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六章 书声漫朔北,风动西域尘
第一百三十六章 书声漫朔北,风动西域尘 (第2/2页)萧劲衍见她神色变化,凑过去看了一眼,信上的字迹是念北的,内容却简短得很:“西域以西,有陌生部落异动,自称‘罗刹’,持奇异火器,已吞并西域边缘两小部落,商队探子不敢靠近,只传回此讯。”
“罗刹?”萧劲衍低声重复了一遍这个名字,眼底闪过一丝警惕,“从未听过这个部落。”
黄玉卿将信折好,塞进袖中,目光看向西方——那里是一片茫茫戈壁,再往远走,便是西域诸国的地界,如今竟冒出个陌生的“罗刹”部落,还持有“奇异火器”,这可不是什么好兆头。
“念北的商队一向谨慎,既然说‘奇异火器’,想必不是咱们见过的弓箭、弩箭之类。”黄玉卿的声音沉了些,“得让念安多派些探子去西域那边,查清楚这个罗刹部落的底细,还有他们的火器到底是什么东西。”
萧劲衍点头,刚要开口,却听见武学堂那边传来一阵欢呼。两人回头,见萧明轩正将一个少年举起来,让他够到挂在木杆上的小铜铃——那是给表现最好的孩子的奖励。少年笑得眉眼弯弯,周围的孩子们也跟着拍手,连念安都放下了沙盘,嘴角带着浅淡的笑意。
黄玉卿看着那片热闹的场景,眉头渐渐舒展了些。她想起刚才在融合学堂里,周老儒教孩子们念“天下大同”时,那些孩子虽然还不懂什么意思,却念得格外认真。或许这就是她和萧劲衍一直努力的意义——让朔北的孩子能安心读书,能放心习武,不用再像他们初来时那样,担心温饱,担心战乱。
“先别告诉孩子们这件事。”黄玉卿转头对萧劲衍说,语气里带着几分温和,“让他们先把这学堂办得热热闹闹的,等查清楚了情况再说。”
萧劲衍明白她的心思,伸手握住她的手,掌心的温度驱散了晨霜的凉意:“好,我让念安暗中去查,不扰了这里的清净。”
这时,周老儒从融合学堂走了出来,手里拿着一卷刚批改好的作业,看到黄玉卿和萧劲衍,连忙拱手行礼:“见过将军,见过夫人。”
“周先生不必多礼。”黄玉卿笑着回礼,目光落在他手里的作业上,“孩子们的功课如何?”
“甚好,甚好。”周老儒笑得眼睛都眯了起来,从作业里抽出一张,递到黄玉卿面前,“您看,这是牧民家那孩子写的‘家’字,虽然笔画还生涩,却写得很工整。他说,现在有学堂读书,有暖屋住,还有饱饭吃,这就是他的‘家’。”
黄玉卿接过那张纸,纸上的“家”字歪歪扭扭,却每一笔都很用力,仿佛要将这个字刻进纸里。她指尖轻轻拂过那笔画,心里忽然一暖——是啊,对这些孩子来说,安稳的日子,就是“家”;对朔北来说,百姓安乐,书声不绝,就是“守”。
只是她也知道,这安稳之下,或许已藏着远方吹来的风。西域那边的异动,就像一颗埋在沙土里的石子,此刻还看不出什么,但若不早做准备,将来或许会掀起惊涛骇浪。
她抬头看向西方,晨光已渐渐升高,将戈壁染成了一片金红色。风从那边吹过来,带着一丝若有若无的沙尘气息,仿佛在低声诉说着远方的变故。
“周先生,”黄玉卿将作业还给老儒,语气温和却带着几分坚定,“往后学堂里,除了教孩子们识字,也多给他们讲讲朔北的故事吧——讲讲咱们是怎么从荒芜里建起家园,讲讲守着这片土地有多重要。”
周老儒愣了一下,随即明白了她的意思,郑重地点头:“夫人放心,老朽省得。”
萧劲衍看着黄玉卿的侧脸,晨光落在她的发梢,映出一层柔和的光晕。他知道,她从来都不是只着眼于眼前的人,她要的,是朔北能长久安稳,是孩子们能真正守住这份家业。
而那封来自西域的信,就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虽暂时未起波澜,却已在两人心中埋下了警惕的种子。他们都清楚,朔北的好日子,从来都不是等来的,是靠双手挣来的,也是靠远见守来的。
远处的学堂里,孩子们的读书声又响了起来,比刚才更响亮些,顺着风漫过整个新都。黄玉卿握紧萧劲衍的手,轻声说:“走吧,咱们去书院看看那些新来的工匠,听说他们琢磨出了新的织机,或许能让牧民们的羊毛织出更好的料子。”
萧劲衍应了一声,两人并肩往书院走去。阳光将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落在青砖路上,与那些孩童的脚印重叠在一起,像是在无声地诉说着——这片土地的未来,既在书声里,也在他们的掌心间;既在眼前的安稳里,也在远方那尚未可知的风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