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73提前行动
1573提前行动 (第1/2页)盐政是国家管理食盐生产、运输、销售及征税的行政制度,周朝设“盐人“专职盐务管理。
春秋时期齐国管仲首创“官山海“政策,确立食盐官营制度。
汉武帝推行盐铁专卖,强化中央集权。
唐代宝应元年刘晏改革盐法,实施民制、官收、商运、商销的就场专卖制。
宋元时期专卖制度持续强化,盐税成为国家财政重要来源。
明朝初期沿用元代盐政体系,在两淮、两浙、长芦、山东、福建、河东六大产盐区设立都转盐运使司,下设分司、盐课司、盐场及批验所等机构。
户部则以山东清吏司为主,负责对全国盐税稽查与核销。
所以,户部十三清吏司虽然有对应的省分,但各清吏司其实也兼着其他职责,比如盐税核查、官员俸禄的发放等。
明初盐政,循元旧制,洪武年间,为抵御外患,筹备边储,仿宋折中之制而行“开中法”。
其法为由户部出榜召商,令其输粮于边塞或其它缺粮地方,政府收粮机关登记所纳粮数及应支盐数,填给仓钞。
商人持钞投产盐地运盐使司换取盐引,持引赴盐场支盐,运赴指定地区销售。
开中法以场盐官收为基础,仍属民制、官收、官卖、商运、商销的就场专卖制。
开中法的优势在于节省转运、充实边饷、开发边疆,故史称“有明盐法莫善于开中”的说法。
到了弘治年间,随着朝廷国库收入降低,朝廷财政始现捉襟见肘的境地,于是当时的户部尚书叶琪奏请实施“折色法”。
其背景实际上是当时的盐商因为地位低下,虽有钱有盐引,却换不到食盐。
因为获得盐引的方法在当时有两条,一是向边境输送粮食获得盐引,二则是向皇帝讨要。
盐商当然没机会向皇帝讨要,但是权贵可以,实际上当时侵占盐商利益的就是大明朝的权贵。
他们依靠权势从皇帝那里得到盐引,从盐场获得食盐发卖,牟取暴利。
于是,盐商的反击就是鼓动叶琪上奏“折色法”,他们为朝廷直接支付钱财获得盐引,这样皇帝再送盐引,那可就等于是送出白花花的银子。
而当时叶琪身为户部尚书,自然只考虑自身利益。
在户部需要大量增收的情况下,折色不失为一个增加国库收入的法子。
“开中法“改为“折色法“,即直接用白银兑换盐引,以此增加国库收入。
但这种改革只是短期内缓解了财政压力,却导致边防军粮供应瘫痪,商人不再运粮至边疆,边镇缺粮问题日益严重。
实际上,折色法的上奏,叶琪从未考虑过边镇粮草该如何解决的问题,此举导致边防后勤保障彻底失效。
而到现在,大明盐政面临最大问题还是在于私盐。
私盐其实就是灶户所产余盐,不愿意卖给盐场,而是私下里交易给私盐贩子。
说到底,还是利益使然。
实际上,此时大明食盐产量已经有了长足进步,已经可以满足国内需要,明初按户籍售盐的模式,确实已经不适用。
而且官府参与食盐收购,其中猫腻就和每年收取赋税一样,官吏们总是能上下其手占足好处的。
此外,灶户在少交常盐后,只会向官府售卖少量余盐,也导致官盐不足,大量盐引积压。
这里面,不是商户问题,多是隆庆朝以前官府每遇重大支出,往往都是向盐商售卖盐引筹集银两。
比如王守仁平叛时,官府府库不足,他就直接抽盐税的方式,筹集银两招募军士。
而这,不过是明朝对盐商剥削办法之一,让他们承受本不该承受的成本。
而魏广德考虑的,就是各大盐场彻底退出食盐市场,以后盐场不再收售食盐,把市场交给盐商。
盐商要参与食盐的收购、运输和发卖,必须竞标获得销售地,上了名录才算有资格收售食盐。
而官府只监督盐商收购食盐的数量和运到销售地的数量,以监督的角度对不法盐商进行惩处。
这其实是很大胆的想法,也是明末至清朝时期的办法。
看似朝廷失去了对盐业的掌控,但实际上监督权却会让盐商更加小心谨慎,避免为谋求暴利而采用的不法手段被官府察觉,反而可以有效稳定盐价。
魏广德的想法其实和曹一夔对盐政改革的想法是天差地别的,所以他花了不少时间才慢慢消化了魏广德的提议。
“魏阁老,盐场不管收盐,这”
“提供专卖集市,灶户带盐入市,盐商如逛集市般自行选择购买”
两人在值房里一问一答,对曹一夔担心的问题,魏广德耐心解答。
其实,最开始魏广德是有成立交易所,以大明现在对食盐等级分类进行现货和期货交易的,不过如此结果可能就是人口集中的大城市食盐堆积如山,而人口稀少的区域可能无人问津。
所以,以食盐为金融工具的想法,是行不通的。
而且,朝廷要的是地方上食盐价格稳定,而不是大起大落影响民生。
自然,此法虽然可行,但却根本不敢考虑。
毕竟,他是首辅,可不是金融寡头。
“灶户可依据商人给出的价格自行决定出售,他们只需将足够的食盐运至集市,就算完成对朝廷的赋,商人采买食盐运出集市时征收盐税。
这样,也可以避免盐商合谋压低盐价。
毕竟,他们需要按时运出食盐供应地方,否则就是违规,盐运司自然可以进行处罚。”
魏广德继续解释他对盐政改革的设想,大明有两淮盐场、两浙盐场、长芦盐场、河东盐场、福建和山东盐场,号称大明六大盐场,占据大明食盐产量大半。
两淮盐场设有泰州、通州、淮安等分司,盐场总计超过30个。
两浙盐场设有嘉兴、松江、宁绍等分司,盐场总计超过35个。
长芦盐场设有沧州、青州分司,盐场数量也在20个以上。
山东盐场也设有2分司,盐场数量在15个以上。
与其它盐场相比较,明朝北疆盐场规模较小,盐场数量较少。
魏广德选择让长芦盐场为试点,重要原因就是长芦盐场负责直隶周边食盐供应,如果出现问题,朝廷也能及时处理。
至于山东、福建等盐场,规模多少有些偏小,长芦盐场说大不大,说小不小,正是用来做改革的合适目标。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