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三十七章 都是哥们儿
第八百三十七章 都是哥们儿 (第1/2页)王幽山这个时候在升州。
没有长安那么繁华,但也有别样的景致。
他也没做什么事情,就是游山玩水,续养自己的命。
然后就是看着自己这一生的布局,最终会碰撞出什么样的火花。
李氏机要处分崩离析了,只要顾十五不来对付他,整个大唐也没什么人能杀得了他,他也不用刻意的躲着藏着。
太子和安知鹿孰优孰劣,现在看起来已经很清晰了。
现在太子虽然明面上势大,但在王幽山看来,安知鹿已经渐渐成势,已成了一条潜龙。
关键太子能做到这一步,他王幽山是砸了很多本钱,付出了很多心血的,但安知鹿这边,他的确是没给多少东西,反而安知鹿的意思是,只要他王幽山不和安知鹿作对,不杀他,那安知鹿就把他当成师尊,也不必他另给什么好处。
他也是旁观者清。
在他看来,真的不必要他刻意的栽培,哪怕他此时置身事外,安知鹿只要和李尽忠一联合,整个河北道很有机会收入囊中。
河北道的那些氏族一向富得流油,而且在大唐始终得不到晋升的机会,但凡有个人真的能够让他们觉得能够对李氏王朝形成致命的威胁,那他们肯定会进行一场豪赌。
就目前的形势来看,安知鹿已经具备这种实力,甚至王幽山觉得,自己这时候如果公开露面,只要表态自己是安知鹿的靠山,那些河北道的门阀估计马上就肯揭竿而起。
但王幽山觉得没这个必要。
以前的无名观是养蛊般挑选观主的继任者,李氏则是也养蛊般挑选帝王,现在的太子和安知鹿就像是无数蛊虫中养出的最后两条蛊,他们两个自己争斗一番,互相吞噬,最后剩下的那个估计力量就已经足够了。
……
或许顾留白是被上代无名观道子沈七七调教出来,他的许多思维方式和眼光也是和沈七七一脉相承,而沈七七又和玄庆、皇帝是盟友,沈七七和皇帝的许多认知估计也差不多,所以其实顾留白有时候往往更容易猜测出皇帝的真实想法和意图。
他对于剑南道的猜测完全正确。
以前被静王妃鄙夷的称为“李咸鱼”的剑南节度使李贤玉在征讨南诏的战役之中,几乎耗尽了剑南道的军力,这是暗中支持太子的李归尘等人故意而为,为的就是留下一块没有多少兵力的白地,如果皮鹤拓眼馋这块地方,出兵占了,那大唐就得继续对皮鹤拓用兵,对太子也很有利,如果皮鹤拓不要,那这块白地也很容易落入太子的手中。
但谁能想到,就因为太子自己强吃清河崔氏,反而让清河崔氏动了在这地方养一支私军的心思。
清河崔氏想着的是总得有点可以自保的东西。
但没想到就这点东西还被自己人给阴了。
崔氏青州房在得了皇帝的支持之后,压过了崔氏其它宗族的势力,直接获得了剑南的控制权。
崔愿顶着新任剑南节度使的头衔,在益州大都督府正式露面之后,只是花了十余日的时间,便完成了雷霆万钧的换将,将剑南道的将领全部换成了自己的亲信。
而且他在松州和维州迅速从吐蕃人手里买了大量战马,而且因为此时和吐蕃、南诏没有爆发战争的可能,所以他直接将松州、巂州、维州的精锐军队全部调走,只是象征性的留了些军队保证治安。
加上崔氏自己的私军,他很快就集结了一万两千多精锐军队,其中七千骑军,然后直接朝着黔州就去了。
这种调动几乎完全就是明牌,尤其是崔愿的大军到了泸州时,几乎大唐所有军方人员都看得出来这支大军就要进攻渝州。
但太子在岭南得知这样的军情之后,却又暴露了他一个很大的问题。
他手底下的幕僚和将领的自主权根本不够。
之前大军的调动,都需要太子的同意,也就是说,太子是整支叛军的统帅,但他并没有放权给黔州至江陵沿线的任何一名将领,他没有在黔州、夔州和将领一带设置一个军方机构,在紧急军情时可以调度大军。
这其实无形之中也暴露出了一个太子的人格缺陷。
他没办法用人不疑,不肯轻易的信任手底下这些将领的能力,更不放心将军权交给这些将领。
结果黔州、夔州、江陵这一条线上的太子军队的将领都急得要命,却还要等待太子的命令。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