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离职挣扎:初心的重量
第5章 离职挣扎:初心的重量 (第1/2页)清晨的风裹着桂花香钻进办公室的窗户,郭海林刚把公文包放在桌上,指尖就碰到了一张皱巴巴的照片——那是去年秋天在浙西竹溪村调研时,他和陈阿福站在竹编厂门口的合影。照片里,陈阿福穿着洗得发白的蓝布衫,手里举着个刚编好的竹篮,笑得眼睛眯成一条缝,身后的竹编堆得像小山。
“海林总,行长在办公室等你。“王秘书轻轻敲了敲他的桌子,眼神里带着点意味深长的暗示。她是行长的贴身秘书,跟着行长快十年了,什么样的场面没见过。
郭海林捏了捏照片的边缘,把它塞进抽屉里。抽屉里还躺着半盒降压药——那是母亲临终前吃的,药盒上的标签已经泛黄,上面写着“每日一次,每次一片“。他深呼吸了一口,抓起桌上的调研数据册,走向行长办公室。
行长办公室在走廊的尽头,门是深棕色的,上面挂着“行长室“的铜牌,擦得锃亮。郭海林抬手敲门,里面传来行长的声音:“进来。“
推开门,首先闻到的是意式浓缩咖啡的香味,混着一丝雪茄的余味。行长坐在红木办公桌后,穿着定制的藏青色西装,领带是暗纹的,和沙发上的织锦靠垫颜色呼应。他的桌上摆着个青瓷茶杯,里面的茶已经凉了,杯底沉着几片茶叶。
“海林,坐。“行长放下手里的钢笔,指了指对面的沙发。沙发是真皮的,郭海林坐下去时,感觉到靠垫有点硬,像他昨天晚上翻来覆去时盖的被子。
“老板,您找我有事?“郭海林调整了一下坐姿,目光落在行长面前的离职报告上——那是他昨天下班前交的,封皮上用宋体写着“离职申请“四个字,下面签着他的名字,字迹有点歪,因为昨天晚上写的时候,手有点抖。
行长拿起离职报告,翻了翻,用红笔圈了“农村普惠金融方案“几个字,放在郭海林面前:“海林,我知道你对这个方案很执着,但你要明白,银行的体制不是那么容易改变的。“他停顿了一下,从抽屉里拿出一张聘书,放在离职报告旁边,“只要你放弃这个方案,下个月就升你为副行长,分管零售业务。零售业务是咱们行的利润增长点,去年增长了15%,分管的张副行年底拿了三十万奖金,这对你来说,是个很好的机会。“
郭海林盯着聘书上的“副行长“三个字,喉咙动了动。他想起昨天晚上奕涵的电话,她在医院值夜班,声音里带着疲惫:“海林,奶奶的糖尿病又犯了,医生说要换进口药,一个月要三千块。还有房贷,这个月又要还八千,咱们能不能稳一点?“他当时握着手机,看着窗外的月亮,说不出话来。
“海林?“行长的声音打断了他的思绪。他抬头,看见行长正盯着他,眼神里有期待,也有警告。
郭海林摸了摸口袋里的梅干菜罐头——那是奶奶给他装的,罐头盒上还贴着张纸条,写着“热了吃“。奶奶的手很皱,像老树皮,却很有力,早上给他装罐头时,说:“海林,不管你做什么,奶奶都支持你,就像你妈当年支持你学金融一样。“
他想起母亲临终前的样子。母亲躺在病床上,脸色苍白,手里拿着他的调研报告,说:“海林,你写的这些我都看了,农村的人不容易,你要是能帮他们,就算妈没白养你。“母亲的手放在他的手上,很凉,但他能感觉到母亲的坚定。
“老板,您还记得我去年带回来的农村调研数据吗?“郭海林开口,声音有点哑,“竹溪村的陈阿福,他的竹编厂年产值八十万,但缺少资金扩大生产,只能接小订单。村里的茶叶合作社,因为没有资金买新的炒茶机,只能用老机器,茶叶品质上不去,卖不上价。还有养蜂户李叔,他的蜂蜜很好,但没有资金做包装和宣传,只能在村口卖,一斤二十块,而城里的超市里,包装好的蜂蜜要卖八十块。“
他从包里拿出调研数据册,翻到其中一页,指着上面的数字说:“这些企业的坏账率其实只有2%,比咱们行的平均坏账率还低。他们需要的不是同情,是机会。如果我们能给他们贷一笔款,帮他们扩大生产,他们就能赚更多的钱,还能带动村里的就业。您看,陈阿福的竹编厂要是扩大了,就能招二十个妇女,每个月能赚三千块,比她们去城里打工强多了。“
行长的笑容僵了僵,他拿起桌上的咖啡杯,喝了一口,说:“海林,你太理想化了。银行不是慈善机构,我们要对股东负责。“他从抽屉里拿出一份文件,放在郭海林面前,“这是上周董事会的纪要,上面明确说了,要把资金投向优质客户,比如国企和大型民营企业。农村的企业风险太高,去年给养牛户王强贷了十万,结果牛瘟,钱没还上,总行还通报了。你要是把钱贷给这些农村企业,出了问题,谁负责?“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