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回 天意难测 第二十五回 降汉 高光
第二十四回 天意难测 第二十五回 降汉 高光 (第1/2页)第二十四回天意难测
一、严控大内
曹操见了衣带诏,与众谋士商议,欲废却献帝,更择有德者立之。
程昱建议:曹操所以能威震四方,号令天下者,以奉汉家名号故也(大势未变,立身之本不可轻弃),今诸侯未平,遽行废立之事,必起兵端矣。
操乃止,只将董承等五人,并其全家老小,押送各门处斩。
曹操带剑入宫,来弑董贵妃。
贵妃乃董承之妹,已怀孕五月。
曹操带剑入宫,面有怒容,帝大惊失色。
操提及破指修诏之事,帝不能答,操叱武士擒董妃至。
帝请求曹操看在董妃有五月身孕的份儿上,希望曹操可怜董妃。
操坚决不允,董妃泣乞全尸而死,操令取白练至面前。
帝泣对妃言:妃于九泉之下,勿怨朕躬(敢作敢当,大丈夫!不敢承担责任,只能是懦夫,不折不扣的废物)!
言讫,泪下如雨,伏后亦大哭。
操怒,叱武士牵出,勒死于宫门之外。
操谕监宫官:今后但有外戚宗族,不奉曹操之旨,辄入宫门者,斩,守御不严,与同罪(亡羊补牢,犹未晚矣)。
又拨心腹人三千充御林军,令曹洪统领,以为防察(所有成大事的人,皆多管齐下)。
二、求人不如求己
操对程昱言:今董承等虽诛,尚有马腾、刘备,亦在此数,不可不除(斩草除根——除恶务尽)。
昱答:马腾屯军西凉,未可轻取,当以书慰劳,诱入京师,图之可也(欲擒故纵,请君入瓮)。刘备现在徐州,分布掎角之势,亦不可轻敌。况今袁绍屯兵官渡,常有图许都之心。操一旦东征,刘备势必求救于绍。绍乘虚来袭,何以当之?
操则认为备乃人杰也,今若不击,待备羽翼既成,急难图矣;袁绍虽强,事多怀疑不决,不足忧。
操又问郭嘉:操欲东征刘备,奈何有袁绍之忧?
嘉认为:绍性迟而多疑,绍谋士各相妒忌,不足忧也。刘备新整军兵,众心未服,曹操引兵东征,一战可定矣。
操大喜,言明:正合吾意。(人生如戏,戏如人生!)
曹操起大军下徐州,孙乾得知后先往下邳报知关公,随至小沛报知刘备。
刘备修书一封,遣孙乾至河北向袁绍求援。
乾先见田丰,丰即引孙乾入见绍,呈上书信。
袁绍因幼子患疥疮,命已垂绝,不关心他事(儿女情长,英雄气短)。
丰建议:曹操东征刘刘备,许昌空虚,乘虚而入。
绍仍以幼子之事拒之(成大事者,岂能受困于儿女情长),遂决意不肯发兵,并对孙乾表明:如果刘备不如意,可来相投,绍自有相助之处。
田丰以杖击地,跌足长叹而出。
孙乾见绍不肯发兵,只得星夜回小沛见刘备,具说此事。
刘备大惊,张飞献计:乘曹兵初至,先去劫寨,可破曹操。
刘备从飞言,分兵劫寨。
三、“得人心”的伪君子
曹操引军往小沛来,正行间,狂风骤至,将一面牙旗吹折(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操由此得知今夜刘备必来劫寨,遂分兵九队,只留一队向前虚扎营寨,余众八面埋伏。
是夜,刘备在左,张飞在右,分兵两队进发,只留孙乾守小沛。
张飞知中计,急出寨外。
八处军马杀来,张飞左冲右突,前遮后当,所领军兵原是曹操手下旧军,见事势已急,尽皆投降去了(人都言,刘备最得人心!然大势面前,仍然反叛。公道不在人心,是非在乎实力,更为贴切)。
飞杀条血路突围而走,只有数十骑跟定,寻思无路,只得望芒砀山而去。
刘备引军劫寨,突围而走,夏侯渊从后赶来。
刘备回顾,止有三十余骑跟随,早望见小沛城中火起,只得弃了小沛,欲投徐州、下邳,又见曹军截住去路。
刘备遂望青州路而走,正逢李典拦住,刘备匹马落荒,望北而逃(每每遇大难,弃众而走,最得人心,奇哉!),李典掳将从骑去了。
刘备匹马投青州,谭素敬刘备,即便开门相迎,细问其故。
刘备言兵败,相投之意。
谭一面发书报袁绍;一面差本州人马护送刘备。
至平原界口,袁绍亲自引众出邺郡三十里迎接刘备。
刘备拜谢,绍忙答礼并表示:今幸得相见,大慰平生渴想之思。
刘备表示:久欲投于袁绍门下,奈机缘未遇,今为曹操所攻,妻子俱陷,想袁绍容纳四方之士,故不避羞惭,径来相投,望乞收录,誓当图报(先生存,后发展)。
绍大喜,相待甚厚,同居冀州。
四、欲收关羽
曹操当夜取了小沛,随即进兵攻徐州,糜竺、简雍守把不住,只得弃城而走,陈登献了徐州。
曹操大军入城,安民已毕,随唤众谋士议取下邳。
荀彧建议:速取关羽。
操素爱云长武艺人才,欲得之,以为己用,想令人说之使降。
郭嘉担心:云长义气深重,必不肯降,若使人说之,恐被羽害。
张辽主动请缨:辽与关公有一面之交,愿往说之。
程昱献计:使关羽进退无路,然后用文远说之,关羽必归曹操矣。
预知昱计若何,且看下回分解。
第二十五回降汉高光
一、降汉不降曹
程昱献计:差刘备手下投降之兵,入下邳,见关公,只说是逃回的,伏于城中为内应;引关公出战,诈败佯输,诱入他处,以精兵截羽归路,然后说之可也(里应外合,内外夹击,好汉难敌四手)。
操听昱谋,依计而行。
夏侯惇为先锋,领兵搦战,关公不出,惇即使人于城下辱骂(激将之法,诱敌之良策)。
关公大怒,引人马出城,与夏侯惇交战,惇诈败,关公约赶二十里,恐下邳有失,提兵便回。
两队军截住去路,关公夺路而走,两边伏兵排下硬弩百张,箭如飞蝗。
关公不得过,战至日晚,无路可归,只得到一座土山(居高临下,攻守皆宜),引兵屯于山头,权且少歇。
曹兵团团将土山围住,关公于山上遥望下邳城中火光冲天。
那诈降兵卒偷开城门,曹操自提大军杀入城中,只教举火以惑关公之心。
关公见下邳火起,连夜几番冲下山来,皆被乱箭射回,捱到天晓,再欲整顿下山冲突,张辽来见。
张辽弃刀下马,与关公叙礼毕,坐于山顶。
张辽言明关公若死有三罪:刘备与关羽结义之时,誓同生死;今备方败,而羽即战死,倘备复出,欲求羽相助,而不可复得,岂不负当年之盟誓乎?其罪一也。刘备以家眷付托于羽,羽今战死,二夫人无所依赖,负却备依托之重。其罪二也。羽武艺超群,兼通经史,不思共备匡扶汉室,徒欲赴汤蹈火,以成匹夫之勇,安得为义?其罪三也(遇事要多角度考量,要懂得换位思考,要将心比心,体会对方的感触。做人,要有高度,要有宽度,要大度,路才会宽)。
关公沉吟后向张辽问主意,辽分析:今四面皆操兵,关公若不降,则必死;徒死无益,不若且降操;却打听刘备音信,如知何处,即往投之。一者可以保二夫人,二者不背桃园之约,三者可留有用之身:有此三便,羽宜详之(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诱之以利,绳之以法)。
关公提出三项约定,若曹操能从,羽即当卸甲;如曹操不允,羽宁受三罪而死。
关公言明三项约定:一者,今只降汉帝,不降曹操;二者,二嫂处请给皇叔俸禄养赡,一应上下人等,皆不许到门;三者,但知刘皇叔去向,不管千里万里,便当辞去:三者缺一,断不肯降。
张辽应诺,回见曹操(擅自做主,职场大忌也),先说降汉不降曹之事。
操认为:操为汉相,汉即操,此可从之(做事要头脑清醒,不为假象所惑)。
辽又讲第二项约定:二夫人欲请皇叔俸给,并上下人等不许到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