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集《禅观与净土》观照篇
第3集《禅观与净土》观照篇 (第1/2页)《禅观与净土》,诸位法师慈悲,诸位菩萨,阿弥陀佛!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九面,我们看乙二的解脱道。
净土念佛法门,当我们的心中提起一句佛号的时候,在佛号的光明当中,不断地忆佛、念佛,我们追求的目标是什么呢?简单的讲就是感应道交。那么感应道交,在修学当中有浅深的差别。浅的来说,叫做平时的感应道交;深一点来说,就是临终的感应道交。
什么叫做平时的感应道交?就是可能在平常当中,我们身体或者是很多很多的因缘遇到了障碍,有某种的灾难过不去了,祈求阿弥陀佛的加持,那么我们一念的信心,把阿弥陀佛大功德的境界给感应出来了,消灾免难。这种平时的感应道交,它只是处理我们生命的某一种灾难,所以它的标准要求比较低。你只要靠信心就够了,你相信阿弥陀佛的功德无所不在,你相信阿弥陀佛有能力救拔你,这两种信心就可以把阿弥陀佛的功德给启动起来。在我们的生命当中,每一个人或多或少都有这么一些感应的事情出现。
平时的感应道交,不足以去论断一个人修行的成败,因为你生命没有大方向彻底的改变。我们真正要的感应道交,是临终的感应道交,这也是最难的时候。如果我们稍微学点唯识你就会知道,临终的时候,我们的生命会出现两种强大的力量:一种是生死的业力;一种是颠倒的妄想。这个在我们平常不会出现。
我们过去生或者今生会造很多的业,但是有一种业有强大的力量,叫做增长业。就是这种行为你一次又一次地造作,你造作完了之后,下次还想造作,数数现行。第二个你内心深生好乐。这种业力在临终的时候,一定会表现出来,它会引导你的生命去得果报,这种业力平常你是看不到的。所以说在临终的时候,是人临命终时,你无始的生死业力一定会表现出来,这种强大的力量来引导你得果报。
第二个,就是我们内在的颠倒妄想。我们虽然打了很多妄想,但是在《楞严经》上说,有些妄想特别坚固,它已经是形成你生命的一部分了,就是这个妄想,已经跟你的内心深深的结合在一起了,它已经变成你一种自我的性格,有一种自我的习气了,你分不开它了,这种妄想临终也会表现出来。临命终一般人是内忧外患,内有颠倒妄想的干扰,外有生死业力的引导。
临终的正念,我们必须要处理两件事:第一个忏悔。透过我们的忏悔、皈依、发愿,把生死业力这块先调伏下来,让它沉淀下来。我们今天要讲的就是,怎么处理我们内心深处的颠倒妄想,无量劫来生生世世的一种熏习,已经产生习惯性的一种思想。这个思想我们必须也要把它调伏下来,才不会构成临终的障碍。
乙二、解脱道(分三:丙一、总标。丙二、别明。丙三、结示。)
好,我们看讲义。从妄想中解脱出来分成三科:第一个总标;第二别明;第三结示。先看总标的地方,我们先把它念一遍:
丙一、总标
一、生死轮回:诸行无常,诸法无我;周而复始,辗转相续,毫无意义。
二、出世涅槃:涅槃寂静,寂静安乐。
佛陀出世以后,把生命分成两种相貌:一种是轮回的相貌;一种是涅槃的相貌。轮回的相貌当中,佛陀分成两个重点:第一个是诸行无常;第二个诸法无我。当我们选择在三界里面轮回的时候,我们的生命呢是不断地变化。你今生是一个女众,来生可能变成一个男众,再来生可能变成一只蚂蚁等等;它的生命体,你今生跟来生是不可能一样的,因为它会变化。第二个在变化当中,你是不能作主的,它是由业力跟妄想来主导,我们对来生是不能规划的,叫“诸法无我”。
无常跟无我这两个道理的结合,就创造轮回的三种相貌:第一个周而复始。轮回的快乐跟轮回的痛苦,它不可能相续。一般以印光大师的说法,一个人你不可能连续三生快乐,不可能,叫做三世冤。也就是说,当你的人生,你第一生快乐、第二生快乐的时候,你第三生再快乐,你就准备要堕落了。一个没有修行的人,他经不起三生快乐的刺激,他一定会放逸。我们轮回当中的曲线不是直线,它是一种抛物线。
你可能会贫穷,然后开始做义工,积聚资粮;那么积聚资粮你来生比今生好一点,有福报;你觉得福报还不够,再积聚资粮,第三生大福报现前开始放逸;放逸以后开始造罪了,就堕落到三恶道去了;到三恶道时候受到痛苦的刺激,你开始起惭愧心,自我反省,开始都摄你的六根;又慢慢慢慢地往上走、往上走;等到你福报够的时候,你又开始放逸又堕落。所以轮回永远是周而复始。一个人在三界里面流转,没有人永远快乐,也没有人永远痛苦。
古人有一句话,以十年为单位,“十年河东十年西,莫笑穷人穿破衣。”因为这个快乐跟痛苦,大家的角色是不断地变化。当然这个地方古代的圣贤就提出一个警告,要克制自己的福报,因为你不能让快乐到达极限,物极必反。所以轮回的快乐其实它是一个周而复始,每一个人在快乐跟痛苦当中的角色不断地变化,这是第一点。
轮回的第二个相貌是展转相续,最可怕是这个,就是轮回它不会自动停止。我们可以选择今生处理生死问题,当然你也可以今生不管生死问题,但是你要知道一个事情,你不处理它,它永远不会停止,因为它会展转相续。你今生虽然受了很大的业力的折磨,但是你在受业的过程当中,你会同时创造一个新的业力,它会产生恶性循环。所以如果你不去面对轮回,它永远没有停止的一天。这个是轮回最可怕的一个地方,它会展转相续。
第三个是毫无意义。我们人生的痛苦有两种:一种是有希望的痛苦;一种是没有希望的痛苦。轮回的痛苦是属于没有希望,就是说你受了这个痛苦,你是白受了,你不可能在轮回当中,得到一些什么启示,你不可能在轮回当中,得到一些什么好处。你看我们在三界里面轮回这么久,得到了什么?什么也没得到,所以轮回的痛苦是白受了。我们开始受了菩萨戒以后,开始发菩提心,为了利益有情,我们开始修福修慧,也会遭受到痛苦;但是这个痛苦是有意义的,它会增上。而轮回的痛苦是白受,你身心世界的折磨是白受。
所以我们思惟轮回的三种相貌,第一个周而复始;第二个展转相续;第三个是毫无意义。
当我们放弃了生死轮回,开始决定过圣人的生活的时候,就会出现所谓的涅槃。涅槃的特点就是寂静安乐。它没有像轮回那么的躁动,而且它没有痛苦的感受,完全是快乐的。也就是说,我们今生造了很多的善业,佛陀告诉我们选择的快乐有两种:第一个你选择你的善业,在三界里面得果报。但是这种布施、持戒、忍辱的善业,念佛的善业在三界得果报,它会有过失。如果你今天把你今生念佛、持戒、布施的善业,把它回向到净土,这种快乐没有过失。娑婆世界的快乐,你都要付出代价,没有例外。所以当你在受快乐的时候,你就告诉你自己,这个一定有代价。
佛陀说,三界的快乐犹如刀上的蜂蜜。虽然你用舌头去舔蜂蜜,会有快乐的感受,你一定会被刀割伤,一定会的。但是我们今天把所有的善业,念佛的善业回向到净土,回向到无上菩提,我们同样可以得到快乐,这个快乐没有过失。这个地方就是说明,我们今生受了菩萨戒,开始积集善业的时候,我们就要要思考来生该去哪里。你来生去哪里?你不可以等到临终才决定,不可以,因为你来不及了。第一个,你不知道你死亡什么时候到来。第二个,你死亡到来的时候手忙脚乱,那个时候才想说我到底要去哪里,来不及了。
总而言之,我们人生只有两种选择:第一个你选择继续轮回;第二个你选择你的功德善业,往净土的寂静的涅槃、寂静的方向跑。你必须很清楚地知道,当你做出不同的选择会有什么样的后果?你最好早点知道。每一个人在人生的阶段当中,我们人生的规划都是,小时候我好好读书,立志读书,长大以后找一个好工作可以赚多点钱,到晚年的时候规划退休生涯,然后呢,然后就没有了。我们一般人的人生规划只规划到今生而已,这个是一个很严重的过失。也就是说,既然我们有来生,但是我们很少人想要去面对它,我们一次又一次地错失良机。你看每个人到死亡的时候,才开始紧张,原来有一天我也会得癌症,有一天我也会死掉。一般人在死亡的时候都是手忙脚乱,内忧外患,在匆忙当中死掉了;匆匆忙忙的来,匆匆忙忙的走。
其实你要做好规划。做好规划就是你要想清楚,你有两个选择:第一个,你继续轮回;第二个,你到净土去。这两个有什么样的结果你要想清楚。然后你用这两个结果,说服自己,开始发愿求生净土。所以这个解脱道跟前面的忏悔不太一样,我们忏悔只是针对业力的忏悔。到了这个思想改造的时候,你要做的第一件事情——设定目标。到底你来生何去何从?你要去哪里你要想清楚。
生命的改变,我们不是六祖大师,是可以顿悟顿超的,一般人都是逐渐逐渐地调整自己的脚步。佛陀说修行就像一棵树,这个树能够往西方倾倒,它不是一天养成的,它必须要有一个绳子慢慢拉慢慢拉,让这棵树很自然地往西方倾倒。所以它砍断以后,它很自然地往西方倒下来。
我们临终能够往生净土也是这样,你必须要一次又一次地,告诉你自己,当你继续轮回会有什么过失?我们必须在日常生活点点滴滴的经验当中,不断调整自己的脚步,发愿让你人生的这棵树往净土方向发展,所以你必须要了解,轮回的过失跟净土的功德。净土的功德这一块,我们到了“念佛篇”跟“净土篇”这块再来说明,你选择了净土有什么好处。我们今天要学习,当我们选择继续轮回会有什么过失,会有什么样的结果。是如何的因小失大,如何的得不偿失,我们必须要了解。因为我们要离开一个非常熟悉的地方不容易。
我们在娑婆世界流转太久,跟太多的人结下很深的因缘,跟太多的事物产生很多很多的互动,娑婆世界对我们是这样的熟悉,我们突然间要离开它,你必须有一些心理建设。就是你必须先了解轮回的真相,临终才能够彻底的放下;佛法说的“放下”是建立在看破的基础上。你的智慧看不破它的假象,不可能放下,因为轮回虽然充满了痛苦,但是却充满了一些虚妄的假象来引诱我们,不能看破假象你不可能放下。你心中还是贪恋娑婆,还是贪恋轮回,到临终的时候这一步你还是跨不出去,所以了解轮回的真相,就变得非常重要。
丙二、别明(分二:丁一、轮回真相。丁二、对治方法。)
丁一、轮回真相
◎十二因缘
好,我们要跟大家来研究一下,到底生死轮回是一个什么样的相貌。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十页。佛陀把轮回归纳成十二种相貌,包括了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有三世的两重因果。为什么叫两重因果?因为过去跟现在形成一重因果;现在跟未来又形成一重因果。过去的因创造今生的果,今生又变成一个因又创造来生的果,就形成三世两重因果。那么这十二种相貌,过去世有两种相貌,会影响我们的今生。首先我们看第一个过去生的无明,无名的相貌,我们念一遍:
一、无明
无明为过去烦恼之总称,体即是痴,迷暗为性。由此无明妄动,众生轮转世间,故为生死之本。
无明,它是一切烦恼的根本,因为有无明才有烦恼。什么叫做无明呢?它就是一种愚痴的迷暗。无明简单地说,就是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盲点,一种盲目的追求。我们一般人,也不是所有的事情都愚痴,不是这样子。其实只要受过教育,我们大部分的时候都是理性的。我们做一件事情一定思考,这件事情做了以后,对自己对别人有好处,你才会去做的。但是有些事情你不会去考虑,因为它已经是你的盲点了。
比方说,有些人的盲点在子女,他明明知道这个子女对他伤害很大,但是还是会把钱拿给子女去花,因为这个人跟子女已经形成盲点了。盲点就是说你做这件事情,已经不计任何代价,也不需要理由,你一定会去做,这个就是你的盲点。当然每一个人盲点不一样,有些人的盲点在财富,他可以为了赚钱而不要命。明明知道说你没有命钱也没有用,但是你讲这个道理,对他一点都没有帮助,因为他已经构成盲点了。所以什么叫盲点?就是别人跟你讲没有用,只有自己觉悟;有些人盲点在财富,有些人的盲点在感情,有些人是追求各种的名利、名声等等。
总而言之,你会来投胎一定有盲点。没有盲点你不会来投胎,你不可能来投胎。每一个人或多或少,有一个盲点两个盲点三个盲点,当然你盲点越多,就越难离开娑婆世界,因为它是一切业力的根本。这个盲点开始活动的时候,就创造生死业力,就形成了轮回。所以它是一切轮回的根本,就是你对人事中错误的、盲目的追求,这是第一个,生死轮回的一个最重要的开关。第二个看行:
二、行
行是造作义。即依过去之无明烦恼,发动身语意三业,而造成罪、福、不动诸业,名之曰行。
这个行就是发动一种身口意的活动,身口意的行为造作。你的盲点跟外境接触的时候,就开始产生烦恼;可能是产生贪爱、也可能产生瞋恚,就创造了罪业、福业跟不动业(不动业就是禅定),名之为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