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第12章 配方之秘,黑市寻踪
第一卷 第12章 配方之秘,黑市寻踪 (第1/2页)脑海中,那来自褐家鼠的馈赠——【基础齿轮润滑脂配方】——如同精密的工程图纸般缓缓展开,每一个细节都清晰无比。
配方本身的核心结构并不算石破天惊,主要还是基于常见的矿物油作为基础油,再辅以皂基作为稠化剂。
这和市面上常见的“黄油”大同小异。但关键,就在于那几种特殊的添加剂,以及一种被系统命名为“活化”的处理工艺。
这几种添加剂的名称十分古怪,有些像是化学代号,有些则干脆是功能性描述,比如“低温流动性改善剂”、“极压抗磨因子模拟物”。它们的配比要求极为精确,误差甚至标注到了千分之几。
而那个“活化”工艺,更是精髓所在。根据系统注释,这道工艺模拟了老鼠皮脂腺在应对不同温度、湿度和摩擦环境时,分泌物成分的动态微调机制。
经过这种处理的润滑脂,能够在低温下保持良好的流动性,不至于像普通黄油那样冻成一块硬邦邦的“板油”;而在高温高压下,又能维持足够的粘稠度和油膜强度,不易变稀流失,提供持久的润滑保护。
更别提配方中自带的抗磨损和防锈蚀性能,比起傻大黑粗、性能单一的钙基、钠基润滑脂,简直是鸟枪换炮!
“好东西!这绝对是好东西!”李向前几乎要忍不住笑出声。他太清楚这意味着什么了。
眼下这个时代,机械保养普遍粗放,好的润滑材料简直是凤毛麟角。
别说精密机床了,就是自行车的中轴、飞轮,缝纫机的机头,甚至稍微讲究点的电风扇轴承,如果能用上这种润滑脂,那寿命和运行的顺畅度,绝对能提升一大截!这不仅仅是一份配方,这简直是一只会下金蛋的鹅!
然而,狂喜过后,冷静如同冰水浇头,迅速冷却了他沸腾的思绪。
一个残酷的现实摆在面前:配方再好,也只是纸上谈兵。想要将它变成实实在在的润滑脂,困难重重。
首先是原材料。
基础的矿物油和皂基,想办法或许还能搞到,虽然质量可能参差不齐,但至少有路子。
可那几种关键的添加剂呢?他对着那些古怪的名字琢磨了半天,别说买了,连听都没听说过!这年头,化工产品本就稀缺,很多都得依赖进口或者大型国营化工厂定向生产,普通市面上根本见不到踪影。
其次是生产设备。那个“活化”工艺,听起来高大上,实际上需要精确的温控加热设备和能够均匀搅拌的反应釜。
这可不是一口铁锅加根木棍就能搞定的。
他现在兜比脸还干净,除了手里这点微薄的工资和上次李婶给的五毛钱,哪来的本钱去置办这些?
压力来源-资源匮乏的字样,仿佛无形地刻在了他的脑门上。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空有屠龙技,却连一把趁手的刀都找不到。
他不是没想过走“正规途径”,但很快就放弃了。
以他现在的身份,一个修理铺的小学徒,拿着一份来历不明的“先进配方”去找化工厂合作?不被当成异想天开的疯子,就可能被当成别有用心的“特务”抓起来。时代不允许他这么跳脱。
无奈之下,他旁敲侧击地向王德发请教。
他避开了具体的配方,只是捡了两个听起来不那么“超前”的添加剂名词,装作不经意地问王师傅:“师傅,您见多识广,知道哪里能弄到‘环烷烃萃取油’或者‘二硫化钼粉末’这类东西吗?我琢磨着有些机器磨损得厉害,加点这些是不是能好点?”
王德发正拿着油壶给一台旧台钳的丝杠上油,闻言抬起头,抹了把油乎乎的手,皱着眉头想了想,然后用力摇头:“环啥玩意儿?二硫化啥?向前,你从哪儿听来这些名词?净整些稀奇古怪的。我跟你说,咱们这行,常用的就是机油、黄油,最多有点石墨粉。你说的那些,要么是人家大厂实验室里的金贵玩意儿,要么就是从‘外面’进来的,普通门市部、五金店,你想都别想!那都不是咱们能碰的东西。”
王师傅的话,彻底打消了李向前最后一丝侥幸。看来,想要实现这个润滑脂计划,必须另辟蹊径,而且,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启动资金的问题。
钱!他现在迫切需要钱!
靠修理铺这点死工资,一个月累死累活也就二十来块,刨去吃喝,能攒下几个子儿?等到攒够买设备、找原料的钱,黄花菜都凉了。
他的目光,不由自主地投向了记忆中那个鱼龙混杂、却也暗藏生机的角落——黑市。
上次为了给李婶修车找零件,他去过一次,虽然只是匆匆一瞥,但那里的“繁荣”景象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那里什么都有,也什么都缺。只要你有门路,或者有足够吸引人的“硬通货”,就能换到你需要的东西,或者,换到钱。
风险?当然有。但机遇,往往就藏在风险背后。
主意已定,李向前开始利用业余时间“备货”。
他从废品收购站里,又淘换回来几台破旧不堪的收音机和一台扇叶都歪了的小电风扇。这些在别人眼里是彻底报废的垃圾,但在【破障之眼】下,却清晰地显示着核心部件的剩余价值和修复潜力。
凭借着【破障之眼】的精准诊断,以及之前修复收音机时获得的【基础电路滤波方案(简化版)】等科技碎片知识,他将这些废品一一修复。
修复后的收音机,不仅能响,而且经过他的优化,信号接收能力和音质,比原厂状态还好上几分,杂音几乎消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