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零点看书 > 都重生了谁还做演员啊 > 第452章 诺贝尔的荣耀

第452章 诺贝尔的荣耀

第452章 诺贝尔的荣耀 (第1/2页)

斯德哥尔摩音乐厅,这是一座融合了古典主义与民族浪漫主义风格的宏伟建筑,此刻,在冬日的暮色中更显庄严肃穆。
  
  音乐厅门前,气氛达到了高潮。
  
  身着传统蓝色军礼服、头戴熊皮帽的瑞典皇家卫队士兵,身姿挺拔如松,手持仪仗,分列在正门两侧,构成一道威严的仪仗线。铺就的鲜红地毯从车道一直延伸到音乐厅内部,象征着通往最高学术荣誉的通道。
  
  红毯两侧,早已架起长枪短炮的全球媒体记者们屏息凝神,闪光灯在渐暗的天色下连成一片璀璨的星河,捕捉着这历史性的一刻。
  
  车门由身着黑衣的影卫恭敬地拉开,洛珞先一步踏出,瞬间成为所有镜头的焦点。
  
  随后,他向车内伸出手,刘艺菲将手轻轻搭在他的臂弯,仪态万方地一同出现在红毯上。
  
  袖口的青瓷色缠枝莲刺绣在灯光下若隐若现,如同东方文化的幽雅低语。
  
  洛珞的目光沉稳地扫过激动的人群和闪烁的镁光灯,最终在红毯起点稍作停留,似乎是在心中默默向祖国致意,也像是在确认自己的使命。
  
  接着,他与刘艺菲交换了一个充满默契与力量的眼神,无需言语,一切尽在不言中。
  
  在严密但并不显拥挤的影卫拱卫下,这对承载着国家荣光与科学梦想的伴侣,携手踏上了那象征无上荣耀的红色地毯。
  
  步入音乐厅内部,时间正好指向下午四点半。
  
  恢弘的巴洛克风格雕花穹顶下,上千盏水晶吊灯的光芒被暂时熄灭,营造出庄重而神圣的仪式氛围。
  
  整个大厅座无虚席,来自世界各地的政要名流、顶尖学者、历届诺奖得主以及获奖者亲友齐聚一堂,空气中弥漫着肃穆的期待。
  
  随着庄严肃穆的《国王之歌》旋律响起,音乐厅的焦点瞬间集中到主舞台。
  
  十二名皇家卫队士兵迈着整齐划一、刚劲有力的正步,分列舞台两侧,如同守护智慧的卫士。
  
  乐声稍歇,在全体来宾的注目礼下,瑞典国王卡尔十六世·古斯塔夫陛下、王后西尔维娅殿下、维多利亚公主、菲利普王子等王室成员,在音乐声中缓步入场,依次在最前排中央的王室专席就座。
  
  当最后一位王室成员落座,乐声倏然转为《花冠颂》轻快的弦乐篇章。
  
  鲜红地毯尽头光柱亮起。
  
  洛珞作为物理学奖得主走在获奖者队列最前端,深灰色西装左襟的五星徽章在聚光灯下灼灼如星。
  
  他目光扫过观众席——刘艺菲素白礼裙袖口的青瓷色缠枝莲刺绣,在暗处静默绽放。
  
  七位获奖者依次落座于讲台右侧的座椅上。
  
  水晶吊灯的光芒如星瀑垂落,深蓝丝绒帷幕卷着鎏金纹路静默于舞台两侧,全场寂静如深海。
  
  诺贝尔基金会主席马库斯·斯托尔克在所有人目光汇聚下缓步登台,银发在聚光灯下凝成雪峰,他展开羊皮纸般的讲稿,醇厚嗓音撞破沉寂:
  
  “尊敬的陛下,尊贵的获奖者们,今夜我们聚集于此,礼赞人类文明最璀璨的星火——那些洞穿黑暗的理性之光,抚慰生命的仁慈之手,以及叩击灵魂的诗性回响……”
  
  致辞声在巴洛克雕穹下回荡,洛珞左襟的国徽折射出一道微芒,在刘艺菲素白礼裙的青瓷缠枝莲绣纹上掠过。
  
  斯托尔克退场,瑞典皇家科学院常务秘书斯塔凡·诺尔马克踏上讲台。
  
  穹顶光柱骤然聚焦于获奖席首座——
  
  这一刻,无数目光聚焦于此,特别是来自华国方向的目光,充满了热切的期盼。
  
  诺尔马克教授的声音清晰而洪亮,通过麦克风传遍音乐厅的每一个角落:
  
  “201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洛珞博士!”
  
  掌声如潮涌起,诺尔markup的声音穿透声浪:
  
  “他以洛氏湍流理论重构了纳维-斯托克斯方程的认知疆界。风洞中的气流低语,气象模型的云图变迁,乃至黄泽岛盘古核聚变装置的炽烈心脏——皆为这理性之美的见证,此理论不仅解开了流体混沌的百年枷锁,更将人类驾驭聚变之能的道路,铺向星辰!”
  
  话音落下,掌声如潮水般瞬间爆发,席卷整个音乐厅。这掌声,是对杰出科学成就的致敬,更是对华国科学界历史性突破的见证与喝彩!
  
  在获奖者席位的第一排,洛珞沉稳地站起身。
  
  他没有过分激动的肢体语言,只是深深颔首,向诺尔马克教授,向皇家科学院,也向全场致意。
  
  他的脸上带着科学家的谦逊,眼神中却有着不容置疑的坚定与来自祖国和团队的底气。
  
  观众席上,五星红旗被高高扬起,用力挥舞,如同赤色的火焰,在璀璨的灯光下格外耀眼。
  
  这一刻,物理学王冠上的明珠,首次真正属于华国!
  
  诺尔马克展开新卷轴,光束移向白发苍苍的以色列学者:
  
  “达尼埃尔·谢赫特曼!”
  
  “他于铝锰合金中发现‘不可能’的准晶体——原子以永不重复的精密韵律排列,犹如波斯穹顶的数学之诗。此发现颠覆了固体物质的基本定义,催生从超强钢材到不粘锅具的科技革命。”
  
  谢赫特曼扶椅起身,镜片后眸光灼灼,仿佛仍凝视着1982年那台颠覆认知的电子显微镜。
  
  卡罗林斯卡医学院代表扬-安德斯·希尔登台,光柱笼罩三位免疫学家:
  
  “布鲁斯·博伊特勒、朱尔斯·霍夫曼与已故的拉尔夫·斯坦曼!”
  
  “他们揭开了免疫防御的烽火台——博伊特勒与霍夫曼发现Toll样受体如何点燃炎症烽烟;斯坦曼则寻获树突细胞,这位‘哨兵’教会T细胞辨认敌友,他们的战场在显微镜下的微观宇宙,却守护着亿万生命的疆土。”
  
  这届的评选除了洛珞这个特殊的获奖者外还有打破陈规的人。
  
  诺贝尔奖通常不授予已故人士,但评委会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已做出决定,最终经过商议,决定不取消斯坦曼的获奖资格。
  
  斯坦曼的空椅被白玫瑰环绕,其家人含泪抚胸致意。
  
  瑞典文学院常任秘书彼得·恩隆德手持诗集走向台前:
  
  “托马斯·特朗斯特罗默!”
  
  “他用凝练的意象凿开现实冰层,‘地铁站台昏黄的光晕里,野花从混凝土裂隙探向钢轨’——如此诗句让我们在工业文明的机械心跳中,听见自然永恒的脉搏。”
  
  轮椅上的诗人指尖轻颤,仿佛正触碰波罗的海潮湿的薄雾。
  
  挪威诺贝尔委员会主席托尔比约恩·亚格兰肃立:
  
  “埃伦·约翰逊-瑟利夫、莱伊曼·古博韦与塔瓦库·卡曼!”
  
  “她们以非暴力抗争为武器:瑟利夫在战后利比里亚废墟中重建秩序,古博韦集结妇女以静坐终结内战,卡曼则擎起也门民主的火炬,今夜荣光属于所有为平等而战的女性——当她们昂首前行,世界必须侧耳倾听!”
  
  三位女性并肩而立,传统头巾、非洲彩袍与西装的色彩在讲台上交织成人类勇气的旗帜。
  
  每一位获奖者的名字被念出,都伴随着热烈的掌声。
  
  他们来自不同的国度、不同的领域,却都在各自的疆域里,以非凡的智慧、不懈的探索、无畏的勇气或深邃的思考,拓展着人类认知与生存的边界。
  
  他们的名字,在这一刻被镌刻在人类文明的荣誉殿堂之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在木叶打造虫群科技树 情圣结局后我穿越了 修神外传仙界篇 韩娱之崛起 穿越者纵横动漫世界 不死武皇 妖龙古帝 残魄御天 宠妃难为:皇上,娘娘今晚不侍寝 杀手弃妃毒逆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