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3章 “献给......”
第563章 “献给......” (第1/2页)插图已经让江年年提前画好了,这也属于刚才惩罚的一部分。
江弦握着笔奋笔疾书。
一开始《小王子》在他脑海中成书的时候,江弦还吓了一跳,因为这部《小王子》太厚了,几乎是他见过最厚的一部。
不过等他翻看过后就明白过来,之所以厚,是因为各国语言的译本太多。
《小王子》在全球具有广泛的传播和影响,语言版本的丰富性令人惊叹。
从1943年开始,《小王子》首次亮相时,就是以英译版和法语版两个版本同时推出。
但是这两个初版版本的销量并不高,总计发行量甚至未能突破千册大关。
后来随着时间推移,该书逐渐走红,大量通行本随之问世。
继1947年《小王子》被译为波兰语后,这部在50年代开始流传至非洲和亚洲,此后,每隔十年,全球就会有超过20种新语言版本的《小王子》问世。
到了2000年,这一趋势不减反增,因为那一年恰好是《小王子》作者圣埃克苏佩里的百年诞辰,所以每月都有新译本涌现。
据统计,《小王子》已被译成270余种语言,数量仅次于《圣经》的2000余种版本。
但是这个数字也是估计,因为要精确统计现存的具体版本数量,几乎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毕竟,全球范围内,几乎每个月都不断有新版本的《小王子》涌现。
而出现在江弦脑海的,便是《小王子》的数百种语言版本,另外呢,还包括了每个版本配备的插图。
其实《小王子》的篇幅本身没多长,这些东西加在一起,就显得内容很多。
而江弦本可以更快的将《小王子》写完,只是因为要配合江年年绘制插图,写作过程这才被拖慢了不少。
三个小时后——
“噫,我成了!”
江弦放下笔,长呼一口气,《小王子》的文字内容,加上江年年绘制的六十多幅配图,终于都搞定。
当然了,还有工作需要江弦去完成,那就是把这些插图一幅一幅的加入到他的初稿之中。
在写作的时候,他就在文字间留好了这些插图的空隙,这会儿只需要用胶水慢慢的贴上去。
这个工作不复杂,但是也不轻松,等最后一幅插图贴好,已经是半夜两点多钟。
这还没完,因为怕胶水粘在一起,江弦还得把稿子晾干,将稿件放在桌上,一张一张的平铺开。
整个书房根本摆不下,于是又摆到了客厅不会经常有人走动的地方,再用椅子、板凳给围起来,免得丢失。
“唉,真是个细致活儿。”江弦揉了揉腰肩,打个哈欠,瞥一眼手表,这都已经三点多钟了,正是夏天,天亮的早,还有大概两个小时天就要亮了。
“好久没因为创作这么勤奋了,真是懈怠了。”江弦唏嘘一句。
如今《小王子》的创作算是完成了。
眼看着一部世界级的经典从自己手中诞生,做完这一切的江弦还挺有成就感。
他也好久没给自己上过这么大强度了。
想当初,写《米》的时候,给他写的浑身压抑,硬是熬着写完了。
而完工的那一霎那,就会觉得浑身舒爽。
嗯,花那么大功夫,做一件事情其实不一定会觉得有多爽。
但是,你清楚的知道,你做的这一切都是能收获回报的,这就让人克制不住的高兴。
在客厅自个儿傻乐了一会儿,江大作家这才赶紧蹑手蹑脚的洗漱,轻手轻脚的回到卧室爬上床,朱琳已经睡熟了,今晚无需供给公粮。
在床上闭着眼睛躺了一会儿,虽然已经很晚了,但是江弦翻来覆去的,总是睡不着。
《小王子》出世!
江弦有点儿小兴奋呀!
北大。
一大早,李明烁蹬着自行车塞进车棚底下,夹着皮包出来,刚迈进办公室所在的楼,看着一道身影,李明烁脚步一顿,然后不大自然的转过身,朝着那道身影的反方向走去。
“哎?李老师!”
“.”
李明烁闭上眼睛,五官拧在一起,而后迅速调整正常,换上一个谄媚的笑容。
“秦主任!您来这么早啊。”
“嗯。”
“吃了么?”
“没呢,你呢?”
“我也没,今儿家里没东西,我琢磨着待会儿上食堂吃一口去。”
寒暄两句,被喊作秦主任的老师扶扶眼镜,来到李明烁的身前。
“李老师,江弦的毕业作品交过来了吗?”
“.”
李明烁暗叹一口气,心想这想躲的还是躲不掉,“没、没呢。”
“还没有?”
秦主任皱起眉头,“这可不能再拖了,咱们到时间就得停止提交了,人写作班的学员都不是小孩儿了,一个个有家庭有孩子的,等着从咱们这儿毕业赶紧回去养家糊口呢,咱们一直扣着让人家学习,这算是怎么回事儿?”
“是啊、是啊。”
李明烁点点头,“不过我觉着吧,江弦同志既然上回答应了会交给我,应该就是会给我的,不至于扯话糊弄人您说是不,人家也给我说了,是一部儿童文学作品,我听着像模像样的。”
“儿童文学作品?”
秦主任想了想,“保不齐是没写好,怕砸了招牌,不愿意交上来也说不定。”
“不会吧”
李明烁嘴上说不会,心底倒是觉得秦主任这个说法不无道理。
江弦这作家那么大的名气,说不定真是没写好呢?
儿童文学作品。
嗯,从一开始,李明烁其实就没抱着多大期待。
其实在作家这个圈子里,对儿童文学或多或少带着几分看不起。
虽然这一类的并不好写,但从思想性、艺术性、技术性.各种角度来看,儿童文学的水平都比较低,属于“简单”的写作。
是,江弦的《草房子》的确让人惊艳。
李明烁现在都会觉得,这篇《草房子》写的不像是,更像是一幅美丽的画作,不像是写给孩子,更像是写给成人,唤醒他们童年的那份感动。
但是好的作品,可遇不可求。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