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零点看书 > 禅观与净土 > 第5集《禅观与净土》观照篇

第5集《禅观与净土》观照篇

第5集《禅观与净土》观照篇 (第2/2页)

丙二、别明(分三:丁一、破除虚妄。丁二、开显真实。丁三、功德超胜。)
  
  好,那么他怎么做到的呢?这个地方看别明,他怎么样能够安住现前一念心性,然后历事练心?有三段:第一个破除虚妄;第二个开显真实;第三个功德超胜。
  
  丁一、破除虚妄
  
  首先要先破妄,在开显一念心性的真实的功德之前,要破除我们虚妄的想象。破妄先看第一块,无分别智:
  
  无分别智,遍计本空——破除;依他如幻——保留。
  
  好,注意,破除的是遍计执,你的执著,攀缘;保留是你的相状。诸位,你想修大乘佛法,要把相状保留下来。小乘佛法是对相状是一昧的否定,认为这个相状完全没有价值,所有的相状都是不净苦无常无我,所以他到最后落入偏空。他认为人生的相状,不管是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都完全没有意义。因为它不净,不清净。苦给你很多的痛苦,无常它变来变去,无我你没办法掌控。
  
  但是大乘佛法认为相状没有好坏,他也可能借相修心嘛,相状也帮助你。所以大乘佛法是保持相状。那么它空是空掉什么呢?空掉你的攀缘跟执著就好了,你把相状保留下来。你不要去攀缘这个相状就没事了,问题不在相状,问题是你多事,本来无一物,你自己去惹尘埃的。它对治的是你的攀缘执著,你攀缘感受,你攀缘心中的影像,问题在这里。好,我们知道我们的空,空掉什么,空掉你心中的攀缘跟执著,保存人生的影像,这个以后很好用,我们待会再说明,这个相状以后得保留下来。
  
  好,什么东西该空掉、什么是执著、什么是因缘的影像,下面有三个偈颂来说明,什么该保留、什么该空掉,从三个偈颂的学习就知道了。摄论里面有三个偈颂,我们把它念一遍:
  
  鬼旁生人天,各随其所应,等事心异故,许义非真实。
  
  名事互为客,其性应寻思,于二亦当推,唯量及唯假。
  
  与过去事等,梦像二影中,虽所缘非实,而境相成就。
  
  —《摄大乘论》—
  
  我们先看第一个。“鬼旁生人天”,讲到四种的众生,第一个鬼道;第二个旁生(旁生就是畜生);第三个是人;第四个是天人,这四种众生。这四种众生随顺他过去的善恶的业力“等事心异故”,同一个所缘境,等事就是同一个境缘。比方说水,那么这个水同一件事情,因为他内心的业力不同,心异故,“许义非真实”,他看到的不同,心中出现不同的影像。
  
  在唯识学上说,你现在前面放一盆水,有四个众生来看,人道的看当然我们看到是水,湿润的水;鬼道众生,他心中有罪业,他看到这盆水看到一团火;畜生道看到水呢,它看到这是我的房子,我安住的地方;天人看到水,是看到一个清净庄严的琉璃地。那么它到底是什么呢?答案是不一定,因为各人循业发现。
  
  比方说我们一家人,你看一家五六口人对不对?当然我们生长在一家,就是有共业吧。不是一家人,不入一家门嘛。但是共业中有别业,你看你们家开饭的时候,六个人在吃饭对不对?六个人看到一道菜不太一样。福报大的人,看到这盘菜特别好吃,你看他吃的很香。因为这个饭菜进入他嘴巴的时候,他的福德力强,就变成特别美妙。但是福报差一点的人,这盘菜炒得真难吃,因为你的过去有悭贪的业力,循业发现呗。这个东西进入你的身心世界跟你接触的时候,你自己发现的因缘比较丑陋,比较卑劣的意思。所以法空,一切法无我,各人循业发现;你心中会出现感受、出现影像是你自己的事情。
  
  大乘佛法的基本概念就是认命,跟别人没有关系。你永远要知道一件事情,你心中出现痛苦、出现快乐跟别人一点都没有关系,是你自己的业力表现出来。如果你想修大乘佛法,这是第一个基本概念,自作自受。没有真实的外境,一切唯心造。你心中有善业,你自己会看到美好的东西;你心中有罪业,别人跟你讲一句话,你就特别刺耳,因为你过去有诽谤别人的业。
  
  所以到了大乘佛法认为没有外境可得,你只是活在你的心中而已。这个影像是你自己变现出来,外境只是一个助缘,你是假借这个外境来变现你的业力。所以“许义非真实”,外境是不存在的,法空;这第一个概念,这个概念很重要。你自己的快乐痛苦,不是因为别人刺激你,是因为你有业力,这第一个。
  
  第二个,“名事互为客,其性应寻思,于二亦当推,唯量及唯假。”当我们出现第一个感受,第一个影像的时候,它只是一个业力的释放。但是我们一般人一定会采取行动,会去攀缘这个感受,攀缘这个影像,然后会加上自己的思考、想象,唯识学叫安立名言。安立名言以后这个相状就开始变了,失去原来面目了。
  
  比方说有些人喜欢吃榴莲,对不对?那榴莲这个水果是很极端,喜欢的人特喜欢,不喜欢的人特别不喜欢。其实榴莲身为榴莲它很委屈,我就是我。你看喜欢的人把它安立名言,哇,这个榴莲啊特别的甜美,颜色也特别好看,像黄金一样,他安立非常好的名言,在榴莲这个相状里面,他施设美好的言辞来赞美它。不喜欢榴莲的人,他安立不好的名言,这个榴莲啊味道很臭,怎么怎么的。
  
  所以当我们去攀缘这个影像的时候,安立很多的想法名言放在这个影像上,然后这个影像就扮演不同的角色。你如果安立不好的名言,这个榴莲就一辈子跟你结恶缘;你安立一个好的名言,这个榴莲就跟你结善缘。安立名言在唯识学很重要,一个人的福报快乐与否,除了过去的业力以外,你心灵的思考,你是经常做正面思考,还是经常做负面思考也扮演重要角色,就是第二念的想象。
  
  第一念完全是业力不能怪你,但是第一念的影像你开始思考以后,开始安立名言以后,它已经失去了它原来的相貌了,因为你开始给它加油添醋了。第一念在唯识学上叫唯识所现。它如实把你的善恶业现出来,但是经过你的思考想象,安立名言以后叫做唯识所变,因为你的思考不同它产生变化,可能变得更好也可能变得不好。“名事互为客”,这个事就是外境,就是第一个影像;由业力所现的影像,透过你的名言以后,名言影响到你的外境,外境也刺激到你的名言。这两个互为因缘叫做互为客。那么这个性质你应该好好的思考,在名言跟外境当中,它们是有种种的量,量就是认知跟假象。
  
  我们只有第一念是承受过去的业力,大部分的人都是活在自己的妄想。你吃榴莲会很快乐,除了你过去有善业以外,其实是你的妄想给你快乐,你自己认为很快乐,所以你变得很快乐。我们一般人在追求五欲,其实我们不在乎外境的,我们要的是满足心中的妄想,大部分都是满足心中的妄想。人生为什么会有不同的追求?因为除了过去的业显现以外,有不同的想象,你认为这个东西好,你把它想得非常美好,它果然在你的生命当中,扮演美好的角色;你认为这个东西不好,它果然变成伤害你。
  
  这个名言的分别,在唯识学里面是人生的变化,从业力而提升为想象叫唯识所变。那么这一块是要破除的。你只能够保持第一念,你要修这个大乘止观,不应该把人生的影像加油添醋,还它个本来面目,它该是什么就是什么。在大乘止观里面,只能够有第一念。你不要去多事,去解读很多的东西,因为你解读的通通是错的,也加上你的情绪啦。所以这个唯识所变要破除,破除你心中的妄想施加在这个因缘上的影像。
  
  再看第三个,“与过去事等,梦像二影中,虽所缘非实,而境相成就。”你心中所显现的第一念的影像,这个业力所变现的影像,虽然它像过去的事情,它过去就发生过了,你去回忆过去的事,好像有又好像没有。又好像你做梦的时候的影像,如梦幻泡影;你说它没有,你做梦的时候有真实的感受,真实的苦乐的感受。虽然所缘境它不是如此的真实,但是它的如梦如幻的影像,是成就的。
  
  这个地方要说什么事呢?唯识所现,唯识所变,唯识所住。我们对于第一念的影像保留,这个相状可以借来用。但是加上你的名言分别的影像,唯识所变,消除,乃至于最后你心住在这个相状,也要消除。唯识所变,唯识所住,这两块要消除。消除执著,消除你的名言分别,把相状恢复它原来的味道,不要再加油添醋了。
  
  有一对母女,她们两个感情很好住在一起,母亲很疼爱女儿,女儿也很孝顺母亲。有一天这个女儿领了工资很高兴,想犒赏一下自己,就到百货店里面买了一个漂亮的帽子戴在头上,越看越满意就回家了。回家以后,她就希望她母亲赞美她几句,认同她一下,她就在她母亲的面前晃来晃去。他母亲是忙得很准备晚餐,在餐厅里面跑过来,又跑到厨房去。所以都没有注意到她的帽子,这个女儿可紧张了,赶紧把这个帽子放在冰箱上面希望她看到,结果她妈妈也没看到。这个女儿几次失望以后,在吃饭的时候心情不好就不讲话。她妈妈当然也看出来了,就说你今天好像心情不太快乐,什么事?他女儿说,我买了一个帽子本来给你看的,你也没看。她妈妈听了以后也很委屈说,我今天做了头发,你也没赞美我几句。所以跟人之间的问题在哪里呢?除了业力碰撞以外,各打各的妄想,这个问题严重。
  
  人生无解,外有业力内有妄想,这两个结合在一起人生就无解了。但是业力这一块不能避免,佛法不能够违背因果,佛陀都不能去改造因果。我们只能改变我们的妄想,恢复因缘的本来面目就够了。你想,人跟人相处本来就很难,因为过去生的善业恶业错综复杂,没有人跟人之间完全善业,没有。你会喜欢他,他会喜欢你,这是业力;这个业力里面往往都是善恶业交杂,爱恨交杂。业力本身已经很复杂,再加你打的妄想,人生就变得更复杂了;各有各的本位,各打各的妄想。那么在佛法角度里面,业力这一块认命,妄想这一块要消除。破妄就是遇到事情的时候,你心中不能讲话,不能讲话。一讲话你就会被你的过去的习气,你心中的好坏的习气牵动,会落入一种执著,就带动了你来生的业力。
  
  《楞严经》的修学就是——不迷、不取、不动。你要训练你自己,看到一件事情,那样就是那样,这样就是这样。尽量保持每一件事情的原来风貌,不要加上你的名言分别。因为你加上去以后,就会喜欢一个东西或者厌恶一个东西;这个时候的攀缘就带动了一种生死业力了,因为会带动你去追求爱取。如果你希望你临终的时候,少一点业力牵动你,如果你希望你临终的时候,离开娑婆世界能够很轻松的出去,你最少妄想少打一点。轮回的力量是你自己创造出来的,本来没有轮回,是你自己打了很多妄想,你给你自己创造很多轮回的绳子,把自己绑住了。
  
  我们现在要做什么事情呢?赶快把生死业力的绳子,慢慢地解开来。就是你不要再打妄想了,不要把人生的因缘加上你个人的解读。在《楞严经》讲,不是幡动,不是风动,仁者心动。你开始解读人生的时候,你打妄想的时候,念头一动生死业力就开始动了。所以一个人上了五十岁,少打妄想,心要开始收摄了;因为你妄想打得越多,表示你的生死业力越重。
  
  我再讲一次,人生本来没有生死业力这件事情,生死业力是你自己创造出来的,你自己去创造一个生死业力,自己投进去,你自己创造一个蜘蛛网,把你自己网住了。《楞严经》讲,一念的妄动,生死浩然;一念的回光返照,轮回顿息。解铃还须系铃人,这谁也帮不了你,你自己想要打妄想,佛陀拿你一点办法都没有,你要跳火坑谁拿你一点办法都没有。阿弥陀佛在外面非常紧张,要赶快叫你出来。但是你自己在那边打妄想,自己把自己困住了。
  
  遍计本空,不是扫除心中的影像,而是你不要对这个影像再去加以安立名言,再去分别了。它该是什么就是什么,这样就可以了。它只是一个业力的释放,没有多久会消失掉,它自己会消失掉的,因为业力也是生灭法。但是你一攀缘它,这件事情就跟你没完没了,在你的心中就挥之不去,心有千千结,很多的挂碍是你自找的。
  
  好,我们先上到这里,下堂课再继续。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在木叶打造虫群科技树 情圣结局后我穿越了 修神外传仙界篇 韩娱之崛起 穿越者纵横动漫世界 不死武皇 妖龙古帝 残魄御天 宠妃难为:皇上,娘娘今晚不侍寝 杀手弃妃毒逆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