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9 泊林电影节的邀请函,大戏正式开场(六千字求追订)
429 泊林电影节的邀请函,大戏正式开场(六千字求追订) (第1/2页)与此同时!
海子里的一间雅致会客厅里,程学民正坐在廖老对面,手里捧着杯温热的碧螺春。
窗外的雪已经停了,阳光透过松枝洒在青砖地上,映出班驳的光影。
“《太极》的拍摄工作还顺利?”廖老放下茶杯,指节在桌面上轻轻敲击着,“听说你们为了赶柏林电影节,连轴转了一个多月?”
程学民立下的军令状,就是拍摄《太极》电影,送去泊林电影节上参展。
不求拿奖,只求给《太极》电影打点广告,宣发一下。
这之前就已经跟吴老和廖老这边通过气的,他们都知道程学民拍摄太极电影,真正目的到底是什么。
所以这次文代会上,廖老才会亲自找程学民谈谈。
毕竟这可是事关一千万美金外汇的军令状,如果能把这个斩获拿下,意味着什么不言而说。
就是刚才老领导临走之前,都特意询问过廖老一句。
所以这个军令状,太极电影这个创汇项目,可是通了天的。
大家都在等着看结果。
“还算顺利,汪厂长他们盯得紧。”程学民笑了笑,接着说道,“就是配乐有点争议,有人说用《茉莉花》太柔,压不住武打的气势。”
是的!
程学民在配乐上面做出了改变,把他之前致敬照抄《太极宗师》主题曲《夜已暮》给换了。
觉得那主题曲确实好听,跟《太极》这部武打片主题也相得益彰。
但媳妇儿冯家幼却给了她提议,说这是送去国外参展的作品,虽说是一部武打片,但整个主题不能一直都是热血沸腾,得带着一点柔。
好嘛!
自己媳妇儿竟然有这种慧根觉悟,着实给了程学民一个大惊喜,便鼓励她接着说,该怎么带着一点柔?
可冯家幼又说不出一个所以然来,就直觉告诉她,要插点柔的因素。
就跟太极武功的核心奥义一样,该刚的时候刚,该柔的时候也要柔,正所谓四两拔千斤,得刚柔并济。
好嘛!
程学民心里也是大为震惊,看不出来自家那傻媳妇儿,竟然还能想到这么多。
看来其嘴上不说,演不了里面的女主角,但其实暗暗里已经将《太极》剧本,给全部吃透了。
太极电影,本来就是一个刚柔并济的主题思想。
江湖儿女的热血柔肠,本该就是热血跟柔肠刚柔并济。
最后,自家媳妇儿冯家幼就突然来了一个灵感,可以把主题曲跟伴音插曲,换成儿女柔情一点的,不要那么暮气沉沉的。
所以,便有了我们经典柔情《茉莉花》,取代原本程学民写的《夜已暮》。
可等程学民将这个想法,告知给燕影厂的时候,却是受到了老厂长他们的不同意见。
觉得太极本来就是一部武打片,别的地方可以柔情,但是主题曲必须要跟电影的主题思想保持一致,他们觉得程学民之前特意为《太极》写词谱曲的主题曲,就非常的话。
根本不用换成《茉莉花》,太柔了!
现在廖老这边关心询问起《太极》工作的进展,程学民便一五一十的作出了汇报。
“柔能克刚!”廖老闻言,眼里闪过一丝赞许,说道“太极剧本我是看过的,他体现的主题精髓不就在这吗?
当年我们在陕北打游击,硬拼拼不过,就靠一个'巧'字。
艺术创作也一样,不用非要剑拔弩张。”他顿了顿,话锋一转,“这次文代会上的风波,你别往心里去。允许不同声音存在,才是改革该有的样子。”
程学民点点头:“我明白的!”
“其实安绍康他们的批评,也不是全无道理。通俗文学确实要警惕低俗化,这个度得把握好。”
“你能这么想就好!“廖老拿起桌上的《高山下的花环》手稿,封面上已经批满了红色的修改意见,“你在前线的那段经历,写进书里了?”
“写了一小段,怕太敏感,没敢多写。“程学民有些不好意思,“当时在猫耳洞待了七天,听战士们讲了很多故事,比我编的精彩多了。”
廖老的目光沉了沉,点头称赞道:“该写的就得写!老百姓不光需要娱乐,也需要知道,安宁的日子是怎么来的。”
他又指着窗外的松树,说道:“你看那树,冬天看着光秃秃的,春天一到,照样发芽。好作品也一样,经得起风雪。”
午餐很简单,四菜一汤,都是家常口味。
廖老特意让厨师加了道陕北的糜子饭,笑着说:“让你尝尝家乡的味道。”
程学民非常的触动,觉得这顿饭虽然没有他想象中的奢华,但廖老的和蔼可亲,平易近人,让他这顿饭吃的很轻松,倍感荣幸。
临走时,廖老握着他的手,说道:“还是那句话,不用有压力,能让世界看到中国的变化,就够了。”
程学民望着老人鬓角的白发,突然想起冯父常说的话:“真正的大人物,都像老黄牛,默默做事,不声张。”
回到人民大礼堂时,午休已经结束。
程学民刚走进会场,就被燕影厂的人围了起来,询问着他在海子里用餐的殊荣。
程学民的目光扫过会场,看见江城大学的席位空荡荡的,只有几张折迭椅孤零零地靠在墙上。
老厂长汪杨在他耳边,偷偷的嘀咕了一句:“刚才李默安被抬走了,听说.吐了血。”
“人没事吧?”程学民皱了皱眉。
“医生说情绪激动引发的胃出血,问题不大。“老厂长叹了口气,说道,“也是个可怜人,太钻牛角尖了。“
程学民没说话,回到了自己的座位上坐下。
主席台上,茅老正在发言,讲的是“文学的包容性”。
阳光透过玻璃窗照在他花白的头发上,像镀了层金。程学民突然想起廖老的话,“允许不同声音存在“,心里豁然开朗。
散会时,他在门口遇见了安绍康。
年轻人眼眶通红,手里捏着个牛皮纸信封,看见程学民就躲开了,却又在几步外停下,转身走回来,把信封递过来:“这是.李老师让我交给您的。“
信封里是几篇文章的剪报,正是抨击程学民的那些,上面用红笔改得密密麻麻,最后一句是:“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程学民抬头时,安绍康已经走远了,背影在夕阳里拉得很长,像个做错事的孩子。
汪厂长凑过来看了看剪报,笑道:“这老李,总算认账了。”
程学民却把剪报折好,放进贴身的口袋里。他知道,这些文字或许尖锐,却也提醒着他,永远别丢掉对文学的敬畏。
夜色渐浓时,程学民跟丈母娘老丈人一起骑着自行车穿过胡同,家家户户的窗户里透出暖黄的灯光,夹杂着饭菜的香气和收音机里的评书声。
不禁让程学民想起《太极》里的最后一个镜头:宗师站在山顶,看着朝阳穿透云层,缓缓打出第一式。
或许,真正的太极,不是打倒对手,而是理解对手。
真正的改革,不是消灭异见,而是在不同声音里,找到前进的方向。
程学民蹬着自行车,车轮碾过积雪的声音,像首轻快的歌,在寂静的胡同里远远传开。
“学民,你慢着一点!”
后面追逐的冯父冯母心里的石头,也算是重重的落了下来。
程学民他们回到家里的时候,天色已经全黑,家里人都在堂屋等着他们回来吃饭。
小松鼠在他姑姑手里抱着,冯家幼则正蹲在煤炉前翻烤红薯,火苗舔着炉壁,映得她脸颊通红。
听见他们推车进来的声音,大家都是不约而同的看向门口。
冯家幼也猛地站起来,围裙上还沾着炭灰,眼里的惊喜像被风吹亮的火星,喊道:“学民!爸妈!你们回来了!”
“回来了!”程学民一边锁着自行车,一边应了一句。
冯家幼迎了上来,指尖轻轻拂过程学民衣襟上的褶皱,问道:“今天……还好吗?”
程学民一边把文代会上的事捡要紧的说了一下,一边凑到煤炉前,捡了一个烤好的红薯吃了起来。
不错,烤的正好,真甜!
接着,也是把老领导的祝词、主席台上的座位、廖老的勉励,唯独没提李默安吐血的事,怕她担心。
冯家幼听得眼睛发亮,时不时攥紧他的手,直到他说到“不要横加干涉”那句,突然掉下泪来。
“我就知道……我就知道会没事的。”她用手背抹着眼泪,冯家幼可是在家里,担心了一整天,虚惊一场的她声音哽咽,继续说道,“上次看你对着报纸发呆,我就想,哪有不让老百姓看故事的道理。”
程学民把她揽进怀里,闻到她发间熟悉的桂花油味,突然觉得所有的风浪都成了过眼云烟。
两人正说着话,冯家幼突然想起什么,从身上口袋里翻出个牛皮纸信封,边角已经被摩挲得发毛,说道:
“对了!小姨来信了!今天早上你们刚出来到的,我想等你回来一起看。”
程学民的心猛地一跳,接过信封时也是倍感期待。
上次国庆节后,小姨返回漂亮国的时候,程学民就有拜托小姨,让她帮忙问询运作一下,泊林电影节参展的相关事宜。
本想小姨在漂亮国,好歹也是圈子内的腕儿,多少有点能量,想必很快就会有回复。
可是哪知道,小姨这一去就是两个来月了无音讯,程学民当着怕这个小姨不靠谱,卷款逃跑了!
毕竟当时一并让小姨带走的,可是程学民新致敬写的《昨日重现》那个经典外文流行歌曲。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