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集《禅观与净土》观照篇
第6集《禅观与净土》观照篇 (第1/2页)好,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十四面。我们讲到丁二,开显真实。
净土宗的念佛人,我们依止一念的清净的信仰,不断地忆念阿弥陀佛的圣号,在平常当中也会有一些感应的事迹,使令我们趋吉避凶,离苦得乐。这个在很多人的身心世界都会发觉得到。但今生的离苦得乐并不是净土宗的真实目的,因为今生的离苦得乐,不能解决轮回生死的问题,它只是一个兼带的一个附属品。净土念佛的真实目的,是要追求临终的蒙佛接引,往生西方。所以追求临终的正念,变成是净土宗的共同目的了,因为它关键着你来生的去处。
什么叫临终的正念?按照《楞严经》的标准,临终的时候的心态,你所释放出来的力量,是愿力强过业力,这种心态跟佛号接触,就能够往生净土了。当然事出必有因,能够达到这样的目的,你必须掌握正确的方法。首先你要知道我们到底哪里出了毛病,人生是由业力跟妄想的结合。我们来到人世间不是上帝要我们来的,是业力要我们来的;业力这一块没有错,佛法的空观不能毁坏因果的思想,大乘观一切法空,不坏一切法的假名假相假用。业力是我们该承当的,因为它是我们过去的业,表现出来的,我们自作自受,虽然不是你今生做的,但可也是你前生做的。
所以佛法是站在认命的角度去改造命运,一个人不能认命,你今生就很难修行了,因为你会找很多很多的理由,来解读人生。你对今生心不甘、情不愿,就会打很多妄想,然后你就会创造来生强大的业力。为了追求今生的快乐,你把来生给牺牲掉了,所以“认命”这两个字是非常高的哲理!只有认命了你的心才不动,该怎么样就怎么样。因为你不再去触动它,你的业力才能够真实的沉淀下来。
我们不能让轮回产生一种循环的力量,业力刺激妄想,妄想又创造业力,到来生的时候又恶性循环,又业力创造妄想,这个业力跟妄想两个就没有一天是到头。我们必须把十二因缘的轮回的转盘,要慢慢让它停下来了。我们必须让业力慢慢沉淀了。所以当业力在我们心中出现的时候,它是快乐的我们心存感恩,感恩你的过去,感恩三宝的加持;当业力给你痛苦的时候,你应该心生惭愧,因为你过去有罪业,没有罪业你不会遇到这个人,也不可能碰到这个事,你也不可能会产生这样的痛苦。
当我们把一切的法,你不要再感外境了,一个人要能够保持正念,放下外在的因缘,它跟你一点关系都没有,好好地面对你的内心,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你心中有业力才会有痛苦,你永远要相信,这件事情跟外面的人事一点关系都没有。你不相信?改变一个环境你到了另外一个地方,照样出现。你改变人事没有用,一点用都没有。它用其他的方式出现,该是你的东西你吃亏,它以后会用其他的方式补偿你。人生是不增也不减,你勾心斗角耍小聪明,通通白费心机。该是你的就是你的,不该是你的就不是你的。
《楞严经》讲的很清楚,全部是循业发现。所以我们从一种认命当中,我们的身心安定下来。你今生安定了,就有办法处理来生的问题了,也就不再受过去的影响。因为我们一般人就是恶性循环,过去的业力刺激你,让你今生打妄想;今生打妄想又创造了来生的业力,这个十二因缘就是这样启动的。
我们生生世世如此,从来没有得到教训,只有佛陀出世,告诉我们第一件事情——认命,“万般皆是业,半点不由人”,人生不增也不减,你多么聪明通通没有用,该是你的就是你的。所以你从认命当中,开始少打妄想,把妄想放在忆佛念佛,创造正确的能量,不要创造生死业力的能量,不要在这种成败得失去打妄想,要去忆佛念佛。我们正确的引导妄想往好的方向走,人生要注意你的过程,不要重视结果,把结果这个成败得失放下。
我们从这个破妄当中,就是你不应该打一些不必要的妄想,尤其是跟结果有关的妄想,通通不能打。大乘佛教的正念,就是人生只论过程不论结果。凡是尽心尽力就可以了,成败交给业力,成败不是你该管的,你只要尽心尽力做你该做的事就好,人生只求过程。什么叫做成功?你尽心尽力,这件事就对你来说是成功了,成败那是你过去的业力的显现,不能怪你。你尽力了,这个业到此结束了,就可以了。
丁二、开显真实
我们前面的破妄,就是破除一些在结果上面的妄想,这块是浪费时间,创造生死业力,对你一点好处都没有,因为它该是怎么样就怎么样。破妄以后我们开始显真了,我们不打妄想,但是你念头不能老是不动,就一潭死水了。那么不打妄想我们念头应该何去何从呢?如何把这个打妄想的能量,往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引导,这个就是关键了,把心灵的力量往正确的方向引导,开显真实。
我们来看一看,如何把这种错误的能量转成正面的能量。先看第一段《楞严经》的真妄不二,先看这一段,我们把它念一遍:
真妄不二:
阿难,汝犹未明一切浮尘诸幻化相,当处出生,随处灭尽;幻妄称相,其性真为妙觉明体。
那么《楞严经》它把人生,就是你的内心世界(不讲人生啦,因为人生就是内心,内心就是人生。),把内心世界分成两块:一个是虚妄的;一个是真实的。虚妄的不是说不存在,它只是暂时存在,它是生灭法。它只是一个业力一时的释放,叫做虚妄,一时的,像水泡一样,它弄出来一下就破了,梦幻泡影,这叫虚妄。什么叫真实呢?它是永恒的东西,永恒的功德,生生世世都可以受用了,这叫真实。我们先把定义弄清楚,什么叫虚妄呢?就是一时的因缘。什么叫真实呢?就是永恒的功德叫做真实。
虚妄的东西是浮沉,就像空中的灰尘,就像魔术师变出的幻象。这种只要是因缘所生的人生的成败得失,跟结果有关系的都是:“当处出生,随处灭尽”。因缘生则显现,因缘灭则消失,它缘生缘灭,这个都是属于虚妄的相状。但是虚妄相状的背后是什么呢?是真实的妙觉明体,我们的觉性的功德,这是真实的。
也就是说,在你内心当中分成两块,一个是有相状的。比方说我相,一个自我的相状,虚妄的;人相,你所面对的别人的相状,你看到什么人在你心中出现一个影像;虚妄的;我相、人相、众生相。众生相是众缘和合的意思,就是其他的因缘,比方说名利啦、成败得失啦,都叫众生相。除了我相、人相以外的通通是众生相。寿者相就是相续,时间,昨天跟今天的相续叫做寿者相。我相、人相、众生相属于空间;寿者相属于时间。时空所捏造出来的这种相状,通通是虚妄的,都是一时的,它只是在显现业力而已。
那么什么是真实呢?是你清净本然的觉性,这个是自性功德,是真实的。我们先把真妄先区分出来。好,相状跟真实的下面会详细说明。先看虚妄的:
观相元妄:
如是乃至五阴、六入、从十二处至十八界,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
相状的东西,比方说五阴、十二处、十八界,这个都是身心世界,就是人生的结果都是由于业力的释放。当业力成熟的时候,它出现了,如果你是善业成熟了,你出现快乐的果报,当然这个善业它释放有一定的能量,善业释放完了,这个快乐就消失了,痛苦的道理亦复如是。所以人生的相状本来只是一个业力的释放,各人循业发现如此而已了。这个相状是虚妄的,你就不要在这个相状上下功夫了,因为它是缘生缘灭,你永远不可能掌握它。它该消失它就会消失,它不会因为你的执著而停留;它不该消失,它就不会消失,也不会因为你的付出而不消失。它该怎么样它有它的定数,这一块你就不用多心了。我们应该把心思放哪里呢?放在真实的这一块,看下一段:
观性元真:
殊不能知,生灭去来,本如来藏,常住妙明,不动周圆,妙真如性,性真常中,求于去来、迷悟、生死,了无所得。
我们一般人都太重视,心中的这种缘生缘灭的相状,但是我们没有看到,在生灭的相状当中的背后,那种清净本然的觉性,那个如来藏性,是常住妙明不动周圆的微妙不可思议的觉性。这个觉性没有生死的去来,没有凡圣的迷悟,也没有众生的生死轮回,这个是了无所得,叫清净本然,周遍法界。
在佛陀的譬喻中,我们很少人看到大海,很少人。大部分都是注意那个大海的水泡,执著水泡失去了大海,因为水泡它只是某一个单的点。我们喜欢欣赏水泡所创造的浪花的相状,忽略了大海的实性。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能量表现不出来,因为我们太执著心中的相状。而这个相状你执著了半天,它又是无常无我,你也控制不了它。所以人生到最后都是没有结果,因为缘生缘灭。
佛陀对缘生缘灭的人生,他很喜欢用做梦来比喻。什么叫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我们一般正常人一个晚上做五个梦,但大部分都忘掉了,你可能记住一个,其中一个或两个。比方说你第一个梦,是做一个大国王,转轮圣王,很多的珍宝,第一个梦是你的善业起现行了。那么你第一个梦结束的时候,出现第二个梦,你福报第一个梦就享完了,来到第二生变成蚂蚁。这蚂蚁就想,我第一生的福报,那个珍宝跑哪里去了呢?因缘别离,虚妄名灭,你永远不可能把第一个梦的东西拿到第二个梦去,这是人生很重要的概念,了无所得,人生是无所得。你要悟到无所得,你才可以了解无所求;无所求,你的心思才会放在正事上,才不会老是攀缘那些成败得失。
人生最后的结果只有一个,就是没有结果,没有一个人有结果。你看你做梦有结果吗?你说你第一个梦做到转轮圣王,然后呢?然后没有了。不管你今生满不满意,我们在座的诸位没有一个人有结果,通通没有结果,人生没有结果。因为它是一个业力的释放,释放完你又重新归零,来生又是一个新的开始,又是因缘和合,又是你另外一个族群的业力释放出来。人生是没有开始,它也没有结果。
诸位你们知道今生是从什么地方来吗?在《楞严经》的意思就是人生是无中生有,无中生有。本来是空性的,我们从空性而来,是从本来无一物而来,就是你本来是没有的,后来因为你有业力,业绩成熟了,突然间冒出来了,就像魔术师一样变现出来。业力释放完了以后又恢复到空性,又恢复到没有。
所以人生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果,人生是没头没尾,只有过程,你最好早点知道这个道理。
没有一个人是有结果的,没有一个人。就像你做梦,不管你做梦让你感到很快乐、让你很痛苦,最后做梦醒过来的时候是没有结果,它只有过程。我们的心思通通用错地方了,去创造一个没有结果的东西,我们太注重心中的影像,结果弄到最后,临终的时候什么都带不走,浪费你的精神体力。
这样讲好了,凡是有相状的东西,你通通带不走。我们只能够带走法,在《楞严经》说,你心中的功德法带得走,它能够穿越生死,让你来生受用。比方说布施的法,比方说持戒的法,比方说忍辱的法,这种功德法你来生可以受用。只要跟相状有关的,成败得失、荣耀名利、恩爱的眷属,只要跟相状有关的,通通被死亡破坏不能带走。
这个地方要说什么事呢?我们的本来面目是清净本然。你本来什么都没有,结果也什么都没有,这才是你的本来面目。这个相状只是你暂时借用的,不是你本来面目。所以你就不要把这个心思,放在缘生缘灭的假象,这个房子是你是租来的,不是你买的。那是业力借你的,当业力释放完的时候,业力可是要讨回去的。因缘借你的,因缘和合,虚妄有生,你跟因缘借来的。你今生所有的东西都是跟因缘借来的,所有的东西。《楞严经》说,你借来的东西你一定要还的。它从什么地方来,就回到什么地方去。从因缘而来回到因缘而去,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
那这样我们的心安住在什么地方呢?因缘是生灭的,你安住在上面你就失望了,临终就痛苦了。安住在了无所得,这很重要哦!为什么有些人临终的时候,他能够心不贪恋,意不颠倒,正念分明。因为他安住在一个正确的位子,他一开始就告诉自己,站在本来无一物的角度来面对人生,这是很重要的概念!不管你过去多执著,只要你现在的方法正确,你可以把过去的执著降到最低。
你必须怎么想呢?从今天开始站在“空”的角度来面对“有”。你先告诉自己,你本来什么都没有。你本来没有这个儿子,那为什么有这个儿子呢?因缘和合,虚妄有生;你本来没有这个房子,那为什么有这个房子呢?因缘和合,虚妄有生。站在本来无一物的角度,来面对你所有的人生,你一定要站对位子。修行只有一个原则,站对位子,你就很好修行了,站错位子你就很被动了。你站在因缘的角度来对治,“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人生就很辛苦了,效果也不好。要站在“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在《楞严经》里面的安住很重要,就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很努力在修行,都很努力。你看你拜八十八佛,他也拜八十八佛,事修都没有少,成败不在事修在理观。你是怎么面对人生,这个理观很重要。他活几岁你也活几岁啊?不能以事修论成败,因为这个功课是一个枝末。你怎么面对人生,这个是智慧的观照,理观,成败。如果你站在因缘的角度来面对因缘就惨了,你惨了。你今生就很难成就,因为这因缘变来变去,弄得你弟子心不安。从现在开始,站在真实的心来面对人生。
你要永远告诉自己,你本来什么都没有,最后也是什么都没有。
所以人生只是一个历练的过程,借假修真,如此而已,该怎么做就怎么做。你临终的时候,当因缘要把你所有东西要回去的时候,你的心是如如不动,因为你早就想好了。这本来跟因缘借来的,该还就还呗。我当初就是跟你借来的嘛,因缘和合,虚妄有生。所以临终的时候,当你死亡到来的时候,你要失去你所有的东西的时候,你会认为是正常的,本来就应该如此。
但如果你不这样想,你站在因缘的角度来面对因缘,今生花了这么多心血,创造了今生的水泡,当要破裂的时候,你就很痛苦了。你佛号就带不起来!因为你站错位子,面对人生站错位子了。你站在妄想的角度来面对人生,你惨了。临终的时候,当所有因缘要破坏的时候,就够你受了,你不可能保持正念。
保持正念,不是说你的念佛功力有多高,不是。而是你站对了位子,安住真如。
站在本来无一物的角度,来面对你所有人生的成败得失,缘起缘灭。只要你站对位子,人生就有解了。观念就是这样,叫做放弃虚妄的假象,安住真实的觉性。简单的讲就是,我们往下看,“开显真实,离一切相,即一切法。”不要站在相状的角度来面对人生,要站在清净心的角度来修法,相状是借你用的。你假借众生的相来修布施,你假借你的恶因缘来修忍辱。相状是借你来修行的,不是让你安住。人生不管你今生快乐也好、痛苦也好,在大乘的佛法的角度顺逆皆方便,都可以修行。但是你呢要站对位子,要站在真如的角度来面对缘起。
这个观念,我们来看看,怎么去站在真实的角度来面对虚妄,看附表第二。你能够站在真实的清净心,来面对所有的缘起,叫做称性起修,不是乘妄起修,这个性就是真如本性,这个时候顺逆皆方便。他是你的冤家你也可以修行,他是你的亲爱的亲属也可以修行,只要你站对位子,什么方法都可以修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