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一鸣惊人张儁乂
第124章:一鸣惊人张儁乂 (第1/2页)“明公,撤军吧!”
自从下曲阳的战报传回之后,逢纪便开始劝袁绍撤军。
淳于琼的战死,西路军的全军覆没,都让逢纪觉得当下实在不是决战之机。
并且他也不是彻底转向失败主义,而是另有算计。
只见逢纪神色诚恳道:
“冀州虽残,犹可带甲十万,谷支数年。若以此大军固守坚城,冀州之粮未尽,则魏军伤亡已竭矣。”
“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魏军虽悍,诚不可速胜也。”
袁绍闻言顿时满脸不喜:
“士可杀不可辱,吾乃汝南袁氏之主,焉能如此苟且偷生?”
见此情形,逢纪当即苦口婆心的劝说道:
“《易经》有云: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
“韩信有胯下之辱,勾践有卧薪尝胆之荣。”
“以汉高之天纵神武,鸿门宴时尚且需贿赂项伯以避霸王锋芒,苟且偷生。若非如此,焉能有日后十面埋伏之局?”
“还请明公暂忍一时之辱。能屈能伸,方为大丈夫也!”
当然,逢纪这么说并不是真的让袁绍当缩头乌龟。
他之所以建议袁绍率领大军回守邺城,根本逻辑还是用空间换时间。
逢纪仔细研究过魏哲的诸多战绩,发现他虽然能征善战但也不是没有缺点。
譬如在攻城方面,纵然魏哲用兵如神也照样难免伤亡惨重。
或许正是因为这一点,魏哲作战的风格更偏爱于野战。
能不攻城,魏哲貌似都会尽量避免攻城。
怎么说呢,这种问题若是放在寻常将领身上压根不算什么,甚至都不能算是缺点,可逢纪却从中看到了机会。
他觉得可以利用魏哲这个性格缺点,加以利用。
见袁绍的态度有所松动,逢纪连忙又解释道:
“勿需太久,待幽州百姓疲弊,仓庾无积,魏公威后方必然不稳,届时明公大可分遣精骑,游而击之,钞其郡县,令彼不得安,我取其逸。以明公之神武,最多不过三年,自可逆转攻守之势!”
不得不说,逢纪还是有几分才干的。
甭管他此计能不能实现,至少他这番说法貌似能自圆其说。
如果按照他这个计策,那么魏哲最终即便能拿下冀州恐怕也要平添不少伤亡。
这使得袁绍听罢都忍不住陷入沉思。
不过许攸听完逢纪的话语却连连摇头。
只见他眉头一皱便毫不客气的驳斥道: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也。”
“我等焉能将生死寄托于敌人之手?”
“元图所言未免太过一厢情愿了,若坐等魏军大兵围城,恐悔之晚矣!”
在许攸看来,逢纪这个计策都不是伤敌一千自损八百了,而是先自杀再伤敌。
甭管魏军损伤多少,只要魏哲能够狠下心,他们终究免不了一个死字。
故此与其慢慢等待死亡的到来,许攸觉得还不如现在就拼命一搏。
看似风险很大,但总比慢性死亡来得好!
很显然,逢纪偏向于保守派,许攸则是个激进派。
不过这也不奇怪,毕竟许攸这厮可是在刘宏在位时就敢到处造反的家伙。
和许攸相比别说逢纪了,就连董卓都算是保守派了。
比如此刻,在驳斥了逢纪之后许攸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即干脆在信都城下和魏军打一场大决战。
许攸的根据有三点:
首先,信都城如今尚且在审配与颜良手中,有地利优势。并且太史慈所部被他们围攻许久,若此刻退兵则前功尽弃。
其次,即便魏哲率军来援他们也可以逸待劳,趁其立足未稳痛击之。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点。
那就是在信都决战,双方之间的差距将被拉到同一水平线。
因为纵然魏哲来援,他和太史慈的兵马加起来也不过五万人。
而如今信都城下的袁军数量则高达六万,并且还有城池为依仗。
即便在整个冀州层面上是袁军落入下风,可局限在信都战场这一点来看,袁军却是优势一方,并且优势还不小,既有地利之便,又有兵力优势。
如此也就难怪许攸想在信都城下拼死一搏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