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好故事不愁买家
第37章 好故事不愁买家 (第1/2页)人真的是一种很奇怪的生物,面对美好的风景的时候,他们往往可以坐在那里发呆,几个小时什么也不做,只是沉浸、放空。
可惜城市里有太多地方没有风景让人放空。
此时在浙江的海盐县的一家卫生院里,一个年轻的小医生结束了半个小时的拔牙工作。
如果单论风景,人的口腔里也许是最没有风景,斑驳顽强的牙结石和黑黢黢的龋齿,搭配上那些摇摇欲坠的牙根、流血的牙龈以及永远淌不完的口水,简直糟糕透顶。
已经拔过五千多颗牙齿的他长舒一口气,把器械放下,甩着无比酸痛的手腕。
这个年代的牙科诊室根本没有后世那样流行,牙医和修鞋、理发的职业差不多,干的是手艺活,虽说并不难做,但他还是觉得这些人“口气”太差,让人难受。
索性终于到他休息的时间了。
跟身旁的同事交代一句,他转身走进旁边的诊室,那里有一张早已坏掉的牙椅,但意外地可以躺得很平,于是成了大家打盹儿的地方。
躺在牙椅上,夏日的室内热得沉闷,给他的感觉远不如小时候躺过的太平间停尸房。
只可惜谁能回到小时候呢?
他摇摇头伸手抄起一旁的故事会,这是昨天同事买回来解闷的小本本。
这本杂志拿过来就是摊开的状态,穷极无聊的他连页码也没翻,干脆就着当前的部分往后看。
在这年头,无论是公交车、地铁站、街头巷尾乃至味真足的联排厕所里,但凡人能找到些印着只言片语的纸片,就总能抓住它认认真真地读上一阵,试图通过心灵的寄托忘记环境的恶劣。
在这些地方,高深的文字和复杂的句子是很难走进心里的。
因为往往人还没来得及读懂意思,就已经先注意到了对面伸手抓着扶手的汉子,闻到了他高高扬起的胳肢窝;或者干脆被被脚下的“黄河”熏得人仰马翻。
正所谓治乱世当用重典,越是对付难以忍受的环境,越是需要最直接的心灵冲击。
在三十年之后,这类作品有一个特别直白的称呼:爽文。
而在1979年,人们的阅读阈值还没有被无限堆高的时代,占据这个生态位的,就是故事会这个三十二开的小本本。
有一搭无一搭的扫了几眼,他忽然发现今天这故事似乎跟往日的不一样。
武侠故事?这倒是不多见。
此时翻开的页码正讲到一个叫“马义”的瞎子剑客喝醉了酒在耍醉剑。
醉剑是个什么玩意儿?人喝醉了还能耍剑?
他顿时来了兴趣,干脆坐起来认真读。
越往后读,他就越觉得这故事有意思,虽然并不像他以前偷偷看过的武侠小说那样有什么奇特的招式,但是一个侠客在乱局中奋力拼杀,为了保国安民的理想而努力的情节却格外打动人。
不知不觉,他竟是把这两三万字读完了。
看到最后,马义一番大战杀掉了段王爷,他坐在牙椅上咂咂嘴,只觉得大快人心之余,有些意犹未尽。
直至此时,他才想起来,好像开头自己还没看呢。
于是赶紧往回翻,这才看到了《黄河大侠》的名字。
正要把开头补上,忽然听到外面有人喊,“于华,过来帮忙。”
他只得依依不舍地放下书,骂道,“写得真他妈好!”转身又出去迎接新的牙齿了。
觉得《黄河大侠》写得好的人自然不止于华一个。
而第一个明白到《黄河大侠》有多么与众不同的人,肯定是吴复兴。
沪上绍兴街,今天的吴复兴根本没心思玩什么人肉冰壶了,他一路猛蹬窜进74号院,车子没停好就冲进了办公楼,三步并作两步上了二楼,他兴奋地拍开了主编办公室的门。
“主编!完了!全完了!”
主编一听面色大变,“什么完了?怎么完了?你说清楚!”
吴复兴喘着粗气走进办公室,伸手给自己倒了杯凉白开,吨吨吨下肚,长出一口气,才在主编焦急的目光中得意地开了口。
“卖完了!全卖完了!五十万册,毛干鸟净!”
主编悬着的心这才放下,紧随而来的就是劫后余生与销量爆炸带来的狂喜。
他训斥道,“说话哪能这样大喘气?还毛干鸟净?这个词用在这里的吗?”
不过这训斥软绵绵的,根本没有力度,因为此刻大家脸上的笑容都同样灿烂。
“才三天啊!”
吴复兴拉了椅子坐下,“从咱们15号发刊开始,三天就都卖没了!这可是破了纪录?往往都要卖十几天呐!现在好多地区都打电话来催着加印!说是读者都等着要看《黄河大侠》!”
“那就印嘛!”
主编根本没在怕的,毕竟从去年恢复名字之后,故事会的发行量那是节节攀升,到了今年前两期,平均下来发行量都有六七十万,加印也是常有的事。
吴复兴补充道,“印刷厂已经在赶工了,关键是……印多少?”
这问题一出,主编也有些犹豫,他想了想,“你把小何也叫来,咱们商量商量。”
不多时,何成伟也走进了办公室。
何成伟虽然年轻,但是毕竟上过大学,在编辑部一直以对形势判断准确著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