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8章 贷款(求月票推荐票求追订!)
第168章 贷款(求月票推荐票求追订!) (第1/2页)此时的林青霞早已凭借多部琼瑶文艺片和《在水一方》等商业大作红遍港台及东南亚,是无数人心中的梦中情人和时尚偶像。
而且她形象靓丽、气质可柔可刚。
既能吸引男性观众,更是女性时尚的风向标,影响力横跨电影时尚和大众文化,受众覆盖极广。
请林青霞代言可以完美的弥补单靠程龙代言存在的市场空白。
而且她与程龙可以形成完美的形象互补,共同覆盖更广泛的消费人群和场景。
如此一来,陈记的全球品牌代言战略初具雏形。
欧美市场由未来巨星迈克尔·杰克逊引爆,奠定国际高端潮流基调。
亚洲市场则形成程龙、山口百惠以及林青霞,组成多人代言矩阵,实现品牌在不同区域和人群中的深度渗透与立体化形象塑造。
陈秉文原本准备让秘书阿丽联系林青霞的经纪人,询价并洽谈代言事宜。
但就在拿起电话的瞬间,他脑海中灵光一闪,想起了前世看过的一些报道,程龙与林青霞私交甚笃,是非常好的朋友。
与其通过冷冰冰的商业流程,不如利用这层现成的私人关系,或许能事半功倍。
想到这里,陈秉文改变了主意,直接拨通了程龙家的电话。
电话那头,程龙听到陈秉文想邀请林青霞代言“脉动”时,果然惊喜万分:“文哥!这件事包在我身上!
我去跟阿霞说!难得有和阿霞一起工作的机会,她肯定会感兴趣的!
我相信她不会拒绝!”
“好,那就辛苦你了,阿龙。
这件事就拜托你先去沟通,表达我们的诚意。具体商务条件,可以让她的经纪人和我们的商务部后续对接。”
陈秉文笑着回应道。
程龙那透过电话都能感受到的殷勤,让陈秉文不自然想起此时港岛娱乐圈关于程龙对林青霞大献殷勤、甚至惹得林青霞男友秦汉不快的一些风言风语。
“这个阿龙,一听是和阿霞合作,这劲头比当初签他自己代言时还足。”陈秉文放下电话,无奈地摇了摇头。
果然,程龙的效率极高。
没过两天,他就兴高采烈地回电:“文哥!搞定啦!
我跟阿霞说了,她很感兴趣,特别是听我讲了文哥你的未来的规划后,她觉得很有前景!
她同意让经纪人和你们的商务部先接触,具体细节你们再详谈!”
陈秉文感谢道:“谢谢你,阿龙!等合约签下来,我请你吃饭!”
再陈秉文搞定全球代言人布局的同时,另一项至关重要陈记未来发展大事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陈记与花旗银行、摩根士丹利、高盛的银团贷款协议正式签署,三亿港币的巨额资金一次性注入陈记食品的账户。
三亿港币到位,极大地增强了陈秉文的底气。
有了这笔资金,他就可以完成对屈臣氏的收购和整合,将其百年品牌声誉、成熟的零售网络和供应链体系,与陈记自身强大的产品力和品牌营销能力相结合,形成一股强大的合力。
为陈记未来的加速扩张打下坚实的渠道和运营基础。
而这一切的终极目标,北方那片广阔无垠的市场。
他知道,随着内地改革开放,要不了几年,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为了抢占内地庞大的饮料市场份额。
救世主一般的姿态,打着帮助国产饮料品牌发展的旗号。
凭借其强大的资本和品牌优势,上演一场后来被称为“两乐水淹七军”的商业战役。
众多本土饮料品牌,如天府可乐、崂山可乐、北冰洋等国产饮料品牌,在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的碾压下纷纷凋零。
陈秉文知道,想要阻止这场悲剧重演,就必须抢在两乐全面发力之前,提前布局,占据先机。
但是,要想让那些内地的“七军”在未来,愿意与他这个港商合作,仅仅有钱是不够的。
他必须提前在内地消费者心中建立起“陈记”品牌强大、高端、国际化的品牌意识。
只有当他的品牌拥有足够的号召力,那些地方厂家才会觉得与他合作是有价值的,是对他们有帮助的。
收购屈臣氏,利用其百年品牌的信誉和即将建立的巨星代言矩阵在全球范围内营造的高端形象,正是为了在未来那个关键的历史节点,增加陈记在内地的筹码和吸引力。
然而,就在收购屈臣氏的计划紧锣密鼓推进时,一直陪同获多利团队进行尽职调查的方文山,却带来了一个意外的消息。
“陈生,获多利在做屈臣氏尽调的时候,发现了一个问题。”
方文山手里拿着一份文件,非常严肃的向陈秉文汇报。
“说说看,是什么问题。”
陈秉文神色不变,示意方文山说下去。
收购屈臣氏这种有上百年历史的公司,遇到一些历史遗留问题是很正常的。
他早已做好心理准备。
“我们在梳理屈臣氏的债务和资产时发现。
他们在去年底,以公司名义向汇丰银行借贷了一笔高达三千二百万港币的款项。”
方文山汇报道。
“三千二百万?用途是什么?”陈秉文问道。
这个数字在此时绝非小数。
“账目上显示的资金用途是购买了一块地皮。”方文山看了一眼手里的文件,继续解释道,“地块位于新界的元朗工业区,面积不小。
但问题是,根据我们的初步了解和评估,该地块目前的位置相对偏僻,基础设施并不完善,短期内的开发价值和变现能力存疑。
这笔贷款的本息偿还,未来几年会对屈臣氏自身的现金流造成不小的压力。”
陈秉文听完,陷入短暂的沉思。
这确实是一个意外的负担。
收购屈臣氏,意味着要同时承接它的资产和负债。
这笔巨额土地贷款,无疑会增加收购后的财务整合难度和短期资金压力。
“和记黄埔知道这件事吗?”陈秉文问道。
“应该知道。
但这很可能也是韦理急于甩掉屈臣氏这个‘非核心资产’的原因之一。
他可能认为这块地是个包袱,或者短期内看不到升值潜力,不想让这笔债务和低效资产继续留在和记黄埔的报表上,影响他聚焦地产和港口等核心业务的战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