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零点看书 > 天才学霸?我只是天生爱学习 > 第252章 数学不是一个人的墓碑(二更)

第252章 数学不是一个人的墓碑(二更)

第252章 数学不是一个人的墓碑(二更) (第2/2页)

丹尼斯恍然,盯着屏幕看了老半天,最后退回到了墙壁旁,不再言语。
  
  他没想到,陈辉解决那个困扰了他多时的问题,用到的竟然是他之前用过的方法。
  
  可他却不曾想到。
  
  接下来又有人问了几个问题,但大多跟陈辉这次报告会的内容并没有太大关系,虽然大厅中足足有大几千人,但能够听到陈辉这场报告会的,绝不会超过双掌之数,而那些能听懂的,早就看过陈辉的论文,在前一天就已经私下里与陈辉交流过了。
  
  不过这些问题陈辉也都一一回答了。
  
  一个小时报告会,提问时间也不过十五分钟。
  
  当陈辉收拾好演讲稿,走下台时,眼前陡然闪过一道弹幕。
  
  【恭喜宿主,完成纳维斯托克斯方程的证明,自由属性点+1】
  
  陈辉露出了开心的笑容,果然,千禧年难题这种级别的成果并没有同等级自由属性点获取惩罚限制。
  
  “恭喜陈教授再次完成一道千禧年难题的证明。”
  
  《自然》杂志的资深科学记者艾米丽迎了上来,看到陈辉脸上的笑容,她也是心头一喜,“请问陈教授能够给我们几分钟时间吗?”
  
  “当然。”
  
  她运气很不错,陈辉现在心情的确很好。
  
  周围其他媒体的记者们也早就蜂拥般的围了过来,听到这话,顿时喜笑颜开,一个个的争先抢后的往陈辉面前挤。
  
  “感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
  
  艾米丽露出洁白的牙齿,笑容如同阳光般和煦,将话筒递到陈辉面前,“首先,能不能用最通俗的语言,向我们的读者解释一下,您到底证明了什么?”
  
  陈辉看向了一旁的咖啡杯,笑着说道,“想象您有一杯热可可,表面浮着奶泡——NS方程就像这杯可可的运动方程,它描述的是流体如何流动、如何耗散能量。
  
  但一百年来,数学家们始终搞不定一个问题,当这杯可可被剧烈搅动时,比如高速流动的空气或水流,数学上能不能保证它的‘平滑性’?会不会突然出现一个‘奇点’,让整个模型崩溃?”
  
  “而的工作,”陈辉伸手比划出一个螺旋的手势,“是用复几何给这杯可可‘织了张网’。这张网不仅包裹住了流体的运动,还能通过陈类这个数学尺子,精准测量能量耗散的速度。
  
  简单说,我们证明了只要流体不是无限疯狂,即雷诺数有限,这张网就能把它‘兜住’,不让它出现奇点。”
  
  “听起来像给湍流上了保险?”科技类自媒体“数学宇宙”的主播插话,镜头几乎贴到陈辉脸上。
  
  “更准确地说,是给‘光滑解的存在性’上了保险。”陈辉纠正道,目光扫过台下——很多人并没有因为报告会结束就离开,几位年轻数学家正举着手机站在远处录像,
  
  “传统方法像用绳子捆洪水,越捆越乱;我们的方法像建一座结构精妙的桥,让洪水在桥洞里有规律地流动。”
  
  记者们似懂非懂,前排还没走远的爱德华威腾赞赏的点点头。
  
  这时,《纽约时报》的科学记者提出了更尖锐的问题:“丹尼斯教授的拓扑方法与您现在的复几何框架,外界一直认为是‘两条路’。您觉得这次突破,是‘拓扑派’的胜利,还是‘复几何派’的胜利?”
  
  “两者从来不是对立的。”
  
  陈辉摇头,“拓扑是骨,它定义了空间的基本结构,复几何是魂,微分方程刻画了动态,没有骨,魂无处寄托;没有魂,骨只是块石头!”
  
  “最后一个问题,陈教授。”BBC的科技记者举手,“很多年轻学者听说您证明了NS方程的短时光滑性,可能会觉得‘千禧年难题终于解决了’,您怎么看?”
  
  陈辉的笑容里带着一丝疲惫,却更显真诚。
  
  他想起报告厅里那些红着眼眶的年轻数学家,想起自己办公室里堆成山的失败草稿,“NS方程的故事,从来不是解决,而是理解。”
  
  他说,“我们证明了短时解的光滑性,但更长的时间尺度呢?湍流的终极结构呢?这些问题,可能还需要下一代、下下代数学家去探索。”
  
  “就像1900年希尔伯特提出二十三个问题时,没人想到其中第七个(华林问题)会在百年后被解决,而第十八个(黎曼猜想)至今仍是谜。
  
  数学的魅力,恰恰在于它永远有下一个山峰!”
  
  陈辉心情的确不错,但也不可能一直呆在这儿任由他们提问,告了声罪,就迈步往后台走去。
  
  记者们顿时一阵惋惜,他们采访过不少学者,但那些学者的回答往往云里雾里,让人难以理解。
  
  陈辉却不一样,陈辉的每一个回答都通俗易懂,哪怕是不懂数学的普通人也能听懂,这种深入浅出,言简意赅的表达能力,在学术界同样是不多见的。
  
  他们自然更喜欢采访这样的学者。
  
  当然,他们更看重的,是陈辉身上的流量。
  
  年仅十九岁的少年,竟然已经完成了两道千禧年难题的证明,他早已成为了当今学术圈的红人,只要是带有陈辉名号的新闻,往往都能获得不错的点击,甚至直接冲上热搜。
  
  陈辉并不知道这些记者们是怎么想的,只是在离开时隐约听到《自然》记者艾米丽在整理录音,嘴里念叨着“这个数学桥的比喻太妙了,肯定会成为明天的头条”。
  
  刚走到后台,一位白发老者拦住他——是格罗莫夫,微分几何界的泰斗。
  
  “年轻人,”老数学家拍了拍他的肩膀,“你刚才说的数学桥,让我想起1957年卡拉比猜想的证明,那时候,邱成梧也是用几何结构连接了分析和拓扑,数学的进步,从来都是这样的接力。”
  
  陈辉望着老人数学家眼里的星光,突然想起老师袁新毅常说的话,“数学不是一个人的墓碑,是一群人的长明灯。”
  
  这次的证明的确是他一个人完成的,但若是没有与丹尼斯的合作,他也不可能这么快完成证明,这个证明注定有丹尼斯的功劳。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在木叶打造虫群科技树 情圣结局后我穿越了 修神外传仙界篇 韩娱之崛起 穿越者纵横动漫世界 不死武皇 妖龙古帝 残魄御天 宠妃难为:皇上,娘娘今晚不侍寝 杀手弃妃毒逆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