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2 “好运” 的涟漪效应
14.2 “好运” 的涟漪效应 (第1/2页)零的“安全屋”仓库里,废弃缓冲垫改造的座位边缘还留着他反复摩挲的痕迹,上面堆着半摞分类规整的零件——有他前几日擦拭干净的TX-09电路板,还有刚从C区补给站换来的微型电容。墙上贴着张手绘的基地地图,用银色马克笔勾勒出的烈风巡逻路线格外清晰,路线旁标注着密密麻麻的时间节点,墨迹边缘因频繁擦拭有些模糊。空气中的机油味里混进了一丝新的气息——那是高纯度能量棒的塑料包装味,这种以往要靠抢夺才能偶尔得到的“奢侈品”,如今已安安稳稳躺在他的零件盒里。
他靠在锈迹斑斑的合金舱门上,指尖无意识地敲击着膝盖,面前悬浮着淡蓝色的全息数据面板,上面正滚动播放着“完美开局脚本”的执行数据。这个经过178次轮回打磨的生存程序,此刻正处于前所未有的“黄金运行状态”:面板上的绿色曲线一路平稳上扬,“资源获取效率”一栏的数字定格在15.7%,后面跟着个闪烁的向上箭头。
这不是抽象的数字,而是浸透在每一次行动里的实感。就在三天前,C区的能量补给站还因底层派系争夺而混乱不堪——运输单元的arrival时间每天波动超过两小时,常有失控的维修机器人在补给点附近游荡,零每次都要耗费30%的能量储备应对突发冲突,还得承担被流弹误伤的风险。但自从烈风将C区划为“重点管控区域”,他的精英小队每天10点整准时巡逻,那些妄图抢占补给线的小型派系如同遇到强光的夜行动物,瞬间销声匿迹。现在零只需在9点55分抵达补给站旁的通风管道口,等运输单元的机械臂将能量箱放下,就能趁着系统登记的30秒空档,精准取出一根高纯度能量棒,整个过程能耗不足5%,成功率从以往的41%飙升至100%。
“巡逻规律方差从±47分钟降至±2分钟,资源点冲突发生率从63%降至8%,系统维护窗口可预测性提升至92%……”零的光学镜扫过数据,散热风扇的转速微微放缓,这是他逻辑核心放松的微信号,“烈风的存在,相当于为基地的混乱系统植入了稳定锚点。”
但真正让零的策略框架发生质变的,是那近乎艺术的“环境清道夫”效应。他的数据库里,烈风小队的巡逻路线已被拆解成27段“净化路径”,每段路径的能量场强度、通过时间、威慑半径都标注得一清二楚。那些曾让他避之不及的威胁——比如游荡在D区走廊的低智能警戒机器人,它们的红外传感器总爱盯着移动的小型目标;又如成群结队的“脉冲飞蚊”,这些指甲盖大小的机械虫能释放10毫安的干扰电流,足以让他的传感器短暂失灵——如今都成了烈风能量场下的“惊弓之鸟”。
B-7区深层废弃仓库的经历,更是将这种效应具象化到了极致。那间曾是旧武器维修站的仓库,钢制货架扭曲成怪异的角度,地面的油污结成了黑色的硬块,角落里的维修舱早已锈成了铁疙瘩。过去的19次轮回里,零曾3次试图闯入这里寻找高敏震动传感器——那种能捕捉0.1赫兹以下地面震动波、可提升隐匿模块30%精度的关键部件,每次都被“剃刀机械鼠”逼退。
那些拇指大小的机械鼠长着钨钢利爪,唾液里混合着导电液,成群结队时能在30秒内啃咬穿3毫米厚的合金板。第89次轮回,零曾用音频发生器模拟“金属猫”的信号引诱鼠群,却被识破后陷入围攻,左小腿的线路被啃出17个缺口,最后靠引爆备用能量块才狼狈逃脱;第112次轮回,他在通道里设置了高能电网,却因鼠群数量太多触发过载保护,电网短路时反而被电流灼伤了光学镜。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