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师父,别念了
第45章 师父,别念了 (第1/2页)“先说看起来最简单,实则最难的炼字。”
赵抃点着其中的范例,说道:“炼字,其实目的不是找合适的字,而是找合适的声。”
“骈句对仗讲究平仄相协,你且看这‘云山叠嶂’对‘烟水浮槎’。”
“这里面‘叠’与‘嶂’皆为仄声,‘浮’与‘槎’皆属平声,看似工整,实则犯了‘同声落脚’的忌讳——四字皆为双平双仄相对,声韵便如断弦之琴,缺乏起伏之妙。”
说实话,平仄这玩意挺让人头大的。
写策论基本不要求平仄,完全可以随意发挥,但是诗赋的格律则非常的严谨。
除了本身字的对仗,还涉及到声的对仗!
要知道大宋可是没有汉语拼音的,所有字的发声,都需要根据《广韵①》的反切以及所属韵部来进行判断。
而且,千万不要试图耍小聪明,依靠汉语拼音来判断......因为宋代汉语的发音跟现代汉语在很多细节上压根就不是一回事!
宋代汉语体系是以“四声八调”为基础的,已形成了平、上、去、入四声,但因声母清浊对立,四声各分阴阳,细分形成八调体系,而且跟现代汉语的显著区别就是入声独立,入声以塞音韵尾收尾,发音短促,与现代汉语将其合并入其他声调不同。
如果非要用现代汉语来找参照物,去找更接近宋代汉语的方言,那就是客家话和吴语。
客家话的特点是完整保留了宋代汉语的入声韵尾,而且通常有6-7个声调,接近宋代汉语的八调体系,调值分化细致。
并且客家话是有跟宋代汉语相同的虚词用法的,比如“系”(是)、“冇”(无)、“啱”(刚),且句末语气词丰富,如“咩”“噃”等等。
除此以外,客家话还有很多的古音,比如“行”(hang)“食”(siak)等等,都跟宋代汉语发音极为相似。
吴语的特点则是保留了宋代汉语的全浊声母,并且入声分阴阳,因此用吴侬软语来唱宋词,通常会比用现代汉语来唱听起来要顺耳的多。
而说回此处,从单个字的平仄判断来看,四字的平仄属性倒是没问题。
但问题是,写诗赋不是对对联!
要的不仅仅是平仄相对,甚至可以说,在骈文或诗赋的对仗中,单纯的平仄相对只是基础内容,进阶一点,就需要讲究“仄顶仄,平顶平”的交替之美。
相信一般人琢磨到这里,就已经开始晕了。
好在陆北顾的理解能力相当到位,还是能跟上赵抃的教学思路的。
赵抃继续说道:“而若将‘叠嶂’改为‘列嶂’,将‘浮槎’改为‘迷津’,以‘仄仄’对‘平平’,虽合平仄,但‘迷津’二字分属‘支韵’与‘真韵’,终非上选。所以不妨改为‘烟水苍茫’,既保平仄相对,又合‘阳韵’一韵到底,方显声律谐美。”
见陆北顾似有所悟,赵抃指了指正房里挂着他自己练字时候誊写的《兰亭集序》。
“你看这‘崇山峻岭’对‘清流激湍’,乍一看,是不是平平无奇?”
陆北顾点了点头,确实看起来没什么特别的,倒是赵抃的字是真的好看。
是那种,哪怕对书法完全不懂的人也能看出来的“好看”,属于美学范畴了。
而如果把陆北顾自己练的正楷放到上面去对比,就仿佛是一笔一划写字的稚童与信手拈来的书法家之间所存在的差距一样。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