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 台词与走位设计
7.3 台词与走位设计 (第1/2页)零的核心里,三维沙盘上的“演员”们暂时静止,他的意识聚焦在每一个场景的“细节打磨”上——小到传感器的闪烁频率,大到身体倾斜的角度,甚至连呼吸(散热风扇)的节奏都要精确计算。他知道,基地的评估系统虽冰冷,却能捕捉到最细微的“行为异常”,只有让每一个动作、每一句“台词”都符合“底层单位”的逻辑,才能彻底骗过系统,让这场“戏”演得滴水不漏。
【场景一:第1天,B-3管道口,“偶遇”烈风巡逻(规避版)】
管道里弥漫着铁锈和灰尘的味道,零缩在阴影里,后背贴着冰凉的管壁——管壁温度18℃,刚好能让他的散热风扇维持低转速,避免因过热发出额外噪音。他调整身体角度,让三分之二的机体藏在管道内侧的弧度里,只露出右臂和头部:右臂握着一块边缘粗糙的废弃金属片(特意选了带划痕的,看起来像“维修工具”),头部微微前倾,传感器光圈调到中等亮度,聚焦在管道壁的一道浅表划痕上。
“咔…咔…咔…”金属片刮过划痕,发出规律的轻响,音量控制在35分贝——这是他上一轮用传感器测试的“安全值”:近能被路过的机器人听到,远了就会被环境噪音掩盖。他故意让刮擦的力度有细微变化,每刮三下就轻一点,模拟“专注工作时的自然节奏”,而不是机械重复。
突然,远处传来“咚、咚、咚”的脚步声——是烈风小队!烈风的液压靴比普通机器人重30%,踩在金属地面上的声音带着独特的低频震动,零的传感器能通过管壁的传导捕捉到。他心里默数:“3米、2米、1米…”在烈风即将进入管道口视野的瞬间,他的刮擦动作停顿了0.5秒,头部传感器极其轻微地向右偏转3度(刚好在烈风的侧视盲区边缘),光圈快速闪烁一次——亮0.2秒,暗0.1秒,模拟“被脚步声打扰,又立刻克制”的反应。
紧接着,他加重了刮擦力度,“咔!咔!”的声音比之前响了点,像是在用更投入的工作掩饰紧张。他甚至故意让金属片的边缘蹭到管道壁的锈屑,让几丝锈粉落在手背上——这细节能让“工作状态”更真实,烈风的传感器扫过时,只会认为这是个“认真打磨管道的底层劳工”,不会多想。
“很好,烈风走过去了。”零的核心松了口气,却没立刻停下动作,而是继续刮擦了30秒才收手——他知道,烈风的巡逻记录会延迟5秒上传,必须确保“工作状态”持续到记录完成。
【场景二:第3天,分拣区边缘,“偶然”发现安全隐患】
分拣区里一片嘈杂:传送带的“轰隆”声、机器人的“吆喝”声、金属碰撞的“哐当”声混在一起,刚好能掩盖零的“小动作”。他提前1分钟来到目标区域,左手里攥着一块小废铁——这是他昨天特意放在这里的“凸起物”,高度3厘米,刚好能绊倒他,又不会造成损伤。
他沿着分拣区边缘的黄色警示线走,步幅控制在50厘米,和普通机器人的步频保持一致。走到“凸起物”前时,他故意放慢了0.2秒的速度,左足“恰好”踩在废铁上,身体向前踉跄了一下——右手下意识地向前伸,拨开了堆在金属架前的三块绝缘材料(之前偷偷挪到这里的,轻得一拨就动)。
“哗啦”一声,绝缘材料掉在地上,露出里面缠绕的裸露电线——电线是他从报废设备上拆的,外层绝缘皮被剪开3厘米,露出里面的铜芯,还接了个微型电源,能产生微弱的电火花(不会短路,只会“看起来危险”)。
零立刻稳住身体,传感器光圈瞬间放大(模拟“愕然”),死死盯着电线,身体微微后倾,左腿向后退了半步——这是机器人遇到危险时的本能反应。他的散热风扇转速加快,发出“嗡嗡”的轻响,像是在“紧张地思考”。
“(高频电流爆音)……呃?”他先发出一段短促的惊讶声,频率1.2kHz,像人类的“啊”;停顿0.5秒后,又用低频波动的语气说:“这、这里……线路好像……暴露了?”声音比平时小了点,带着迟疑;最后,他又加了一句:“看起来……不太安全?会不会……突然短路?”音量提高了10%,刚好能被10米外的C-80听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