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五十二章 落寞的夏天
第八百五十二章 落寞的夏天 (第2/2页)岭南吴氏知道自己处于生死存亡的关头,精锐的私军也不再保留,在盛夏时分,他们的三千精锐军队竟硬生生的从罗浮山潜行,穿越了到处都是毒虫毒蛇的山林地带,成功焚毁了广州方面的重要粮仓,南海县官仓。
与此同时,岭南吴氏集结了两万大军,沿着珠江南下,佯攻佛山,目的是想引盘踞在广州城的唐军出城。
岭南吴氏爆发出来的潜力令太子和霍问鼎、洪轻侯都刮目相看。
洪轻侯已经在率着一万援军在赶去和岭南吴氏的大军会合的路上,看到接连传来的战果,他甚至都觉得已经没自己什么事情了。
他觉得换了自己指挥,也不可能比岭南吴氏这些人做得更好,可能到现在还根本烧不了广州的那个重要粮仓呢。
尤其当接到最新军情,韦应程亲率大军主力出城援救佛山时,他就觉得这之前操练水师的将领果然不太懂这种脚踏实地的战争。
两万由吴氏将领统帅的大军,时分散于官窑、黄岐、里水三处,避免集中暴露,让韦应程产生吴氏主军还未到的错觉,而按照原定计划,洪轻侯的大军是要在西南涌上游的芦苞镇驻扎,和吴氏军队形成犄角之势。
韦应程觉得不需要自己的军队了,是觉得就那两万大军由那三处夹击韦应程的大军,韦应程的大军必败无疑。
然而他的军队才刚刚到达肇庆,距离预定驻地还有一百八十里,他就接到紧急军情,岭南吴氏已经大败。
吴氏两万大军,夹击韦应程的一万大军,结果惨败,溃不成军。
看到这样的军情,洪轻侯只觉得自己的头皮都要炸开了。
他实在没办法想象,到底什么情况,吴氏两万大军引蛇出洞,好整以暇的伏击韦应程的一万大军,结果反而溃不成军。
后继的军情很快给了他答案。
韦应程的这一万大军里,有三千重甲军!
岭南吴氏的两万大军里,有九千甲军,但这九千甲军里大多都是藤甲,少数是皮革轻甲,重甲军不过百。
面对吴氏的两万大军的围攻,韦应程亲率大军,毫无花巧的迎战,以轻骑军扰吴氏三路大军的后方,重甲军在箭军的掩护下,列墙推进,吴氏的军队一触即溃。
岭南此时的气候已经炎热,哪怕是傍晚时分,身穿重甲行军也不太可能。
但韦应程的大军,是披着重甲,完全准备好的。
这边说明韦应程其实已经提前看出了吴氏引蛇出洞的战法,而且他的轻骑军能够轻松绕后,说明他连大战爆发的地方都已经想好了。
但这些都不是重点。
吴氏的军队之所以溃败,是他们暴露了一个缺陷。
他们缺重甲。
乡兵和临时招募的军士虽然操练得不错,但在大唐任何地方,先前只有大唐的正规军队才有配备重甲,才有配备陌刀等重型制式武器。
太子的黔州军有,但岭南方面,吴氏的私军没有。
哪怕是现在太子现在加起来十几万的大军,重甲军和重骑的数量占比极少,为了抵御箭矢,太子也只能从南诏大量购买藤甲。
藤甲平时够用,但在这种大军正面交接时,面对韦应程这么多数量的重甲军和重型制式武器,吴氏的私军只能一碰就碎。
你砍不动我,我砍你一刀一个。
大军后方还被弄得混乱,往后撤退都撤退不快,这怎么打。
而且这一战,也暴露了吴氏这种地方门阀和大唐顶级门阀的还有一个重大区别。
吴氏手里的修行者无论是数量还是修为等级,都和韦氏调拨过来的修行者相距甚远。
谁能相信吴氏这支大军的主帅吴铁鳞竟然在一开始的乱阵之中就被韦氏的修行者冲阵杀了?
谁都知道主将的重要,吴铁鳞的身边少说也有二十几名修行者,然而韦氏也只是二十余名修行者,就硬生生将这些修行者击溃,于乱军之中击杀了吴铁鳞。
其实哪怕是大唐和吐蕃的军队交战,吐蕃在极少有修行者的情形之下,所有的将领都会尽可能的隐匿身份,而且周围有密密麻麻的甲士环卫,重要将领直接被修行者冲进去强行杀掉的案例极少。
吴氏会遭遇这样的事情,一是说明他们大意,觉得在岭南地面上,这么多修行者护卫已经足够。所以吴铁鳞肯定没有刻意的穿着和普通军士同样的衣衫,一开始就被人盯上了,二是岭南吴氏这样的地方望族,还是小看了自己在这些方面和大唐的顶级门阀的差距。
数量庞大的重甲也好,这些修行者的底蕴也好,并不是金钱就能弥补差距的。
这是长期混在地方和长期在长安占据统治阶层的巨大差距!
无数的资源汇聚于长安,造就了许多的修行地,造就了很多的修行者,而这些修行者大多被他们这些门阀瓜分干净。
其实哪怕是顾留白,抛开阴山一窝蜂那些人不计,他手上的修行者,其实也是来源于和郭北溪相关的沧浪剑宗,来源于裴氏和长孙氏这样的顶级门阀。后来则是来源于无名观,来源于他掌控的道宗。
至于长安洛阳其余的那些修行地之前数十年产生的修行者,真正有战力的,都早已成了各门阀的供奉。
像冯束青、段红杏此类,对付顾留白身边的这些大修行者自然不够看,但对付地方上的修行者,恐怕已是绰绰有余。
太子之前有着自己的幕僚,有着李氏机要处的暗中支持,他起兵时,身边的厉害修行者是不缺的。
岭南吴氏之前认为自己的修行者也不少了,但这一战之后,他们却发现自己太缺了。
面对这样的战局,洪轻侯只能令自己的骑军全速前去增援,收拢吴氏的残军。
后面传来的军情是韦应程已经撤回军队,在佛山扎营驻防。
本来洪轻侯想乘着韦应程的大军在佛山修整,沿珠江突袭广州西北的石门镇,切断这支大军的归路,但等到他赶到佛山,远远的看了韦应程的扎营和布防情况之后,他就直接放弃了这个想法。
真正有本事和没本事的将领,只是看看扎营和周围布防情况都看得出来。
他觉得韦应程早就笃定吴氏根本不可能打得下佛山,此时佛山的诸多库房之中,肯定堆积有足够的粮草和军械,如果他去断韦应程的后路,想要直接包了这支大军,恐怕反而会被韦应程从佛山和广州两面夹击。
韦应程此人之前虽然是个声名不显的水军将领,但京兆韦氏将军权交予他手,将大量资源倾斜给他,此时的洪轻侯已经反应过来,这人应该是真正的将才。
韦氏挑选出来的才俊,恐怕要比自己强很多。
洪轻侯只整编到了吴氏的四千多残军。
其实并非是两万大军折损了一万几千,真正战损只有五六千左右,其余的军队是直接被打散了。
这两万大军里,本身大多数都是新募的军士,他们第一次真正的大军团作战就见识到了箭如暴雨,那些重甲军士毫无感情的挥舞着长刀收割生命,他们直接被吓破了胆子,很多都是一跑之后,就根本不想再回军中面对这样可怕的对手了。
洪轻侯肇庆布防,根本不敢轻进,局势就这样僵持住了。
洪轻侯自然是只能让太子增兵,而且最好是还要抽调修行者和重甲过来。
这时候洪轻侯无比怀念曳落河骑军。
他觉得哪怕是三千曳落河骑军配合着他作战,这三千曳落河骑军也能将对方的轻骑军和箭军杀得支离破碎,至于韦氏的那些重甲军在曳落河的面前,就只是些蛮笨的铁坨坨。
太子也无比怀念曳落河。
他不断的设法和松漠都督府联络,问询那六千曳落河的下落,但李尽忠那边却反而向他请求援军,说他现在已经有些承受不住安知鹿的攻势,他透露给太子一个消息,奚族也已经反水投靠了安知鹿。
至于那六千曳落河,他也无法时刻保持联络,营州丢掉之后,他往外传递军情已经十分不便,安知鹿破坏了他的情报系统,他只能确定那六千曳落河并没有被剿灭,估计那六千曳落河会自行转战,在合适的时候猛拉太子一把。
岭南的整个夏季,太子和韦氏都在增兵,相较太子,韦氏的海路运送似乎更为顺畅,就连广州外围的佛山等地都已经出现了很多守城用的重型军械。
等到夏末时,似乎越来越难以攻克广州的太子,这时候终于接到了曳落河的消息。
曳落河骑军出现在了山南西道兴元府周边。
兴元府,汉中盆地,乃是山南西道最富庶的地区,被称为山南西道粮仓。
地势平坦,适合骑兵机动,可沿着汉水河谷快速进出。
兴元府城驻扎有不少唐军,但周围乡村、粮仓、商镇防御较弱,没有多少军队驻扎。
曳落河骑军绕过兴元府城,在城固、南郑等产粮囤粮区转战,疯狂劫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