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施妙计脱樊笼
巧施妙计脱樊笼 (第1/2页)暮色渐浓,陈武的队伍如饿狼般涌入村庄,嘈杂的叫骂声、哭喊声混着牲畜的嘶鸣,远远地传进萧长风耳中。萧长风的指甲深深掐进掌心,留下月牙状的血痕。他想起崇祯年间,明军粮饷常被克扣,像左良玉的军队,为了生存与私利,四处劫掠百姓,导致“官军比流贼更可怕”的局面。如今陈武的所作所为,不过是这腐朽体制下的缩影。他知道这一暗示意味着彻底与陈武决裂,前路充满未知与危险,可若继续留在这吃人的军队,不仅自己良心难安,手下兄弟也终将沦为百姓唾弃的刽子手。短暂的犹豫后,他眼中闪过决绝,将对未知的恐惧化作破釜沉舟的勇气,握紧腰间的刀,朝老周使了个眼色。
老周会意,悄悄将几个得力兄弟叫到身边,从怀里掏出早已准备好的麻绳、竹筒和兽皮。在崇祯朝,军队物资匮乏,这些都是他们平日里省吃俭用积攒,专门为今日计划筹备的物资。老周弯腰捆扎麻绳,枯叶窸窣作响。这声音让他想起年轻时跟着萧长风第一次上战场的场景,那时他们一心保家卫国,可如今朝廷腐败,军队纪律崩坏,连最基本的军饷都难以保证,士兵们不得不为了生存而堕落。“世道变了,但咱们的心不能变。”他在心底默默发誓,手上的动作愈发利落,仿佛要将对腐败朝廷的愤恨都化作布置陷阱的力量。
一行人猫着腰,借着灌木丛的掩护,悄然摸进旁边的树林。老周目光如炬,迅速选定一处地势开阔、回音效果极佳的山谷。他深知,在这乱世,若想骗过陈武,必须精心布置。“大柱,你和二牛把麻绳系在这些树干上,每隔十步设一个绊马索。”老周低声吩咐,说话时还警惕地左右张望,“记住,要伪装得自然些,别让陈武那老狐狸看出破绽。就像当年孔有德叛变前,也是暗中谋划,稍有不慎,咱们就万劫不复。”两人点头,手脚麻利地将麻绳缠绕在粗壮的树干上,又捡来枯枝败叶覆盖在绳索表面。
“石头,你带着虎子用竹筒制作‘战鼓’。”老周继续安排,一边说一边用手比划着,“把竹筒倒扣在地上,用力拍打,模仿战鼓声响。如今军中缺粮少械,咱们只能靠这些土法子。”石头应了一声,和虎子迅速在林间收集粗细均匀的竹筒,将竹筒底部削平,再用兽皮蒙住开口处,用藤条紧紧捆扎。
老周自己则带着剩下的兄弟,将收集来的干树枝堆放在山谷两侧。“等会儿听我信号,同时点燃这些柴堆,制造浓烟和混乱。”他一边说着,一边将硫磺粉撒在柴堆上,神情专注而严肃,“这玩意儿能让火势更旺,烟味也更呛人。听说前些日子,另一支明军为了虚报战功,故意放火烧毁村庄,咱们可不能做那样的畜生。”
一切准备就绪,老周掏出牛角号,深吸一口气,吹出一声悠长而尖锐的号声。紧接着,拍打竹筒的“咚咚”声、拉扯麻绳模拟的厮杀声、众人模仿的喊杀声交织在一起,“叛军来了!叛军杀过来了!”的惊呼声在山谷间回荡。为了让声音更加逼真,老周还特意安排兄弟们分散在不同位置,通过高低错落的喊叫,营造出千军万马混战的假象。他想起史料记载,以往明军作战,也常利用地形与声响迷惑敌人,如今他们也只能效仿古人,博一线生机。
萧长风听到树林里传来的声响,猛地抽出长刀,刀身在暮色中泛着冷光,大喝一声:“弟兄们,随我阻击叛军!”五百将士齐声应和,脚步如雷,朝着树林狂奔而去。身后,陈武的队伍瞬间乱成一团。
“大人!萧长风他们怕是撑不住,要不要派兵支援?”一名千总急得额头青筋暴起,三步并作两步冲到陈武面前,声音里带着明显的焦虑。
陈武正翘着二郎腿,慢悠悠地往嘴里灌酒,闻言斜睨了千总一眼,心中涌起一阵烦躁。他何尝不知五百弟兄的重要性,但想起近年来明军将领拥兵自重,一旦出兵支援,若有闪失,自己的势力必然受损。就像那些军阀化的军队,个个都在保存实力。“这群蠢货,懂什么!”他在心里暗骂,表面却强装镇定,眼神阴鸷,冷哼一声,将手中的酒壶狠狠摔在地上,瓷片四溅:“支援?谁知道是不是萧长风那小子耍的把戏!君子不立危墙之下,保不住自己的性命,还谈什么平叛?让他们自生自灭!如今这局势,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