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集《禅观与净土》观照篇
第4集《禅观与净土》观照篇 (第1/2页)好,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十一面。
我们讲到十二因缘,就是人生的十二种相状。佛陀出世以后,他把人生的相状分成两块:一种是真实的相状;一种是虚妄的相状。按照佛陀的说法,我们一般人绝大部分的时间,都是活在虚妄的相状,都是自己欺骗自己;我们很少看到真实的相状,很少。
那么什么是虚妄的相状呢?佛陀说,虚妄相的生起有三个内涵:第一个,是透过感受。我们的心跟某一个人接触的时候,跟某一件事情接触的时候,第一件事情先有痛苦快乐的感受。如果它是一个善业的因缘表现出来,你会感到一种快乐幸福;如果这个人事的因缘,是过去生罪业的因缘表现出来,你会感到痛苦忧伤。
从往生正念的角度来说,痛苦的感受对我们没有威胁、没有障碍。我们要特别注意的是,曾经给你快乐的感受;就是善业表现出来快乐的感受,这一块要注意。因为感受它会刺激你的想象,它不断地释放快乐给你,这个快乐的感受就会变成一种影像。本来快乐的感受是没有根的,但是当它形成影像的时候,糟糕了,在你的心中生根了,你就可以不断地去回忆它了。如果只是一个快乐的感受,没有相状,你不可能去回忆一个没有相状的东西。所以当你的快乐感受,透过你的想象产生影像,你对一个人跟事情产生影像的时候,就会不断地不断地,有事没事会把这个影像拿出来回忆。你要什么呢?你希望重温那个快乐的感受,要的是那种感受,你要追回那种感受。
那么这个影像经过你一而再再而三的回忆,感受、想象,最后变成执取,你就非要它不可了,就会产生盲目的追求。当你对心中的某一个人事的影像开始追求的时候,轮回你就跑不掉了。其实平心而论,我们每一个人拨开心中的妄想,冷静面对人生的时候,一生走来,痛苦的时间比较多,快乐的时间比较少,绝大部分都是这样。你付出的痛苦太大,你得到的快乐有限。
但是,人生的矛盾在哪里呢?你来生还会继续选择轮回。虽然你得不偿失,但是你临终的时候,还是会贪念娑婆世界。为什么?因为你只相信你心中的影像,为了让这个快乐的影像来生再次出现,你会不惜再一期生命当中受老病死的折磨,受种种痛苦的折磨,不惜任何代价,会继续再轮回。因为你希望那种快乐的经验,快乐的影像再一次的出现。这就是佛陀说的,我们人生往往在选择来生的时候,绝大部分人都是因小失大。为了追求短暂的快乐,结果却付出了一期生命的痛苦。
佛陀出世以后告诉我们,解决问题只有一个方法,问题不在轮回,因为轮回它没有骗你,是你自己欺骗自己。你自己捏造很多影像去贪爱,结果你对生死轮回产生美好的印象,就继续选择轮回。佛陀说这叫:“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你相信自己捏造的影像,你被自己误导了。
佛陀出世以后就开始治病了,为什么你会爱取呢?因为你心中有一个错误的影像在引导你,这个影像要拿掉。这个影像不放下来,临终的时候会有两种力量出现:第一个,你忆佛念佛的影像会出现,一种往生的力量;第二个,因为你不是经常念佛嘛,你在佛堂用功两个小时,出来的时候开始攀缘娑婆世界了,你也会留下一些影像,婆世界的影像也会出现。
一般人如果不修这种止观,临终一定两种力量现前,一个往生的力量,一个娑婆世界的力量。但是不幸的是,娑婆世界的力量一定强过往生的力量,因为你是如此的熟悉。你念佛的时间只有两个小时、四个小时,你攀缘娑婆世界的时间,超过六个小时、超过八个小时。所以我们必须要调伏心中错误的影像,免得再一次的受到误导。
这十二因缘当中,我们真正要处理的关键在爱取。当然大乘佛法直接处理无明,大乘的空正见直接破坏心中的盲点,这一块到明天再说。我们今天来谈谈,心中到底对娑婆世界爱取是什么?其实你爱取的是你心中的影像,那种曾经给你美好的、幸福的感受的影像。这种影像它不断地在误导你。
丁二、对治方法
好,我们来看看对治方法。那么找到病根以后,我们知道病根其实在自己的心中,每一个人心中都有盲点,都有一种错误的人事影像在误导自己。佛陀把我们的盲点分成四个:身受心法。色身、感受,内心跟外在的法。佛陀提出四种对治方法:“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这两个是对治爱取;“观心无常,观法无我”,是对治我见的颠倒。是谁在爱取呢?你内心有一个自我的概念在爱取,一个是体,一个是用。自我意识表现出来就是爱取;谁在爱取?摄用归体,就是自我的概念。
好,我们来看看,怎么走出心中的妄想,特别是带有爱取的妄想。我们心中比较坚固的颠倒妄想的处所有四个:
(一)观身不净
第一个,色身。先谈谈色身,我们色身有些什么样的妄想?应该怎么对治?先把它念一遍:
恩爱迷情,四大缘生妄有身。脓血交相润,臭秽常无尽;饶你会庄矜,画囊盛粪;一旦神离,不复堪亲近。切莫把未烂骷髅认作真。
我们对人生第一个错误的认知,就是对色身错误的认知。佛陀希望我们从色身的妄想中走出来,要我们观想——观身不净。观身不净有三个重点:第一个,先谈谈色身是怎么来的?“恩爱迷情,四大缘生妄有身。”首先佛陀告诉我们,我们本来没有色身,它不是一个真实的东西。换句话说,这个东西是我们自己捏造出来的,是一念的恩爱迷情,就是过去的业力推动阿赖耶识,在空中看到四大,这个四大就是父精母血的交媾,你自己动了一念恩爱迷情,色心的和合就产生了色身。
所以这个色身的产生,从内心来说,是不清净的染污心,从外境来说,也是一种父精母血的不净物。它若色若心都是不干净的,就构成了种子不净。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不断地去洗身体都洗不干净,因为它刚开始的缘起,第一个种子就是不干净的,这说明种子不净,色心二法都是不干净的结合。
我们再看它的过程,有三段:
脓血交相润,臭秽常无尽;饶你会庄矜,画囊盛粪;一旦神离,不复堪亲近。
我们在观色身不净的时候,是分成两块:一个是血肉不净;一个是白骨的不净。年轻人要偏重在血肉不净,年纪大一点的人要注意白骨不净,这叫身见。一个是欲望,男女的欲望。我们一般先观察血肉的不净,是由内往外观,先观内在的不净,再观外在的不净。内在的不净是什么呢?“脓血交相润,臭秽常无尽”,内在的不净是脓血交相润,我们的身体,把这个皮肤切开以后,把肉切开以后,看到我们的五脏六腑,脓血屎尿,其实我们身体的内部是不干净的,内在不净。
那么外相不净,它也会从内在的身体当中,透过九孔(两个眼睛,两个鼻子,嘴巴,大便处,小便处。),经常流出表现在外面。不管我们用种种漂亮的衣服去装饰,毕竟是一个“画囊盛粪”,一个皮囊比较好看,其实里面装的都是不净物。它是由内在的不净而释放到外相的不净,这个是血肉的不净,对治男女的欲望。
年纪大的人要注意身见,“一旦神离,不复堪亲近”。我们要观察这个色身,一旦死亡到来的时候,他的色身是先产生青淤,然后膨胀、膨胀、膨胀破裂,流出脓血,长满了尸虫,最后尸虫把色身都吃掉了,剩下一堆白骨,这是白骨的不净。
好,我们看总结:
切莫把未烂骷髅认作真。
蕅益大师说,我们要走出对色身的颠倒妄想,要观想自己的身体,是一个将烂未烂的骷髅头,它只是一个会走路、会拜佛、会睡觉的一个骷髅在那活动而已。我们慢慢慢慢,就能够去调伏对色身的爱取。临命终的时候,我们一念的心,放舍不下的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就是色身;尤其是长得特别健康、庄严的色身。就是这个果报体的今生,你自己特别引以为傲的色身,不容易放下。当然,有些人是生病生了很久,这个色身给你种种的痛苦,这种色身容易放下。
但是有一种色身,它平常给你太多美好的回忆。你看有些人临终的时候,明明已经宣告死亡,但那一口气就不断,一定有所贪恋,有所执著;其中一个重要因素贪恋色身,不想离开这个身体。所以我们一个年纪大的人,最好你的心,要慢慢地试着跟你的色身脱离,跟这个臭皮囊要慢慢脱离。否则突然间死掉的时候,你还真离不开你的色身。因为它毕竟陪伴你几十年,所以我们必须要慢慢地处理,自己对色身的贪爱,“切莫把未烂的骷髅认作真”。这个色身是一个骷髅头而已,一个未烂的骷髅。
好,我们再往下看。
(二)观受是苦
第二个,对感受的执取。好,我们把它念一遍:
妄想驱驰,吸揽前尘作所依。业感原无意,苦乐随因异;苦果实堪悲,酸辛难比;世乐虽荣,享尽愁还至。切莫把五欲尘劳枉自迷。
感受就是由六根去攀缘六尘,所产生的种种痛苦、快乐的感受。当然我们追求的是一种快乐的感受了,这种人生美好的经验嘛。但这种经验其实是痛苦的,为什么呢?首先我们看看感受是怎么产生的;“妄想驱驰,吸揽前尘作所依。”其实这个感受,就是你一念的攀缘心向外的追求,去追求前尘;追求六境、六尘而有的。它不是你本来的东西,我们的内心本来清净,也就是说其实我们不需要追求这种感受。
佛法的意思就是说,其实你有善业一定会快乐。但是我们现在有什么毛病呢?我们追求快乐,一定要透过感觉,透过六根的感受来追求快乐,会让这个快乐变成:第一个很粗重,第二个,让这种感受很容易刺激妄想。其实我们可以不要用感受,你的内心自己会产生快乐,因为你有善业嘛。
也就是说,我们今天为什么会出状况呢?其实快乐本来你就应该有的,我们获取快乐的方法途径错误,就创造很多了过失。本来你过去生就有善业,要不然你怎么会有快乐呢?快乐是你应该得到的;但是我们追求快乐的方法途径错了,喜欢用六根来追求快乐。所以在追求快乐当中,又创造很多很多的生死业力,这个都是不必要的。罪魁祸首就是感受,我们太相信感受了。我们再往下看,感受有三种相貌值得我们观察。
业感原无意,苦乐随因异;苦果实堪悲,酸辛难比;世乐虽荣,享尽愁还至。
那么“业感原无意,苦乐随因异”,其实你的快乐跟痛苦是由因地,是由业力而来的。诸位,有些人喜欢喝果汁,当你的舌头跟果子接触的时候,有甜蜜快乐的感受。诸位猜猜看,那个快乐是谁给你的,是果汁给你的吗?其实不是,是因为你有福报;真的,你福报享尽的时候喝果汁看看,得不到快乐。你没有福报的时候喝果汁,一口都喝不下去,你一喝马上拉肚子了。我们要永远相信一件事情,快乐是你本来就应该有的,世间上没有一个东西会给你快乐,也没有一个东西会给你痛苦,除了你的业力以外。其实是你在耗损自己的善业,是你的善业给你快乐,不是果汁那个感受给你快乐,这是我们一个最大的错误认知。你福报享尽的时候,果汁喝下去它会给你创造很大的痛苦。
所以“业感原无意”,人生的快乐痛苦都不是外境决定的,是苦乐随因。因地是什么,你的善恶业给你快乐,不是果汁给你快乐。你很喜欢喝咖啡,一喝咖啡就很快乐,不是咖啡给你快乐,是你有善业,你还禁得起这种花费。善业透过咖啡给你快乐,其实真正给你快乐的是你的善业,你的福报力。所以我们要知道,感受是不需要的,你可以不用透过感受,而感受会刺激妄想。
我们再往下看,“苦果实堪悲,酸辛难比”,如果你是罪业起现行,感受也不会跟你客气,它照样给你痛苦。更严重的是,“世乐虽荣,享尽愁还至”,透过感受去追求快乐,当快乐失掉的时候,你会产生失望跟遗憾。但是你不要透过感受,快乐来的时候你会快乐;快乐走的时候,你不会有失望、遗憾的感觉,你不会。所以透过感受来追求快乐是错误的途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