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6章 1957年
第416章 1957年 (第1/2页)新的一年来临(1957)。
在去年12月,陈氏三房陆续搬进深水湾79、80、77号别墅居住,算是真正确定每一房的‘祖宅’,以后都不会搬迁,最多装修或重建时,临时在外居住。
当然,这三幢别墅只会传给每一房的长子长孙。
元旦节当天,大房和二房团聚在深水湾79号过节,至于奥黛丽赫本及两个孩子,要春节才会来港过年。
毕竟此时的奥黛丽赫本,工作还挺忙的,拥有‘摩纳哥海水浴场’和‘奥黛丽玩具’两个事业,且两个孩子也要照顾。一年下来,来港可能有个三四次,每次居住十天半个月时间。而陈光良去欧洲,就会让她陪同。
今年元旦,长子陈文杰在家过节,陈文锦依旧在忙事业,陈文铭还有半年毕业回港,陈文恺和陈乐怡去美国读大学已经半年时间.一时间,陈氏第二代已经纷纷成年或已经加入工作,可谓繁荣昌盛的现象。
对于陈光良来说,他希望陈氏第二代、第三代很有能力的同时,又要按照自己的意见,去经营家族企业。
很多家族,到了第二代、第三代,总归会出现各种问题。就好比前世的郑裕彤家族,其子郑家纯在八十年代后期接班,结果疯狂扩张,导致负债累累,让郑裕彤不得不重新出山;这还不算完,郑裕彤长孙郑志刚后来又接班,从2017年的地产高峰时,疯狂烧钱1700亿,结果将新世界发展搞得负债累累,郑家纯不得不安排女儿上台,第三代家族掌门人又得重新遴选。
这就是一个现实的例子!
所以陈光良希望自己家族的第二代、第三代、第四代,是要在他的指导下接班家族企业,不能去在高峰时接盘,反而要做好‘高抛低吸’。他只是提供‘大纲’,至于‘细节’则可以交给他们去做。
周期,这个太重要了!
别墅里,陈文杰扶着奶奶杨慧走下楼,稳健的性格,让杨慧都心痛不已。
“想起小时候,弟弟妹妹做错了,你也跟着受罚,我就感觉心痛呢!”
“奶奶,那是我做大哥该做的表率,更何况我们家的‘罚’不是‘打’,重在‘教育’,而非‘权威’,我觉得没什么的!”
“好好,乖大孙!对了,你和元贞的婚事,什么时候办呀,我还指望着抱重孙呢?”
“就快啦!我和元贞也回港半年了,等再熟悉熟悉,也就可以考虑结婚生子,您就放心吧!”
“这孩子,话说的漂亮。”
可能换做是其他孩子,回答是:“你得问爸妈”。
陈文杰也知道,他和元贞的婚事安排,也得是父母决定,但他却没有那么回答。
不一会,杨慧就当着陈光良、严人美夫妇俩提这个事情。
陈光良说道:“下半年在选日子吧,元贞在平安银行的工作刚走上正轨,这是个不错的人生经历。”
杨慧嘀咕了一句:“这算什么经历,我还等着抱重孙呢!”
对她来说,女人就是娶回来生孩子的。
严人美马上挽着杨慧,耐心的说道:“妈,时代不一样了,而且我们的家庭也不一样,娶媳妇是要娶贤的,不是随便娶个回来,就生孩子的。”
杨慧也适可而止的说道:“好好,娶贤,娶贤。我大儿不就是娶了你这个贤慧的妻子么,当然梅英也很好!”
众人笑了起来,老太太还是‘识时务’的,从没有让一家之主难堪。
元旦后的第一天,陈光良来到花园道的平安银行大厦。
他特意在大厦附近,打开了劳斯莱斯的车窗,看了几眼平安银行大厦。
中式风格的‘月拱门’异常显眼,十五层的高度已经不是香港最高大厦,毕竟现在住宅都已经有17层~22层的了。
不过随着皇后大道中的连卡佛大厦竣工,香港第一高大厦依旧是陈氏家族的。
长实集团的会议室。
召开了新年的第一次高层会议,长子陈文杰也列席出席,整个会议室的十几名高层呈现‘新老交替’的格局。
而参加会议的高层,包括长江地产、香格里拉酒店、保利建筑、长江置业(商业)四大业务的高层。
“长江地产的三个地盘,情况怎么样?”
众人一听,纷纷将目光看向陈文杰,毕竟老板特地将这三个地盘(五幢楼)交给长公子。
陈文杰马上坐直身体,汇报道:“这三个地盘在去年已经陆续动工,按照目前香港地产业的惯例,是随时可以进行‘售楼花’的不过我们的计划是分别在本月中旬,三月、五月,分三批进行出售,按照目前香港的行情,这1060个住宅单元,能为公司回笼3500万的资金建筑方面”
陈光良听完,没有说什么,随即进入下个话题。
“长实集团发展到今天,不能只是做地产相关,不然当年我也不会让维他奶加入长实集团。所以,我准备利用连卡佛百货,以及环球贸易,进入超级市场。所谓超级市场,就是一个自助购物的大型市场给你们一个月时间,拿给我属于你们的调查报告和方案。”
“好的”
前世,香港超级市场的起源,也是连卡佛百货和牛奶公司的一个合组企业;后来牛奶公司被置地收购,置地又收购了一些其他品牌,组建了香港占有率很高的超级市场——惠康。
这一世,陈光良自然不需要等将来去收购,准备率先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惠康超市。
超级市场、购物中心,这一世都要由长实集团在首先发展,引领香港的商业。
而购物中心,自然是拆卸目前的香港大酒店和连卡佛大厦,不过还得等连卡佛新大厦建筑好之后,再开始进行。
预计六十年代初,香港将拥有第一个购物中心——长江广场(前世的置地广场位置),这又比前世的第一个购物中心的海运大厦早四五年。
散会后,陈光良叫来一个老臣林鸿英。
“鸿英,我记得你是信基督教的吧?”
“嗯”
陈光良随即说道:“弥敦道有个西班牙神父创建的小旅馆,我听说当初是为了接待被内地驱逐的神职人员,但如今这些神职人员又已经到世界各国赴任,神父旅馆便向公众开放。但据我所知,这种教会从事商业,是与传教相饽的,说不定他们会考虑出售。当然了,你先打听消息,亦或者从那里的教友着手,等待时机。”
林鸿英一听,爽快的说道:“好,我先去打听一下再说,有机会一定替公司拿下。”
陈光良笑道:“倒不是一定要拿下,总得价格合理才行。这些教会在香港拥有不少土地,我记得铜锣湾的一个教会地皮,也被霍英栋拿下。”
“嗯,我明白你的意思了!”
捡漏当然最好,教会不会坐地起价的。
香港的住宅地皮均价,已经被炒到150港币每平方尺,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
以一副地皮2万平方尺为例,地皮费就要300万;而建筑费大概需要150万,形成了地皮费:建筑费达到了2:1。
而在1955年的建筑条例刚刚颁布时,地皮费和建筑费的比例为1:1。
300万的地皮费,150万的建筑费,如果再加上税费和利息费,总成本可能达到500万;如果按照18万平方尺的建筑楼面计算,总价值约在700万以上,利润已经不算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