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七章 抛转引玉不是让你抛石头
第六十七章 抛转引玉不是让你抛石头 (第1/2页)苏连诚刚要开口,许成军先看着他张了嘴:“苏教授,我收回‘不长远’的轻率说法。伤痕文学太重要了。”
撤回?
苏连诚:你看我信?
“老百姓憋了十年的话,总得痛痛快快说出来,这是文学的良心。我说的‘寻根’,是在这之后,大家自然会问:这些创伤从哪儿来?咱们民族的精神底色是什么?就像先治伤口,再补元气,不矛盾。”
说完苏连诚也点头,这话合情合理。
他苏连诚再有私人恩怨,这一刻也得认。
这小子是个人物。
他特么说的对!
最后许成军看向朱东润,这是他在复旦真正的伯乐。
“朱老问怎么让传统文化活起来,我插队时想过。比如凤阳花鼓,不能只唱老调子,可以编新段子,唱村里的包产到户、城里的工厂革新;学校开兴趣课,让娃娃们先学敲鼓点,再讲背后的故事。就像您研究的楚辞,当年也是唱出来的,现在咱们给老艺术找新嗓子,它就不会枯。”
朱东润捻着胡须点头。
王水照在笔记本上写“花鼓编新段子”,笔尖顿了顿,又添了句“通变落地案例”。
贾值芳不说话,章培横看了眼他的脸色放缓,知道这茬算是过去了
于是不无提醒地道:“你倒会找补。但做学问既要有锐气,更要留三分余地。”
许成军笑着点头,把笔记本往前推了推:“老师们的批评,我都记下来了。以后一定学着把话说周全,多向各位老师请教‘通变’的真学问。”
嗯,这是最后的复盘。
答题完毕!
收工!
面试能力不是白练的!
会议室里的气氛松快下来。
看着“五大金刚”的表情,许成军还是很满意的。
与文学研究领域的名人“华山论剑”,怎又不是文豪路?
啊不对,好像是被“论剑”。
不过许成军个还没得意多久,就见教授们对视一眼。
你小子不是有能耐么?
我们瞧瞧你到底有什么能耐!
至于前面说的面试流程?
这五个人加在一起,复旦中文系老中青三代菁英不说都在这。
也是半壁江山。
他们高兴了会管你流程?
只是苦了孙教务,就见这“明白人”嘴角直抽,屡次想说点啥,最终也是没敢打扰教授们的兴头。
流程!面试有流程!
但!
朱老、贾老没说话,还有你教务的事?
就听章培横张口道:“老师、贾老、苏教授、王教授,我看这小许同志水平还是很高的,面试流程咱先放一边,咱有什么想问的,尽可问一问,小许有问题,我们也尽可帮忙解惑嘛!”
他下意识忽略了孙教务黑锅似的脸,看着教授们都在点头。
然后愉快的达成了只有孙教务一个人受伤的世界。
孙教务:面试过程不需要做纪录的?内容不需要入档的?
见大家都同意,章教授提前过了把“主任”的瘾,然后脸上也有了笑模样,道:“那我先抛砖引玉。”
“小许,《文心雕龙》里《隐秀》篇中,补文真伪、‘隐’与‘秀’的辩证关系,连清代黄叔琳都不敢轻下断语。你说要从传统里找根,那这篇最难啃的骨头,你怎么看?别光说大道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