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章评估结束
第160章评估结束 (第1/2页)阮东晴向自己提出“是否有愧疚感”和“是否觉得不该活下来”这类尖锐的问题,季林可以理解。
这是在筛查他经历创伤后的心理状态,也是科学评估需求的必要环节之一。
房间中静了许久,久到能听见窗外走廊隐约的脚步声。
季林这才缓缓开口,语气淡得几乎不近人情:
“我没有愧疚感。”
阮东晴神色未变,指尖落在键盘上,清脆的敲击声在安静的评估室里格外清晰。
屏幕上很快跳出两行记录:
1.患者暂未产生创伤后应激认知偏差。
2.未在潜意识将他人伤亡归因为自身存活,进而产生自我否定。
敲完最后一个字,她收回双手,身体微微前倾,目光温和无半分压迫感。
阮东晴开始顺着季林的坦诚,继续往下延伸话题:
“如果我是牺牲人员的家属或好友,大概率会因为你的这份诚实而愤怒。”
这种愤怒大概是揪着季林的衣襟质问:他们再怎么说也是为了保护你和月见千代而死,你凭什么不愧疚?怎么能不愧疚?
可他们都清楚,这份愤怒只是情绪失控下的无理宣泄。
季林可以将话说的很好听。
将自己包装成无辜受害者,让所有人都认为他可怜、年纪轻轻就背负上数条人命。
这样就没人会怪他,虽然被袭击本来就不是他的错。
但季林没这么干。
哪怕因为这种近乎冷漠的态度,管理局中已经有人对他颇有微词。
“我理解。”他顿了顿,喉结轻轻滚动了一下,补充道:“对于他们的遭遇,我表示痛惜。”
季林将指尖抵在微凉的杯壁上,感受温热的液体透过玻璃漫过指腹。
语调却依旧平静,没有半分多余的波澜:
“痛惜是对逝者的尊重,但愧疚不一样。”
“我没有主动选择让他人牺牲、自己存活,也没有因自身失误导致悲剧扩大。”
他的声音很轻,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愧疚需要建立在‘个人行为与结果存在直接因果’的基础上,而我当时没有能力改变任何事。”
阮东晴缓缓颔首,眼底掠过一丝极淡的赞许,快得如同流星划过夜空。
她太清楚了,若是季林为“存活”这件事陷入愧疚,只会模糊悲剧的核心。
真正该被追责的是夜未烬,真正该被铭记的是牺牲者的职责与勇气,而非纠结于谁幸运活了下来。
在心理医生的进一步询问下,季林以此作结:“我更愿意把精力放在,如何避免再发生类似悲剧上,这比陷入无意义的愧疚更有意义。”
最近管理局中的流言蜚语不少,阮东晴估摸着季林应该知晓一些,但他完全没受影响。
她迅速在评估表上补充记录,键盘敲击声清脆利落:
1.患者具备极强的理性认知能力,能清晰区分事件责任与个人结果。
2.无幸存者内疚倾向,且将创伤事件转化为能力提升的动力,自我效能感构建方向积极。
出于职业素养,阮东晴很擅长透过人的表象观看本质,她很欣赏季林的“冷漠”,从某方面来说、这是对死者的尊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