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零点看书 > 禅观与净土 > 第4集《禅观与净土》观照篇

第4集《禅观与净土》观照篇

第4集《禅观与净土》观照篇 (第2/2页)

好,我们看总结:
  
  切莫把五欲尘劳枉自迷。
  
  从今以后,当我们去追求财色名食睡的时候,你不要再认为说,是财富给你快乐,是种种的外境给你快乐,其实是你自己的善业给你快乐。当福报享尽的时候,你有再多的钱通通没有用,因为你再也得不到快乐了。你福报享尽的时候,买再好的东西吃进去,快乐的感受也不会出现,因为你的福报已经花完了,跟外境没有关系。五欲的境界不会给你真实的快乐,这你要永远相信,是你的善业力透过外境给你快乐。你看我们修行人要都摄六根,感受要慢慢收摄,尤其年纪大的人,感受要慢慢往内收了。因为这个感受会刺激妄想,妄想又会刺激执著,这三个是三兄弟,罪魁祸首是感受。
  
  这样子讲好了,快乐本来就是你的,你没有透过感受感觉淡薄一点,你遇到事情内心照样出现幸福快乐,这种美好的经验。但这个感受你不要透过六根去追求,照样会有一种法喜的快乐,种种的快乐,这种快乐是没有过失的快乐。你尽量不要透过六根更去追求快乐,因为六根是向外攀缘的;第一个它会刺激你的妄想,会带动你的业力,临终加强你生死的业力。
  
  我们为什么年纪大了要都摄六根,六根要往内收了。尤其是福报越大的人要注意,因为贫穷人他的感受一出现大部分是痛苦,所以他自然会往内收,贫穷人会认命;福报大的人就会放纵自己的感受;你看一般人喝咖啡也就买一个三合一的泡一泡就算了,福报大的人他一定要去,买种种的…,是吧,这个咖啡一定要自己去磨等等的。他觉得感觉不一样,但是你不断地放纵自己感受,就不断地刺激你的妄想。所以我们到了年纪大的时候,这个感受要慢慢收敛。
  
  也就是说,该是你的快乐一点都不会减少。但是你要追求没有过失的快乐,这个很重要;就是这个快乐不带业,不夹带生死业的快乐,你不用付出代价。你透过感受的快乐,要付出来生的代价。你没有透过感受追求的快乐,是不必付出轮回的代价。这个问题你想一想,感受是不好的途径。
  
  好,我们看看“观心无常”:
  
  (三)观心无常
  
  迷却真常,缘气纷纭集一腔。离彼前尘相,分别成何状;饶你会思量,终归罔象;过未无踪,现在原长往。切莫把流注心机作主张。
  
  前面的爱取是一个快乐跟痛苦的问题。这个地方就谈到自我的问题了,就是谁在爱取呢?爱取者谁?就是自我意识。那么自我意识怎么对治呢?佛陀用无常,一种变化无常。我们看蕅益大师的开导,说自我概念是“迷却真常”。我们一念心向外攀缘,迷失了真实常住的这种清净心,我们总是觉得向外攀缘会给我们快乐,所以真如不守自性,就离家出走了。
  
  《法华经》上说这个小孩子离家出走了,他不喜欢呆在家里面,离家出走向外攀缘,就形成种种的妄想习气。本来清净心里面,就捏造出一种自我的概念出来。这个自我的概念,当然它就会累积很多的烦恼跟业力。烦恼跟业力本来都是无常的,为什么你今生的习气会延伸到来生去呢?因为有一个自我概念。
  
  这个自我概念要怎么破呢?有三段,“离彼前尘相,分别成何状”,你把外境拿掉,自我概念就消失了。可见这个自我概念,它只是一时的妄想,禁不起时间的考验。所以古人叫你做什么事,三思而后行。就是让你的思想放慢节奏,放慢脚步,你不要只是一时的冲动,一时的冲动的这种妄想,它禁不起时间考验。你把节奏放慢的时候,这妄想会自动消失掉。“饶你会思量,终归罔象”,你想了这么多,不可能去改变任何的事实,这件事情如果会出现,它就会出现;他如果不会出现,它就不会出现,不会因为你打这么多妄想而有所改变。我们的心,过去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现在心是刹那刹那的生灭,也不可得。结论,“切莫把流注的心机作主张”。
  
  这个自我意识最大的麻烦就是说,生命经验一期一期的时候,我们过去一些不好的经验,烦恼习气会带到今生,就是一种自我概念的执取。你看有本书叫《前世今生》。诸位可能看过,有个女众叫做凯萨琳。这个人从小特别怕水,那这就很惨了,因为她要去喝开水要用水,你要去洗身体也要用水。但是一看到水,她就莫名其妙的恐惧。有时候非用它不可,她只好克制自己的恐惧去用水。没办法她只好去找心理医师。
  
  心理医师给她催眠,找到她的病根,原来她过去生,有两个痛苦的经验跟水有关系。第一个她前生,带她的女儿要回娘家的时候,经过一个桥断掉了,她为了救她的女儿,结果她死掉了。所以她被水淹死的时候,曾经留下一个痛苦的经验,这第一个。第二个她曾经在一个农村当中,得到一个很严重的病,一种传染病毒的病,这种病是靠水来传染。得到这个病以后,那个时候没有药治,村庄人就把他们集合起来,全部塞到一个山洞,让他们自生自灭,所以她死亡的时候也极度的痛苦。她对水也产生极大的瞋恚,因为这个是靠水来传染病毒的。
  
  那么现在我们问一个问题,人生是无常变化的,她为什么前生的痛苦经验会带到今生呢?因为这个流注的心机,因为一种自我意识的累积。佛陀讲这个“观心无常”你必须把心念要切开来。所以我们观察内心,用切割式的观察法,就是你观察你的念头,第一念跟第二念是没有关系,它只是相似而已;第二念跟第三念也是没有关系。你不要让它相续下去,因为相续下去你就产生一种自我。你把念头一块一块的切割,一块一块的切割,原来我们内心,只是很多很多念头集合起来而已,没有一个恒常住不变异的自我概念。
  
  你经常把这个自我概念拿走以后,你发现你的念头,只是一颗一颗一颗的念头串起来而已,没有一个相续的一个自我。你的人生经验,它就不可能累积下来,不好的习气也不可能累积下来。所以自我意识是所有业力跟习气的一个累积点。用切割式的方式来面对你的心念,这个方法很不错。观心无常没有一个自我,你的心就容易平等。
  
  好,我们看最后的“观法无我”:
  
  (四)观法无我
  
  藏性周圆,循业随心法法全。和合因缘舛,戏论须排遣;外道枉纠缠,盲无慧眼;妙有真空,觅我同阳焰。切莫把十界依他作本然。
  
  —蕅益大师—
  
  前面的自我意识是能攀缘,这个地方是所攀缘的法。这个法包括很多很多的因缘,包括名利、情感,各种各样都是属于法。法是怎么来的呢?也是由一念的藏性周圆,由清净心,由于过去的业力,还有内心的攀缘心所变现出来的。前面说过循业发现,一切的法都是你的业力跟妄想的结合,所以你说他是和合或者是因缘,这都是一种错误的认知。其实从大乘的角度,法是无生,它本来清净,它的本体是清净的。所谓的因缘和合,它只是一个假相而已。我们不能在外在的因缘和合的假相里面纠缠,产生错误的攀缘跟执著。我们应该要去观察这一切法是妙有真空,没有一个真实的自体。所以结论,切莫把十法界的因缘当作真实;一切法都是因缘和合,它没有真实体性。
  
  好,我们回过头来看这个四念处。四念处有两个重点,第一个是观受是苦;第二个重点是观心无常。年轻人当然追求你的生活,可以理解,但是你年纪大了以后,到五十岁以后,你一定要第一个都摄六根。我们不能让我们念佛的功德有所漏失,因为你六根一旦放纵出去,到临终的时候你收不回来;我们讲收心收心,其实收的是你的感受。你平常的时候一直放纵你的感受,到临终突然你要收,收不回来。都摄六根,就是让你生死的因缘慢慢往内收,这第一个,观受是苦,要把感受收起来。第二个观心无常。要把自我意识放下,你把自我看得很重,这也会影响到生死业力。所以说“观受是苦”跟“观心无常”这两个是重点。
  
  好,我们看最后的总结:
  
  丙三、结示
  
  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
  
  —释乙二[解脱道]竟—
  
  整个四念处的总结就是四个字——诸行无常。人生只是一时的因缘,佛陀用水泡譬喻,它是一个水泡,这个水泡它有生,因缘和合有生,它也会随顺业力的释放而消失,所以你一定要放弃水泡,才能够达到生死的寂灭、安稳的快乐。
  
  净土宗我们临终的正念,很重要一个观念叫做:人生不堪回首。一个人要往生只有一种情况,你临终的时候是往前看,不能往后看。很多人在死亡的时候,很想把今生的遭遇再回忆一次。你只要回忆一次就走不掉了,绝对走不掉了。你看对临终人的开导,你一定要帮他把那个心,让他今生放下,今生的房子已经破坏。你今天去检讨这个房子为什么会坏掉,谁要负责任,这种人世间的恩怨这不重要了,重要是你要去注意下一个房子在哪里?你有一个更美好的房子在净土。临终的人只要成功地把心放到来生,这个人就往生了。
  
  诸位,不管你今生活得快乐活得满意,或者你今生活得不满意,你死亡的时候,千万不要回首,不要回过头来再看今生,这是往生的一个最重要关键。“诸行无常,是生灭法”,它已经过去了,关键是你不可能去改变了,未来比较重要。所以临命终人平常一定要训练自己,把心放在未来,放到净土去,欣求极乐。临终人只要把今生重新回顾就完了,你就跑不掉了,你就会去刺激业力了。所以人生不堪回首是用在临命终的时候。当然有些思想我们都要平常训练。比方说收摄感受,我们尽量透过内心来体会,人生用心来体会就好,不要用感受去体会,你该有的快乐一点都不会减少的,“都摄六根,净念相继。”
  
  我们这两个课程,都是在让你从娑婆世界走出来,都在讲厌离娑婆。后面的课程念佛篇、净土篇,开始带大家提起正念,欣求极乐。但是你走不出娑婆世界的因缘,你就不可能欣求极乐。也就是说我们必须要先处理过去。我们在三界里面流转,留下很多的烦恼习气,包括忏悔业障、业力,包括心中的颠倒妄想。我们一定要从过去的障碍走出来,才可能好好地去面对未来——来生的净土。因为你今天离不开过去的妄想纠缠,就没有什么未来可言。
  
  这个四念处大家好好体会一下,它会让你走出你心中的妄想。走出心中的妄想,你才可能面对弥陀的光明。因为你走不出你的妄想,阿弥陀佛的光明照不到你,不是他不想照你,因为你自己根本走不出来。临终的时候为什么要心不贪恋,意不颠倒,正念分明。因为你自己起颠倒,其实你念佛的时候,阿弥陀佛的光明是有照你,但是你自己把自己包住了。你要先有本事走出你心中的妄想,才有办法去跟阿弥陀佛的光明接触。也就是说,你必须要让在临终的时候,外有生死业力,内有颠倒妄想,你要保持内心,一心不乱。其实蕅益大师说,一心容易,不乱难。一心有什么难的呢?稍微有念佛功夫的你,把佛号念得念念相续嘛。但是你要不为妄想所乱,这个就靠功力了。
  
  所以蕅益大师说,一心不乱,一心容易,不乱难。不乱是功力,那是一种智慧的观照。第一个不为业力所乱;第二个不为心中的妄想所乱。你才能够去受用到弥陀的无量光、无量寿的功德。所以我们自己也要做一些准备,阿弥陀佛已经准备好了,但是我们自己要做一些,不为烦恼业力所乱的一些功力。感应道交道它不是单方面的,双向的,阿弥陀佛准备好了,我们自己也要有所准备。
  
  好,我们今天先讲到这里。明天开始我们讲最后的大乘的菩提心、空正见。除了远离颠倒妄想,其实我们有更正面的思考,更正面的想法,为了成佛来念佛,为了成佛而求生净土,更圆满的思考模式,让佛号的功德更加广大圆满。我们明天开始谈谈用大乘的思想来念佛。
  
  好,我们今天先上到这里。回向。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在木叶打造虫群科技树 情圣结局后我穿越了 修神外传仙界篇 韩娱之崛起 穿越者纵横动漫世界 不死武皇 妖龙古帝 残魄御天 宠妃难为:皇上,娘娘今晚不侍寝 杀手弃妃毒逆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