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0回去给他做衬衫
750回去给他做衬衫 (第2/2页)“好嘞!”唐植桐也不拖泥带水,说完就撤了。
陈大姐办事麻利,见唐植桐来,先是提了一嘴有没有困难,在得到肯定的否定答复后,痛快的拉开抽屉数钱。
“那我可就指望你了。”陈大姐数出二百块钱交到唐植桐手里,笑着说道。
“陈大姐放心,保证完成组织交给我的任务!”唐植桐将钱握在手里,信誓旦旦道。
在跟陈大姐约定交货时间后,唐植桐装起钱就撤了,关于收据什么的,陈大姐没说,唐植桐也没提,一切尽在不言中。
唐植桐出了押运处的大门,由陶然亭公园西门往北走。
这一片前几年新建的大院多一点,再往北去就成了老住宅区,且以平头百姓居多。
感受到春天的号召,燕子已然飞临四九城,此时,有的在空中划出一道道优美的弧线,有的并排站在电线上卿卿我我。
有几个调皮的小男孩试图拿着弹弓打燕子,也许他们是为了好玩,也许他们是真的饿了,还有可能是他们此前没有因为打燕子尝过父亲皮带的滋味。
唐植桐顺着拥挤的胡同往北去,看到这一幕,想起了刘禹锡的《乌衣巷》。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寻常百姓,严格来说是一种代指,因为“寻”和“常”在古代是一种长度的计量单位。
“寻”是两臂伸展后双手指间的长度,一寻为八尺,一常为十六尺。
长十六尺,宽八尺的家,确实小了点,大概从这时起,“寻常”就有了“普通”的含义。
由宣武门进入内城,房子明显就比外城好了很多,整体给人的感觉不再那么逼仄,而且院子里的树木也多了起来。
居住在四合院的百姓,对树是非常喜爱的,唐植桐这几天去教师进修学院都要经过未英胡同,未英胡同原名“喂鹰胡同”,明清时期是给皇帝老儿养鹰的地儿。
未英胡同有棵二百多年的国槐,国槐葱茏苍劲,不少人都盼着它赶紧开花大饱口福。
这种期盼得且等着了,因为国槐的花期大概在七月份。
与其等国槐花开,还不如先去南池子摘洋槐花,那边估计再等几天就能满街飘满槐花香。
别看现在四九城稍微大点的路旁都有绿化树,其实街树历史并不长,满清时是没有的,据说四九城种街树是民国初期朱启钤当市政督办兴起的,洋槐就是他从德国引进的。
早年的无心之举,没成想如今变成了果腹之物。
未英胡同的国槐是长在某个院子里的,虽然四九城讲究院子里不种槐树,但总有那么些人不在意这些。
众所周知,周树人先生院子外面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一棵也是枣树,此外,他刚进京的时候借住的绍兴会馆里也有一棵槐树。
他在《呐喊·自序》中生动描写了会馆院子中的环境:“夏夜,蚊子多了,便摇着蒲扇坐在槐树下,从密叶缝里看那一点一点的青天,晚出的槐蚕又每每冰冷的落在头颈上。”
想来周先生是个胆子大的,唐植桐自忖做不到如此淡定,即便自己院子里有浓茂的大树,回家也得先薅一遍虫,省的冷不丁的落头顶上一虫子被砸一拘灵。
唐植桐这边吃了饭、领了钱、开始上课的时候,小王同学那边的红专大学正是课间休息时间,几位女同学在叽叽喳喳的商议着明天去哪儿踏春赏花。
“四九城有句顺口溜,崇效寺的牡丹,花之寺的海棠,天宁寺的芍药,法源寺的丁香。真想去一一观赏一番。”某女青年双手将书本压在胸口,小脸抬起,眼睛眯缝起来,一副畅想的模样。
小王同学在旁边笑而不语,这也许就是丈夫口中的文学女青年吧?
“那你甭想了,和尚都还俗了,说不定这些花早就没了。”旁边一女青年打趣道。
“哎呀,你这人,就知道扫人兴,还不兴想一想?
据说泰戈尔来京的时候,徐志摩带他去法源寺看了海棠,他两人花下吟诗一夜,留下了一段佳话。
哎~静文,你知道哪儿的海棠好看吗?现在正是赏海棠的好时候呢!”
文学女青年思维非常活跃,上一句还在责怪同伴扫兴,下一句已经在打听该去哪儿了。
“想近一点可以去景山公园,远一些的要属颐和园,寺庙就别想了,保不齐已经都拔掉种上菜了。”小王同学见她问道自己,想了一下说道,其实还有一处的海棠很好看,海子里,不过嘛,很难进去,她也就没提。
“唉,多好的花啊,拔掉多可惜。”文学女青年痛心疾首道。
“你知道以前崇效寺的牡丹为什么开的那么艳吗?”看她这副模样,让人扫兴的女青年在一旁插话问道。
“为什么?”文学女青年感觉有坑,但还是没忍住,好奇的追问。
“解放前,寺里每年要为牡丹施‘大肥’。知道‘大肥’是什么吗?”让人扫兴的女青年看文艺女青年摇头,笑一笑,补充道:“‘大肥’就是煮的特别烂糊的猪头和下水。有那些肉吃了不好吗?干嘛浇给花?你说对吧?”
“这……这……佛门净地……”文学女青年皱起眉头,不可置信道。
“我家原来就住广安门内的牛街旁,这些在我们那块都不是秘密,我打小就知道。所以呀,我觉得他们可虚伪了,不过自己的手就是慈悲了?”
“那……那换海棠看吧,静文,你明天有空吗?咱们一块去赏花吧?”文学女青年向小王同学发出邀请。
“你们去吧,我在家还有事呢。”小王同学扬了扬手里的书,婉拒了。
“你看这个,难道是想自己在家做衣服?”旁边的同学看清了小王同学手里的书,是本裁衣的教程。
“是啊,现在天热了,该给我家那口子做件衬衣了。”小王同学大大方方承认道。
唐植桐只有去年做的那一件短袖衬衫,换洗起来多有不便,所以小王同学从前阵子开始就将书借了出来,一直在自学如何制衣,说起来还得感谢缝纫机的兴起,随着缝纫机的普及,这类裁衣的书籍才多了起来。
“哎呀呀~你这是过上了男耕女织的生活了,真让人羡慕!”
“一看小王就是个贤惠的,你羡慕就别去赏花了,学学怎么做衣服,回头也好找个善解人意的丈夫。”
“哎呀,你别说我,你不也还没对象吗?”
话题不知不觉就歪了,看着两位同学打打闹闹,小王同学笑笑,专心看起书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