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四十章 赵建国的难题
第六百四十章 赵建国的难题 (第2/2页)“建国哥,你是不是遇到什么麻烦?说出来,看我能不能帮忙?”
赵建国也明白周益民是一片好心,但是周益民已经帮忙自己很多,要是再开口的话,就有点贪得无厌。
“都是小事!”
一旁的李主任把这一切看在眼里,儿子这些天为了厂里的事没少熬夜,眼下愁得连饭都吃不下,她实在不忍心。
她看向周益民,语气带着恳求:“益民,你能不能再帮帮你建国哥?他这孩子脸皮薄,不好意思开口。”
“就是工人们,缺油水,建国为了解决这件事情,东奔西跑,但是也没有解决。”
周益民看向李主任,又看了看满脸焦虑的赵建国,心里已经有了主意。
他放下茶杯,认真地说:“李姨,建国哥,你们别着急,这事我想想办法。我看能不能弄点大肥猪,猪肉油水足。”
赵建国眼睛一亮,脸上的愁云散了不少:“大肥猪?”
“益民,你说的是真的吗?”
周益民开口:“建国哥,我肯定不会拿这种事情开玩笑。”
“到时候你跟厂里管事的汇报一声,就说是找到特殊渠道了。”
李主任也松了口气,脸上露出笑容:“还是益民你脑子活,这下我可放心了。”
赵建国挠了挠头,有点不好意思:“可不是嘛,还是益民你有办法。这要是能成,不光工人们没意见了,我在后勤上也能挺直腰杆,真不知道该怎么谢你。”
“跟我还客气啥。”周益民摆了摆手。
“都是街坊,互相帮衬是应该的。等我把猪的事落实了,再跟你说具体的。”
屋里的气氛顿时轻松了不少,赵建国脸上的愁容彻底散开,开始跟周益民聊起天来。
两人又聊了好一会儿,从猪肉的挑选说到周益民已经是科长,估计用不了多久又能继续升职。
周益民看了看天色,见日头渐渐西斜,便起身准备告辞。“建国哥,李姨,时候不早了,我该走了。”
赵建国连忙也站起来,热情地挽留:“益民,别急着走啊,晚上就在这儿吃晚饭,我让你嫂子多弄几个菜,咱哥俩好好喝两杯。你帮了这么大的忙,不请你吃顿饭,我这心里实在过意不去。”
周益民笑着摆了摆手:“不了建国哥,我还要去其它地方拜年,真的不能在这里吃晚饭了。等这事成了,你再请我喝酒也不迟。”
赵建国见他态度坚决,知道留不住,也没再继续劝说,只是转身从屋里拿出一个红包,塞进周益民手里:“益民,这是一点心意,你拿着。过年了,图个吉利。”
周益民愣了一下,连忙推辞:“建国哥,这可不行,我怎么能要你的红包。”
“拿着吧,又不是什么贵重东西。”赵建国按住他的手,语气诚恳。
“你帮了我这么大的忙,这点东西算不了什么。再说了,过年给个红包,也是应该的。”
李主任也在一旁帮腔:“益民,你就收下吧!这是你建国哥的一点心意。”
周益民见推脱不过,只好收下红包,揣进兜里:“那我就不客气了,谢谢建国哥,谢谢李姨。”
“跟我们还客气啥。”李主任笑着说,“路上小心点。”
周益民点点头,跟他们道别后,便离开了赵建国的家。
离开赵建国家后,周益民按照计划,前往周大忠的四合院。
刚推开四合院的大门,就看到院子里有人影晃动。走近一看,原来是周大忠和周大福。
两人显然是刚从村里回来,身上还带着些乡下的泥土气息,正坐在院子里的石凳上收拾东西。
他们看见周益民进来,都愣了一下,随即连忙站起身,快步走上前:“十六叔,你怎么过来了?”
周益民笑着说:“我过来拜个年,没想到你们俩也回来了。”
周大忠挠了挠头:“这不是快要上班了嘛,就早点回来收拾收拾,省得到时候手忙脚乱的。”
周大福也跟着点头:“是啊十六叔,你快进屋坐,我去给你倒杯水。”
周益民笑着应下,跟着他们往屋里走去,院子里顿时热闹了起来。
进屋后,周益民打量着屋里的陈设,不算宽敞但收拾得干净利落,墙上贴着几张年画,透着浓浓的年味。
他在靠墙的椅子上坐下,目光在屋里扫了一圈,没看到其他人,便开口问道:“你们两个的媳妇呢?怎么不见人?”
周大福正往桌上摆着茶杯,闻言率先开口:“十六叔,我们想着她们又不用上班,就先不用过来。”
“你也知道,我们结婚才几个月,之前大多时候都跟着我们在城里,都没怎么正经待在村里。”
“正好趁着这个机会,让她们在村里多待些日子,好好认识认识村里的人,跟邻里们处熟了,往后回去也能自在些。”
周大忠在一旁听着,也连连点头附和:“大福说得是。村里的人情往来多,让她们早点熟悉熟悉也好。”
“再说了,家里还有老人照看着,也不用我们操心。等我们这边把工作上的事理顺了,再回去接她们过来。”
周益民听了,了然地点点头:“你们考虑得还挺周到。刚嫁过来,是该多在村里待待,跟乡亲们多走动走动,处好了,日子才能过得舒坦。”
他端起桌上的茶杯,喝了一口,温热的茶水顺着喉咙滑下,“那村里的长辈们对她们还好吧?”
周大福咧嘴一笑:“都挺好的,婶子们还总拉着她们说家常,教她们做针线活呢。昨儿我媳妇还托人捎信说,跟村里的姐妹们处得可好了。”
周大忠也笑着说:“我家那口子也说,村里的人热心,比在城里自在多了。”
周益民看着他们脸上轻松的神情,心里也踏实了不少,笑着说:“那就好,只要她们能适应,咱们做男人的,在外头干活也能更安心。”
三人你一言我一语地聊着村里的事,屋里的气氛愈发热络起来,窗外的天色渐渐暗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