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诗赋之道【月票目标达成加更】
第44章 诗赋之道【月票目标达成加更】 (第1/2页)“不敢让您久候。”陆北顾深施一礼。
赵抃搁下笔,示意他坐下:“昨日回去可看了那《春秋尊王发微》?”
“粗略翻了翻。”陆北顾如实答道,“泰山先生见解精微,学生许多地方尚不能领会。”
“无妨,经学非一日之功。”
赵抃从案头拿起一叠纸笺,问道。
“今日我们先说诗赋,你可知为何科举要考诗赋?”
陆北顾略一思索,答道:“可是为观学子文采?”
“文采只是其一。”赵抃摇头,“诗赋一道,最能见人之性情、学识与器量。诗言志,赋体物,无真性情者难成佳句,无广博学者难用典故,无开阔胸襟者难见境界。”
他指着房间里塞满了好几个书架的《文苑英华①》。
“再者,就算不说这些,说的功利点......朝廷取进士,起码要的是能写奏章、草诏令的人才,这些公务文书,哪个不需要骈四俪六的功夫?这便是诗赋之道的作用了。”
进士,并不是都要外放出去主政一方的。
恰恰相反,很多进士都是不外放的,他们会留在京城任职。
而任职,主要有三条路。
要么去给皇帝当秘书,要么去给皇子当老师,要么埋头修史养望。
这三条路里,第一条路,升官是最快的。
纵观历朝历代,书法好且草诏水平高的人,作为天子近臣很容易得到帝王的喜爱。
所以走这条路,比在翰林院点灯熬油地修史可轻松多了。
第二条路,则属于那种升官很慢,但只要升就是一飞冲天的那种。
第三条路,没什么好说的,虽然走的慢,但是一般都很稳健,而且没有第二条路那种押宝错了一辈子不得翻身的风险。
而赵抃的意思也很明白,以后陆北顾倒不见得必须走哪一条路,但如果具备这个技能,不光科举考试有用,以后就业也会有用。
“学生明白了。”
陆北顾赶紧点头,对方的提点显然是很有意义的。
见他明白了,赵抃也不再啰嗦,只道。
“老夫听李磐说了,你诗赋不佳,观你策论、奏疏,应当不是天赋不足,大抵不得其法尚未入门罢了......如此来讲,只要稍得其法,提升起来比需要消耗时日的墨义会快得多。”
“这样,先看看具体什么水平。”
赵抃抽出一张纸:“这是去岁眉州州试的赋题,你试着按考场规矩,作来看看。”
陆北顾心头一紧。
赋题,跟策论是不一样的。
策论的格式要求并不严格,属于议论文,主要是考察考生对于题目的观点,只要适当用典、条理清晰,基本上就算作合格了。
但赋题,则要求严格遵循“赋”这种文体的格律,一点都不能错。
.....问题是陆北顾也没深入研究过诗、词、赋的格律啊!
之前在泸州江上吟的那阙《水龙吟》,若是认真计较其实格律问题是很大的,只不过当时也不是在考试,所以李磐就没计较那些细节而已。
可现在让他去写比诗、词还要难上一筹的赋,还要严格遵循格律,那可真就是上难度了!
而且,这还不是县试的题目,是州试的!
要知道,州试跟县试,完全就不是一个难度!
一般来讲,四川的州县里,每年都是在县学二百人里排名至少前五的学生,才能通过县试,录取率是2.5%左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