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一个浓眉大眼的老谢也叛变了革……
24、一个浓眉大眼的老谢也叛变了革…… (第1/2页)若想在敌人眼皮子底下,组建属于自己的势力,选择目标无疑要慎重。
李明夷对此进行过认真思考,在他看来,应有如下排序。
首选的目标,应是在大颂朝堂内有一定的官职,掌握实权,或能替他获取情报的,心向自己之人。
简单来说,就是“身在曹营心在汉”那一类。价值最高。
其次,是忠诚于自己,或已身陷囹圄,或在逃的忠臣,虽然无法发挥直接作用,但只要将之救出,或找到,便可形成一股如臂指使的地下势力。
再其次,是可以争取,拉拢的中立方,或者可以用手段拿捏,控制,为自己所用之人。
而大理寺少卿谢清晏,便是他脑海中,能想到的第一个首选目标。
谢清晏,字永安,出身寒门,科举及第,点翰林。
先入翰林院,后历经数年地方为官磨练,颇有建树,后被先帝提携,入大理寺任职。
为人正直,不同流合污,属于朝中“清流”。
在李明夷的记忆中,此人乃是个悲情人物,他对南周皇室的忠诚毋庸置疑,是铁杆“皇党”,不过却并非愚忠,而是个心怀天下的人物。
因性格因素,不肯和光同尘,按理说在腐朽的南周朝廷,不该得到重用,大概率终生在七品小官的位置到死。
但一个人改变了他的人生。
那就是柴承嗣的老爹,不久前驾崩的先帝。
坦白讲,先帝并不昏庸,甚至一度心怀壮志,是个励精图治的好皇帝。
尤其是登基前几年,先帝眼睁睁看着朝廷腐朽,地方乱象丛生,有心做个中兴之主。
也因此,才从身世背景干净的寒门士子中,精挑细选了一批人提拔。
谢清晏便是其中之一。
当年他官职低微时,先帝便时常召见他,君臣推心置腹,大谈变革。
谢清晏感动于先帝的赏识,对先帝极为尊敬,也曾幻想君臣合力,造一段佳话。
可惜……
南周腐朽太久,沉疴过巨,变革阻力重重,先帝在一次次遭受阻力而失败后,逐渐心灰意冷,心气消散,加上自幼体弱,疾病缠身,后面几年连上朝都不怎么热心……
这令谢清晏大为沮丧,甚至失望。
不只是他,有相似情绪的人很多。
可饶是如此,他仍对先帝抱有期待。结果先帝因病驾崩,期待彻底落空。
谢清晏只好将期待放在柴承嗣身上,却又遭遇了政变。
以谢清晏的性格与风骨,面对叛军夺权,他本该是以死殉国的。
事实上,与他有相似际遇,被先帝提携的人中,的确有好几名,在政变当夜,意识到大势已去时,选择了含泪殉国。
最极端的一个,甚至带着一家老小,悉数自裁殉道。
可谢清晏却选择了苟活,甚至面对叛军招降,他选择了主动投诚,为颂帝效忠。
此事传开,士林哗然。
那些活下来的读书人们大骂谢清晏虚伪,卑鄙小人,猪狗不如,枉受皇恩。
连民间的百姓们,都不耻他的背叛行径。
家人也随之受到无数唾骂。
一时间,谢清晏这个往日忠君爱国的清流,成了人人羞与为伍的伪君子。
可真相却是,谢清晏之所以苟活,乃是为了尽可能保住职权,以营救、照顾那些入狱的忠臣及其家眷,为南周保留最后一丝火种。
为此,他宁肯背负千古骂名,忍受无数日夜的煎熬。
家人也不理解他,甚至仇视他。
在接下来数年内,他暗中设法救走数十名狱中旧臣,更匿名为在民间反对颂帝的势力提供情报,救过的人不计其数。
终于,某一日东窗事发,颂帝大怒,谢清晏被捕入狱,遭受凌迟之刑,身死刑场。
谢家满门抄斩。
至此,真相方才大白。
只有期间远嫁外地的谢家女儿活下来……得知真相后,痛彻心扉,自知误解父亲。
后来这位谢家女多次帮助民间的“反颂复周”势力……那就是另外一条剧情线了。
李明夷在某一条剧情线中,曾遇到过谢家女,从她那里得知了许多谢清晏的情报。
因此,谢清晏才成为了他第一个想要收下的臣子。
此前还不敢确定,他是否会出现在今日,直到听到这个名字。
……
……
“是他……”
昭庆公主恍然,眸子里流露了然之色,对门口的喧闹便不意外了。
李明夷望过去,只见门口一道穿着官袍,身材清瘦,头戴乌纱,容貌英俊的中年男人走了进来。
他的两侧鬓角很长,沿着脸颊向下延伸,如同勾勒脸型的两条墨线。
行走间,便有一股气度油然而生。
“呵,我道是谁来了,原来是京中清流,谢清晏,谢永安。”
席间一名官员出声高声道,眼神带着几分奚落。
“谢兄竟也会出现在这里,难得,难得,往日不是向来不愿与我等聚会?今日这是太阳打西边出来了?哈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