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回 得心者远胜得人者 第三十七回 高人
第三十六回 得心者远胜得人者 第三十七回 高人 (第1/2页)第三十六回得心者远胜得人者
一、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曹仁遂大起本部之兵,星夜渡河,意欲踏平新野。
单福得胜回县,对刘备言明:曹仁必起大军来战。
福献计:曹仁若尽提兵而来,樊城空虚,可乘间夺之。
刘备问计,福附耳低言(计谋贵在不知!),刘备大喜,预先准备已定。
报马言:曹仁引大军渡河来了。单福遂请刘备出军迎敌。
曹仁命李典出阵,与赵云交锋,李典料敌不过,拨马回阵。
李典回见曹仁,言:刘备军精锐,不可轻敌,不如回樊城。
曹仁大怒,推出李典要斩,众将苦告方免。
曹仁鸣鼓进军,布成一个阵势,使人问刘备:是否识其阵势?
单福识出此阵为:八门金锁阵也。
刘备依单福之计,曹兵大败而退,单福命休追赶,收军自回。
曹仁打算去劫寨,李典善意提醒:刘备必有准备。仁坚决去劫寨(不服高人有罪),遂不听李典之言。
单福正与刘备在寨中议事,忽信风骤起。
福断定:今夜曹仁必来劫寨(若自然现象真可以预示人的行动,人类岂不是大自然的傀儡,万物之灵岂可沦为傀儡!)。福遂密密分拨已毕。
曹仁知有准备,急令退军,赵云掩杀将来,仁不及收兵回寨,急望北河而走。
将到河边,岸上张飞领一彪军杀到,曹仁死战,李典保护曹仁下船渡河。
曹仁渡过河面,上岸奔至樊城,关羽已取樊城多时矣!
曹仁又折了好些军马,星夜投许昌,于路打听,方知有单福为军师设谋定计(料敌于先,方为良将)。
二、清官难断家务事
刘备大获全胜,引军入樊城,县令刘泌出迎,刘备安民已定。
刘备爱刘泌之甥寇封,本罗侯寇氏之子,父母双亡,欲嗣为义子。
刘泌欣然从之,遂使寇封拜刘备为父,改名刘封(“封禅”足见刘备心中大志)。
刘备带回,令拜云长、翼德为叔。
云长明言:刘备既有子,又用螟蛉?后必生乱。
刘备认为:备待封如子,刘封必事备如父,不会有乱(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云长不悦(隐私家事,隐秘为上!)。
三、打蛇打七寸
刘备令赵云引一千军守樊城,刘备领众自回新野。
曹仁与李典回许都,见曹操,泣拜于地请罪,具言损将折兵之事。
操并未怪罪曹仁等人,打听为刘备画策之人,曹仁言是单福之计。
操问单福何人也?
程昱详细介绍:此人幼好学击剑,中平末年,尝为人报仇杀人,披发涂面而走,为吏所获;问其姓名不答,吏乃缚于车上,击鼓行于市,今市人识之,虽有识者不敢言,而同伴窃解救之。乃更姓名而逃,折节向学,遍访名师,尝与司马徽谈论。此人乃颍川徐庶,字元直。单福乃其托名耳(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操问徐庶之才比程昱何如?昱称:十倍于昱。操叹息。
昱献计:使人赚徐母至许昌,令作书召庶,则徐庶必至矣。
操使人星夜前去取徐庶母,并厚待之。
曹操烦徐庶老母作书,唤徐庶回许都。
徐母戳穿曹操的谎言,取石砚打曹操。
操大怒,叱武士执徐母出,将斩之。
程昱急止之,向操言明:操若杀之,则招不义之名,而成徐母之德。徐母既死,徐庶必死心助刘备以报仇矣;不如留之,使徐庶身心两处,纵使助刘备,亦不尽力也。且留得徐母在,昱自有计赚徐庶至此,以辅曹操(活物永远比死物更有价值)。
操然昱言,遂不杀徐母,送于别室养之。
程昱赚得徐母笔迹,仿其字体,诈修家书一封,差一心腹人,持书径奔新野县,寻问“单福”行幕。
徐庶览毕,泪如泉涌(用感性感受生活,用理性思考人生!)。
徐庶持书来见刘备言明原委,刘备闻言大哭。
徐庶便拜谢,欲行,刘备乞再聚一宵,来日饯行。
孙乾密向刘备进言:徐庶天下奇才,久在新野,尽知备军中虚实。今若使归曹操,必然重用,备危矣。刘备宜苦留之,切勿放去,操见徐庶不去,必斩徐母。徐庶知母死,必为母报仇,力攻曹操也(能为己所用的人才则用之,不能为己所用的人才则杀之——王霸之道)。
刘备不同意,认为使人杀其母,而用其子,不仁也;留之不使去,以绝其子母之道,不义也。(尊严是做人的底线,原则是立世的根基,人可以没有梦想,但不可以没有立场。)
刘备请徐庶饮酒,二人相对而泣,坐以待旦。
四、身离心不离
临别,徐庶又嘱咐诸将忠保刘备,刘备不忍相离,送了一程,又送一程。
刘备凝泪而望,却被一树林隔断,刘备以鞭指欲尽伐此处树木,因阻刘备望徐庶之目也。(以情动人,以行带人;以智教人,以德育人)
徐庶拍马而回向刘备推荐诸葛亮,并介绍了诸葛亮的身世:
此人乃琅琊阳都人,覆姓诸葛,名亮,字孔明,乃汉司隶校尉诸葛丰之后。其父名珪,字子贡,为泰山郡丞,早卒;亮从其叔玄。玄与荆州刘景升有旧,因往依之,遂家于襄阳。后玄卒,亮与弟诸葛均躬耕于南阳,尝好为《梁父吟》。所居之地有一冈,名卧龙冈,自号为卧龙先生。
刘备闻徐庶之语,方悟司马德操之言,引众将回至新野,便具厚币,同关、张前去南阳请孔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