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三十九章 师出有名
第六百三十九章 师出有名 (第1/2页)同样的出征场面和仪式,赵孝骞已经经历很多次了。
每一次出征,他和麾下的将士们都会给大宋带来好消息,也正是因为这些好消息,赵孝骞慢慢扭转了大宋的国运,让这个历史上以积弱而被后人诟病的朝代,渐渐变成了不一样的模样。
大宋已经不再积弱了。
它被赋予了新的生命,被注入了一股新的活力和不屈的意志。
或许连赵孝骞自己都没察觉到,如今的大宋,正不知不觉朝着强汉盛唐的方向迈进。
那曾经对大宋来说遥不可及的目标,如今已看到了前方闪亮的终点。
它不是那么难以企及,只要咬咬牙,只要多走一段,只要不偏离方向,那么在华夏的历史上,除了强汉盛唐外,或许还会多一个“强宋”。
赵孝骞做了什么?
他不过是轻轻扳了一下方向盘,让大宋的车轮走回了正轨。
北郊校场上旌旗飘展,猎猎舞动。
隆隆的鼓声仿佛撞击在人们的心头,心跳随着鼓声的节奏而颤动,冗长的号角透着一股悲壮却奋进的意味。
站在高台上的赵煦,也忍不住为眼前的壮阔景象而心潮澎湃,脸孔禁不住涨红了。
“朕多想御驾亲征,也像子安一般号令千军万马,百万军中直取敌酋首级……”赵煦喃喃道。
每个男人的心中,都有一个武侠梦,也有一个将军梦。
梦中的自己手握帅印,运筹帷幄,麾下的千军万马只为自己的一道军令而奋勇杀敌,血染沙场。
皇帝也有这样的梦,他更希望这座江山社稷是自己亲手打下来的。
赵孝骞听到了他的喃喃自语,微笑道:“官家若欲亲征,臣愿为官家的副帅,为官家冲锋陷阵。”
赵煦苦笑一叹,道:“朕已不再是孩子,不能胡闹了,就算朕真想御驾亲征,朝中那些文臣武将能答应吗?那时不知有多少人会骂朕昏君,指责朕好大喜功,置天下于不顾。”
抬眼望向校场上的五万大宋禁军,密密麻麻且整齐的阵列里,透着一股沉默肃杀的气息,赵煦忍不住心旌激荡。
“子安,此次出征,朕亲自来为你壮行,你当知此战意义重大。”赵煦语气渐重。
赵孝骞点头:“官家放心,臣定为大宋收复燕云十六州,更进一步歼杀辽军,此战之后,官家将成为大宋史上最伟大的帝王,足以名垂青史,功绩耀于祖宗庙堂。”
赵煦笑了:“有子安在,朕很放心,你肯定不会让朕失望的,朕在汴京等你的捷报。”
皇帝送行,仪式和场面更不一般。
同行的不仅有朝中的文武百官,也有来自玉清宫的道士。
赵煦检阅过五万禁军后,道士在禁军阵前布下法坛,开始占卜吉凶。
一阵神神叨叨两眼翻白的作法后,不知道士弄了个什么戏法,从天而降一张黄色的符箓。
道士接下符箓,不由大喜,双手捧给赵煦:“禀奏官家,上天所示,此战出征大吉,大获全胜!”
赵煦一脸喜色地扫了一眼符箓,递给赵孝骞。
赵孝骞微微一笑,明知是心理鼓励之类的把戏,但也还是很配合地扬起符箓,喝道:“将上天所示递下去,传阅全军将士!”
一名禁军将领双手高高举起符箓,朝台下禁军阵列中狂奔,一边跑一边大呼:“此战大吉!此战大吉!”
果然,全军将士兴高采烈,轰然欢呼起来。
这种出征前占卜问吉凶的仪式,一千年以后怕是连小孩子都不信,可在这个年代,却是提振军心士气的绝佳方式。
君不见义和团冲向英法联军时,口里喊的不是什么壮烈正义的口号,而是“刀枪不入”。
此时此刻,恰如彼时彼刻。
一道所谓的上天神谕,便已胜过主帅将领千万句战前动员,五万禁军的军心士气瞬间被提振起来,将士们嗷嗷叫着,像即将放出笼子撕咬猎物的饿狼。
高台上,赵煦和赵孝骞对视一笑,微笑点头。
“军心可用。”赵煦欣慰地道。
赵孝骞喝道:“传令全军,开拔!”
嗷嗷叫的将士们列队出营时,赵孝骞转身朝赵煦躬身长揖:“官家,臣奉旨出征了。”
此情此景,赵煦禁不住激动起来,双手托住了他的胳膊,道:“子安保重,一切拜托了!”
赵孝骞停顿片刻,突然道:“臣的父王在汴京,举止或有些荒诞,臣的母亲在芳林园,还请官家多加体谅照拂,免臣后顾之忧。”
赵煦笑了:“你的父王,也是朕的皇叔,他在汴京朕自然要照顾的。你的母亲朕也会经常遣宫人照拂赏赐,子安勿虑。”
赵孝骞抿了抿唇。
临出征前,他突然说出这句话,自然是有深意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