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0章 兴化坊
第750章 兴化坊 (第2/2页)空气中弥漫着清新的草木气息,混合着远处早点摊飘来的烟火气,全然不见三年前那场吞噬半个坊市的冲天大火后留下的焦糊与混乱。
眼前的景象,与他记忆中那场因灶火不慎引发、烧毁数百户家园、死伤惨重的惨剧现场,已是天壤之别。
昔日的兴化坊,低矮杂乱的木构棚户拥挤不堪,狭窄泥泞的道路污水横流,火灾隐患如同悬顶之剑。
而如今,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座规划井然、气象蓬勃的新家园。
取代那些摇摇欲坠棚户的,是数十栋整齐划一、拔地而起的五层砖混结构楼房。
青灰色的机制砖墙体,勾缝平整如刀裁,砂浆饱满泛着坚实的光泽,在初升的阳光下显得格外沉稳。
楼体方正简洁,每一层都镶嵌着宽大明亮的玻璃窗,墨绿色的窗框清爽利落,透出几分现代气息。
楼顶并非传统的瓦片覆盖,而是铺设了特制的防水油毡,边缘砌筑着半人高的女儿墙,既保障了安全,又增添了几分利落的美感。
每栋楼前都预留了一片方正的空地,新移栽的银杏、梧桐舒展着嫩枝,低矮的冬青灌木环绕四周,虽未成荫,却已透出勃勃生机,为这片钢筋水泥的丛林注入了自然的活力。
工部员外郎李显,这位负责兴化坊重建工程的官员,此刻正躬身跟在林臻身侧半步之后,语气中带着一丝不易掩饰的自豪,低声介绍道:
“殿下,这便是按您与楚大人定下的规制,第一批建成的‘安居楼’。五层砖混结构,石灰砂浆砌筑,内嵌钢筋骨架,防火防震之能,远超旧式木楼百倍。”
林臻微微颔首,目光沉静地扫过这些崭新的楼宇。
这砖混结构,是他借鉴海外建筑理念,结合大乾国情,与楚惜灵反复推敲、试验才最终确定的方案。
以石灰砂浆替代易腐的黄泥,以钢筋骨架增强整体稳定性,虽在初期投入上高于传统木构,但其带来的安全性与耐久性,却是无法估量的价值。
眼前这片拔地而起的家园,正是格物之学应用于民生、新政惠及百姓最直观的体现。
他随即问道:“住户如何分配?”
李显连忙回禀:“回殿下,原址受灾户享有优先权,按户分配。小户人家分配一室一厅,大户人家则得两室一厅。每户皆配有独立的厨卫设施,楼内设有公共水房,定时供水,屋顶设有专门的晾晒区。此外,底层预留了商铺位置,由府衙统一招租,所得租金用于补贴坊内公共事务开支。”
林臻闻言,眼中闪过一丝满意。独立厨卫的设计,从根本上改善了底层民众的卫生条件;公共设施的完善,则大大提升了生活的便利性,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惠民之举。
林臻沿着宽阔的主干道继续前行。
脚下是平整干净、不见积水泥污的青石板路,两侧设有砖砌的排水明沟,沟内水流清澈见底,无任何杂物淤塞。
每隔数十步,便能看到一个漆成绿色、带盖的木制垃圾桶,桶身上用端正的楷书写着“爱护坊市,垃圾入桶”的标语。
李显指着不远处一个身着蓝色粗布短褂、手持长柄竹扫帚和簸箕,正一丝不苟清扫落叶的老者,解释道:
“殿下,每日卯时与酉时,都有专门的保洁员负责清运垃圾。这些岗位优先提供给坊内无业或半劳力者,由府衙支付工钱。”
正说着,一个约莫五六岁、虎头虎脑的孩童,手里捏着一块啃完的果核,蹦蹦跳跳地跑到一个垃圾桶旁,踮起脚尖,努力地将果核投入桶内。
不远处,一位提着菜篮的老妇人见状,脸上绽开赞许的笑容,扬声夸奖道:“阿宝真乖!垃圾要入桶!”
孩童得了夸奖,得意地拍拍小手,欢快地跑开了。
李显压低声音补充道:“坊内还设有‘卫生纠察’,由里正推举坊间德高望重的长者或热心街坊担任,虽无俸禄,但在‘文明户’评选中享有加分。他们的职责是劝阻、记录乱丢垃圾、随地吐痰、便溺等不文明行为。对屡教不改者,上报坊正,罚做公益清扫。”
林臻的目光扫过洁净得几乎一尘不染的街面,微微颔首。
他深知,良好的环境,硬件设施是基础,但长效的维护更依赖于软性的管理和居民的自觉。
这种居民自治、相互监督、奖惩分明的模式,才能让整洁持久。
穿过几排整齐的安居楼,眼前豁然开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