工具,李奶奶坐在轮椅上,帮他们扶着线团——怕电线蹭到地上的水。男孩举着自己画好的灯罩,等王师傅把灯座装好,就踮脚递过去:“王叔叔,先装这个!我画了弹珠,开灯会亮!”王师傅笑着接过,把灯罩扣上去时,阳光刚好透过图案,在地上投出小小的草莓影子。
  
  老周的拍立得“咔”地响了。一张拍的是王师傅站在梯子上,林浩仰头帮他扶灯罩,两人脸上都沾了点毛线絮;一张是男孩蹲在地上,指着灯影里的草莓图案,给面包店老板娘看;还有一张是李奶奶用纸巾,帮孙哥擦车斗里溅到的粥渍,孙哥笑着摆手,却把自己的搪瓷杯递过去,让李奶奶先喝姜茶。
  
  灯装好的那天晚上,苏晴特意过来看看。暖炉亮着橘色的光,新装的吸顶灯透过毛线灯罩,洒下暖黄的光,把整个雨棚照得像个小房子。一个刚下班的姑娘,抱着怀里的文件袋,站在暖炉旁喝姜茶,手里还拿着本暖心角的旧绘本——是早上年轻妈妈送来的,封面上画着小熊。
  
  “这灯真暖啊。”姑娘笑着说,“我每天加班到这么晚,以前等车总觉得冷,现在站在这儿,喝口姜茶,看两页书,就觉得心里踏实。”旁边一个遛弯的老爷爷,也凑过来烤手:“我刚才看见孙哥的移动暖房,在街尾给环卫工人送粥呢,这孩子心细,知道他们辛苦。”
  
  男孩拉着孙哥的手,站在灯底下,抬头看灯罩上的图案:“孙哥你看,灯里的弹珠好像在发光!”孙哥蹲下来,指着灯影里的小太阳:“那是因为咱们把星光都装进去了——你织的挂件、李奶奶的灯罩、王师傅的灯泡,凑在一起,就成了晚上的太阳。”
  
  张叔拎着刚煮好的红薯过来,分给等车的人和帮忙的人:“刚从烤箱里拿出来的,还热乎着。”他递给面包店老板娘一块,笑着说:“你天天送面包,也尝尝咱们的热红薯,甜得很。”老板娘咬了一口,点头说:“下次我把烤箱里剩下的面包边带来,咱们烤红薯时,能裹着面包边,更香!”
  
  苏晴掏出手机,拍了张暖灯下的暖心角——暖炉冒着热气,灯影里飘着小太阳和草莓的图案,大家围在一起吃红薯,笑声混着姜茶的香气。她在朋友圈里发了张照片,配文:“晚上的太阳,也是星光凑的——这里的每一盏灯、每一口热的,都是有人在把自己的光,递给需要的人。”
  
  评论区里,年轻妈妈留言:“我明天带孩子来帮忙整理绘本!”王师傅也说:“下次灯要是有问题,随时喊我,我随叫随到!”苏晴看着这些留言,再抬头时,看见孙哥的移动暖房从街尾开回来,车斗里的保温桶还冒着热气,车把上的小太阳挂件,在灯光下闪着光。
  
  风还在吹,但雨棚里的暖,却像扎了根似的,散不开。李奶奶坐在轮椅上,手里捏着毛线针,还在缝新的小靠垫;男孩趴在石台上,用彩笔在纸上画新的太阳,说要贴满整个雨棚;林浩和王师傅蹲在地上,检查灯的线路,怕晚上下雨出问题。
  
  苏晴忽然觉得,这条街的暖,从来不是某个人撑起来的,是李奶奶的毛线、孙哥的粥、王师傅的灯泡、男孩的画,是每个普通人说“我来帮一把”时,递过去的那点光。这些光凑在一起,就成了不管白天黑夜,都能暖到心里的太阳。雨丝突然飘了下来,先是细密的几点,很快就织成了小帘。苏晴刚想提醒大家收东西,王师傅已经从工具箱里摸出块塑料布:“早料到会下雨,这布我昨天特意带来的,刚好盖绘本箱。”林浩立刻搭手,两人一起把塑料布裹在绘本箱上,边角用石头压牢——箱里刚整理好的旧绘本,是早上年轻妈妈和几个邻居送来的,封面上还留着孩子的涂鸦。
  
  “呀,我的伞忘在学校了!”一个穿校服的姑娘抱着书包跑过来,发梢沾了雨珠,脸颊冻得微红。是住在街尾的高中生林晓,每天这个点放学。张叔立刻招手:“快进来躲躲!刚煮的姜茶还热着,喝口暖身子。”林晓局促地笑了笑,接过孙哥递来的搪瓷杯,姜茶的热气扑在脸上,她轻轻“啊”了一声:“好暖,比校门口的奶茶还香。”
  
  男孩举着刚画好的太阳跑过来,纸角被风吹得卷起来:“姐姐,你看我画的太阳!贴在雨棚上,下雨也能看见光!”林晓蹲下来,指尖碰了碰纸上的蜡笔痕迹:“画得真好,我能帮你一起贴吗?我带了固体胶。”说着就从书包里掏出胶棒,两人凑在灯底下,把一张张太阳画贴在雨棚的支架上——有的画着草莓,有的画着弹珠,还有一张画了个小小的暖炉,旁边写着“给喝姜茶的姐姐”。
  
  老周的拍立得又“咔”响了,这次镜头对准了蹲在地上的两人:林晓帮男孩扶着画,男孩踮脚往支架上贴,暖黄的灯光落在他们发顶,雨丝在灯影里像细闪的银线。照片洗出来,苏晴接过来,贴在白板“绘本区”那行字旁边,刚好和之前年轻妈妈送绘本的照片挨在一起。
  
  “面包边烤的红薯好啦!”面包店老板娘的声音传过来,她和张叔正蹲在暖炉旁,手里拿着用锡纸裹着的红薯——外皮烤得焦黑,撕开时,裹着的面包边已经变得金黄,混着红薯的甜香飘满整个雨棚。张叔递了一个给林晓:“小心烫,这是裹了面包边的,比普通烤红薯更甜。”林晓咬了一口,面包的酥香和红薯的绵甜混在一起,她眼睛亮了:“太好吃了!明天我带妈妈做的豆沙包来,给大家当早餐好不好?”
  
  雨下得稍大了些,公交站的顶棚被雨点打得“哒哒”响。孙哥看了看表,对林晓说:“你等的那趟公交快到了,我用三轮车送你过去吧,免得淋着。”说着就把移动暖房的车门拉开,里面还留着姜茶的余温。李奶奶突然喊住他,从轮椅车斗里拿出个刚缝好的小靠垫:“把这个带上,给小林晓垫在公交座位上,凉。”靠垫是浅黄色的毛线织的,边缘绣着个小小的太阳,和男孩画里的图案一模一样。
  
  林晓抱着靠垫坐在三轮车上,孙哥慢慢推着车往公交站走,车把上的小太阳挂件被风吹得晃来晃去。她回头望了眼雨棚,看见大家都在挥手——李奶奶坐在轮椅上,手里还捏着毛线针;男孩举着新画的太阳,跳着挥手;林浩和王师傅正低头检查灯的线路,怕雨水渗进去。公交到站时,林晓把靠垫抱在怀里,对孙哥说:“孙叔叔,明天我一定带豆沙包来!还要帮大家整理绘本!”
  
  孙哥推着空车回来时,林浩和王师傅刚好站起身,手里拿着防水胶带:“线路都检查过了,胶带缠得牢,雨再大也不怕短路。”李奶奶笑着点头,把刚织到一半的小太阳挂件递过去:“给你们俩也织了,下次修东西时,挂在工具箱上,看着也暖。”王师傅接过挂件,不好意思地挠头:“您这手真巧,比我店里卖的还好看。”
  
  雨渐渐小了,天边透出点淡淡的月光。大家开始收拾东西,张叔把剩下的红薯装进保温盒,说要带给家里的小孙子;面包店老板娘把烤箱推回店里,临走前还不忘叮嘱:“明天早上我早点来烤面包,大家记得来吃!”男孩被妈妈接走时,还攥着林晓帮他贴的太阳画,回头喊:“明天我要带积木来,搭更大的桥!”
  
  苏晴最后锁门,回头看了眼雨棚——贴满太阳画的支架在灯光下泛着暖光,绘本箱上的塑料布被风吹得轻轻晃,暖炉里还留着点余温,空气里飘着姜茶和烤红薯的香味。她掏出手机,给林晓发了条消息:“明天的豆沙包,我们等着呀。”很快收到回复,附带一张照片——是林晓抱着小太阳靠垫,坐在公交上,配文:“靠垫好暖,谢谢李奶奶!明天见!”
  
  苏晴把手机揣回兜里,晚风带着雨后的凉气吹过来,可心里却暖得发烫。她想起刚才林晓说的话:“原来这里的光,不是灯照出来的,是大家凑出来的。”是啊,李奶奶的毛线靠垫、孙哥的三轮车、王师傅的防水胶带、林晓的豆沙包,还有男孩的太阳画,这些细碎的星光凑在一起,就成了不管下雨还是黑夜,都能让人安心的太阳。
  
  走在回家的路上,她抬头看见街对面的暖心角,灯还亮着——暖黄的光透过毛线灯罩,在地上投出小太阳和草莓的影子,像撒了一地的星光。她忽然想起明天要做的事:帮林晓整理绘本,给男孩准备新的彩笔,还有,把老周今天拍的照片,都贴满展示区的墙。
  
  原来这条街的故事,从来不是结束,是每个“下次见”里,都有人带着新的星光来,然后一起,凑成更亮的太阳。第二天的晨光刚漫过街角,孙哥的三轮车就“吱呀”停在了暖心角门口。车斗里的保温桶冒着热气,他掀开盖子,红豆粥的甜香立刻飘出来——比昨天多放了把红枣,是凌晨特意去早市挑的。“林晓说带豆沙包,配粥刚好。”他一边念叨,一边把保温桶摆在折叠桌上,又从车里拎出块干净的桌布,仔细铺好。
  
  面包店老板娘的烤箱早亮了灯,玻璃窗里飘出黄油香。她端着两盘刚出炉的蔓越莓面包走过来,盘子边还摆着袋烤得金黄的面包边:“昨天剩的面包边,今天烤脆了,给孩子当小零食。”刚放下盘子,就看见林晓背着书包跑过来,怀里抱着个保温饭盒,脸颊红扑扑的:“阿姨!我妈妈凌晨三点就起来包豆沙包,还热着呢!”
  
  苏晴刚打开门,就被豆沙包的甜香裹住。林晓打开饭盒,雪白的豆沙包上印着小小的太阳纹——是妈妈用模具压的,和李奶奶织的挂件图案一样。“我还带了书签!”林晓从书包里掏出叠卡纸,上面画着雨棚、积木桥,还有暖心角的大家,“夹在绘本里,小朋友翻书时能看见。”
  
  两人刚整理绘本箱,就发现几本旧绘本里夹着小纸条。有张画着草莓的纸条,歪歪扭扭写着“谢谢给我饼干的叔叔”;还有张画着小太阳,下面是“我下次还来搭积木”。林晓把纸条轻轻夹在透明文件夹里,贴在绘本箱侧面:“这些都是大家的心意,得好好留着。”
  
  “周叔叔!我带新积木啦!”男孩的声音从门口传来,手里拎着个装满积木的小桶,孙哥跟在后面,手里拿着块木板:“昨天听他说想搭更稳的桥,我找了块废木板当底座。”两人蹲在地上,男孩负责拼桥身,孙哥帮他扶着木板,王师傅刚好拎着工具箱过来,看见这场景,从兜里摸出串小彩灯:“上次装灯剩的,缠在桥栏杆上,晚上亮起来好看。”
  
  张叔拎着水果篮过来时,暖心角已经热闹起来。他把洗好的草莓和圣女果摆在盘子里,又拿出把小叉子:“刚从摊位上挑的,最甜的一批,给孩子和林晓当课间餐。”正切着水果,就看见李奶奶的轮椅过来了,车斗里放着个新织的毛线挂毯,上面绣着“绘本角”三个字,边缘缀着小太阳挂件:“给绘本箱织的,挂在上面,看着暖和。”
  
  老周的拍立得又“咔”响了。一张拍的是林晓坐在绘本箱旁,正给两个小朋友读《小熊的温暖小屋》,手里捏着自己画的书签;一张是男孩和孙哥一起搭积木桥,王师傅蹲在旁边帮他们缠彩灯;还有一张是李奶奶坐在轮椅上,手里捏着毛线针,正给挂毯缝最后一颗纽扣,张叔递了块草莓过去,刚好喂到她嘴边。
  
  “桥搭好啦!”男孩举着小旗子跑过来,新搭的积木桥比上次宽了些,木板底座稳稳的,栏杆上缠的小彩灯闪着暖光。林晓放下绘本走过去,轻轻碰了碰桥身:“真稳,下次可以让小朋友在上面‘走’小玩具车。”孙哥笑着点头,从兜里摸出个小塑料车,放在桥上:“我早就备好啦,给孩子们当礼物。”
  
  苏晴走到白板前,拿起笔在“下次计划”下面加了行字:“绘本分享会——林晓当小老师”。刚写完,林晓就凑过来,眼睛亮了:“我可以吗?我还能准备小故事!”“当然可以!”李奶奶笑着说,“我再织几个小书签,到时候给来的小朋友当礼物。”
  
  王师傅检查完线路,把工具箱摆好,又从里面摸出个小台灯:“绘本区光线暗,这个台灯插在旁边,晚上读绘本不费眼。”孙哥立刻搭手,帮他把台灯固定在绘本箱旁,打开开关,暖黄的光刚好落在翻开的绘本上。
  
  临近中午,阳光透过雨棚的缝隙洒进来,落在贴满照片的墙上。林晓抱着绘本坐在灯旁,男孩推着小塑料车在积木桥上跑,李奶奶织着挂件,张叔和面包店老板娘聊着下午要进的食材,孙哥和王师傅正商量给暖心角装个小书架——是王师傅从店里找的旧书架,要刷成暖黄色,和毛线灯罩配成一套。
  
  苏晴看着眼前的画面,突然想起老周昨天拍的照片:雨夜里的暖灯、贴满太阳画的支架、林晓抱着靠垫的背影。原来这些细碎的瞬间,就像一颗颗小星星——孙哥的粥、林晓的书签、男孩的积木、李奶奶的挂毯,凑在一起,就成了这条街上最亮的太阳。
  
  她掏出手机,给白板上的新计划拍了张照,发在朋友圈里,配文:“今天的太阳,多了绘本的香、积木的暖,还有豆沙包的甜——下次,咱们再凑点新的星光吧。”
  
  评论区里,年轻妈妈很快回复:“明天我带孩子来听林晓讲故事!”老周也发来消息:“我把今天的照片洗出来,下午就贴墙上!”苏晴笑着回复,抬头时,看见男孩举着小塑料车跑过来,喊着:“苏晴姐姐!下次咱们搭个能通到绘本区的桥吧!”
  
  风从街角吹过来,带着阳光的暖,裹着面包和粥的香。苏晴点头:“好啊,下次咱们一起搭。”
  
  毕竟这条街的故事,从来都是你带一点光,我添一点暖,慢慢凑,慢慢拼,就成了永远不会暗的太阳。午后的阳光斜斜照进暖心角,王师傅已经把旧书架搬到了门口,砂纸在他手里来回摩擦,木屑簌簌落在铺好的报纸上。“这书架以前是店里放工具的,刷层暖黄色漆,跟绘本区正配。”他说着,从工具箱里掏出罐油漆,林晓立刻跑过去帮忙:“王叔叔,我帮你递刷子吧!我画画时总帮妈妈调颜料,手稳!”
  
  男孩蹲在旁边,手里捏着刚才张叔给的草莓,一边啃一边看:“书架上能贴我的太阳画吗?这样小朋友找绘本时,就能看见光啦!”孙哥刚好拎着桶清水过来,笑着点头:“当然能,等漆干了,咱们把你的画贴满书架侧面,再挂几个李奶奶织的小太阳挂件。”说着就把清水递到王师傅手边,帮他擦了擦沾着木屑的手。
  
  李奶奶的轮椅停在绘本箱旁,手里拿着块浅蓝色的棉布,正一针一线缝书套。“这些旧绘本的封面有点磨破了,缝个书套护着,能多放些日子。”她抬起头,看见林晓递完刷子,正蹲在绘本箱前给孩子读故事,就把缝好的第一个书套递过去:“给你读的那本《小熊的温暖小屋》套上,这布软,孩子翻书不硌手。”
  
  林晓接过书套,指尖碰着细密的针脚,心里暖融融的。她小心地把绘本套进去,封面露出的小熊图案刚好和书套上的太阳纹挨在一起。“谢谢李奶奶!”她举着绘本给孩子们看,“大家看,咱们的绘本有新衣服啦!以后翻书要轻轻的,好好爱护它们哦。”几个围过来的孩子使劲点头,最小的那个还伸手摸了摸书套,小声说:“软乎乎的,像小被子。”
  
  张叔的水果摊刚闲下来,就拎着个竹篮过来,里面装着刚切好的西瓜,红瓤黑籽,还冒着凉气。“天热了,吃块西瓜解解渴。”他把竹篮放在折叠桌上,先给李奶奶递了一块:“您牙口软,这块我切得薄,甜得很。”又给正在读故事的林晓和孩子们分了块,最后把剩下的递给王师傅和孙哥:“你们干活累,多吃点补充力气。”
  
  老周的拍立得“咔”地响了,镜头里,林晓举着套好书套的绘本,正给孩子指上面的字;男孩趴在书架旁,用彩笔在纸上画新的太阳,准备等漆干了贴上去;李奶奶坐在轮椅上,手里捏着没缝完的书套,嘴边沾着点西瓜汁,孙哥正用纸巾帮她轻轻擦掉。照片洗出来,苏晴接过来,贴在白板“绘本分享会”那行字下面,和之前林晓带豆沙包的照片凑成了一排。
  
  王师傅刷完最后一遍漆,把刷子放进清水里,站起身伸了个懒腰:“明天漆干了,就能把绘本摆上去了。”男孩立刻跑过去,踮脚摸了摸书架边缘:“明天我要第一个帮苏晴姐姐搬绘本!还要把我的小塑料车放在书架上,当‘绘本小卫士’!”大家都笑了,孙哥揉了揉他的头:“好,让你的小车子守着绘本,谁都不能弄坏它们。”
  
  林晓想起明天的绘本分享会,从书包里掏出张画纸:“我画了故事里的小熊,明天当道具用。”纸上的小熊抱着个小太阳,旁边写着“小熊的暖心角”。李奶奶看了,从车斗里拿出团毛线:“我给你织个小熊挂件吧,挂在绘本上,跟你的画配一对。”说着就拿起毛线针,指尖飞快地动起来,不一会儿,小熊的耳朵就织出了形状。
  
  夕阳西下时,大家开始收拾东西。王师傅把刷好漆的书架搬到雨棚下,用塑料布盖好,怕晚上下雨;孙哥把空了的保温桶洗干净,说要明天早点来熬绿豆粥,天热喝着解暑;张叔把竹篮收起来,临走前还叮嘱:“明天我带点冰镇酸梅汤来,给孩子们当下午茶。”
  
  林晓被妈妈接走时,手里攥着李奶奶刚织好的小熊挂件,还有苏晴给她的绘本分享会流程表。“明天我一定早点来!”她回头挥手,书包上挂着的小熊挂件晃来晃去,和暖心角的灯影叠在一起,像颗小小的星星。
  
  苏晴最后锁门,看着贴满照片的墙——有林晓读绘本的样子,有男孩搭积木的瞬间,有王师傅刷书架的背影,还有李奶奶缝书套的侧脸。这些照片里的人,手里都拿着点什么:一碗粥、一本书、一块布、一把刷子,都是最普通的东西,却凑成了最亮的光。
  
  晚风带着夏末的凉吹过来,她抬头看见暖心角的灯亮了——暖黄的光透过毛线灯罩,在地上投出小太阳的影子,刚刷好的书架在灯影里,泛着淡淡的暖黄色。她掏出手机,给书架拍了张照,发在朋友圈里,配文:“明天的书架会装满绘本,明天的分享会会有小熊挂件,明天的绿豆粥会更甜——这条街的星光,还在慢慢凑,慢慢亮。”
  
  评论区里,年轻妈妈发来消息:“我给孩子准备了小礼物,明天当分享会的小奖品!”老周也说:“我明天早点来,给分享会拍更多照片!”苏晴笑着回复,心里清楚,明天又会有新的星光来——可能是孩子带的小礼物,可能是老周新拍的照片,可能是王师傅帮书架装的小彩灯,也可能是李奶奶织好的新挂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在木叶打造虫群科技树 情圣结局后我穿越了 修神外传仙界篇 韩娱之崛起 穿越者纵横动漫世界 不死武皇 妖龙古帝 残魄御天 宠妃难为:皇上,娘娘今晚不侍寝 杀手弃妃毒逆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