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5章 魏征:陛下,臣以为,此祸根不在宫人,而在君心——!
第325章 魏征:陛下,臣以为,此祸根不在宫人,而在君心——! (第1/2页)杜如晦躬身应道:
“陛下所言极是。”
“臣闻那朱厚熜二十载不朝,政事尽付权阉,才使宫女敢起逆心。”
他展开一份锦衣卫密报,字字如刀:
“私徳败坏至此,就算无此祸乱,也终将爆发叛变。”
魏征忽然上前一步,宽袍翻起的风卷散案上奏章。
“陛下,臣以为,此祸根不在宫人,而在君心!”
“朱厚熜蔑视百姓如草芥,轻贱宫人如尘埃,终致反噬,自作自受。”
李世民凝望着魏征坚毅的神色,不由忆起武德九年那夜。
彼时他持剑宫门前,直言太子若能听谏,必无后祸。
那份刚直,至今未改。
“魏卿之言,深得朕心。”
他缓声道:“然要防此事于未然,还需众卿共议良策。”
房玄龄取出一卷新律,上面是唐律疏议的修订蓝图。
“臣以为应从法度入手,凡后宫及内侍若有冤屈,可越级申诉至大理寺,禁诸宫擅施私刑。”
他指着“宫婢诉冤条”一段,“如此既平怨气,又显圣恩。”
“善。”
李世民接过蓝卷,指尖停在“不得虐待宫人”几个字上,“但法度之外,更需上下同心。”
他环顾群臣,语声沉稳:
“自朕登基以来,常以隋亡为戒。”
“若无玄龄之谋、如晦之断、魏卿之谏,又何来贞观盛治?”
杜如晦拱手言道:
“陛下可仿汉昭帝旧制,设‘轮值奏事’之法,让三省六部每日轮流面君,凡军国大事皆君臣共议。”
“如此可防怠政,亦可集思广益。”
李世民颔首,忽然望向殿外正在操演的金吾卫。
阳光下,铁甲闪烁如流金。
“传旨!”
他声如洪钟:“自今起,每月初一、十五设‘百姓上书日’,凡有冤情者,可亲笔上奏匣中,由朕亲批!”
魏征眼中闪过光亮:“陛下此举,胜过千炉丹药!”
暮色渐沉,宫女点亮长廊的琉璃灯。
李世民复坐案前,手边摊开的起居注停在“贞观六年纵囚归狱”那页。
他执笔,在空白处写下“君舟民水”四字,笔力遒劲如龙蛇。
“诸卿可还记得,洛阳狱中三百死囚?”
他低声道:“朕令其归乡省亲,秋后自返,无一逃亡——此即民心。”
他放下笔叹息,“若朱厚熜懂此理,又岂至今日之下场?”
房玄龄辞行前,忆及早朝江南奏报——有刺史请建“长生观”以供帝王修炼。
他转身奏曰:“陛下,臣拟明日下诏,禁天下道观替帝王炼丹,违者以谋逆论。”
“准奏。”
李世民应道,“再传令各州,凡以方术惑众者,皆押解京师问罪。”
他凝视窗外黛色天幕,语声坚定:
“让天下人知,大唐的基业,不靠丹药,而靠民心与正道!”
夜深。
贞观殿的灯火依旧明亮。
烛影摇曳间,李世民伏案批阅,窗纸上映着他沉稳的背影,恍如一尊守国之神。
案旁的莲子羹仍温热,瓷碗边压着一张笺:
“愿陛下勤政之外,亦惜龙体。”
他微笑,将笺收起。
脑海中浮现天幕里朱厚熜守丹炉的模样,李世民不由轻笑。
那人追求的所谓长生,不过虚幻泡影;
而真正的永生,是民心所铸的“贞观之治”,是青史铭记的“天可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