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4章 张鲁
第734章 张鲁 (第2/2页)于是张鲁又率领部队取道南山,逃到了南边的巴族聚居区中。
张鲁逃走之时,他的手下想把仓库财宝全部烧毁。张鲁却称自己本来就想归顺朝廷,未能如愿。
自己今日逃跑,只是为了躲避大军的兵锋,没有什么恶意,仓库财宝,理应还是归国家所有。
于是张鲁将仓库都封存妥善才离开。曹操进入南郑后,尽得张鲁府库的珍宝,并对张鲁的行为深加赞许。
加上张鲁本来就有归顺之心,曹操便派人前去安慰,使张鲁安心。张鲁立即带着家属出迎曹操投降。
曹操随即任命张鲁为镇南将军,封其为阆中侯,食邑万户,并将张鲁带回中原地区居住,以宾客之礼相待。
张鲁的五个儿子和阎圃等人也都为列侯,张鲁的女儿嫁曹操之子曹宇为妻。
建安二十一年(216年),张鲁去世,谥号“原”,儿子张富袭承了他的爵位。
元武宗至大元年(公元1308年),张鲁被追封为“正一系师太清昭化广德真君”。
张鲁自从割据汉中以来,就建立起了政教合一的地方政权,即通过对宗教教法与行政权力的相互维系去加强对辖区民众的统治。
为了在汉中地区更好地以五斗米道统治民众,张鲁自称“天师”,废除了自郡一级以下如县、乡、亭等地方官吏,改设二十四治,由“祭酒”行使原基层官吏“治民”“理民”的职能。
祭酒是五斗米道中的上层分子,职责是对初入道的“鬼卒”进行统一管理。
此外,在祭酒之上,张鲁又设有更高的领导层“治头大祭酒”,辅助其统治当地教民。
为了安定巴汉地区的人心,张鲁在法制方面采取了比较宽简的刑律。
他给予那些触犯律法之人改过自新的机会,规定犯法者可以被原谅三次,不过如果三次之后仍未改过,将会受到刑罚。
而对于那些“有小过者”,张鲁则是罚他们修路百步以将功赎罪。
初入五斗米道的“鬼卒”都要缴纳五斗米作为祈祷费,张鲁后来又将这种宗教性负担扩张至米、肉、布、绢、器物、纸、笔等,使之发展成一种普遍实施的通供赋税;
有了这些经济基础后,张鲁又命各级祭酒兴建义舍,并在义舍之中提供免费的米、肉,供行路之人量腹取食,并据教义警示,若取得过多过贪,将被鬼道惩罚而患病。
市场物品的价格也是如此,都很公道;此外,张鲁还依据《周礼·月令》,实行春夏禁杀以及禁酒的政策,以振兴当地农业和工商业的发展。
张鲁在治理汉中地区时,建立起了政教合一的地方政权。张鲁运用神道设教推行道德教化,移风易俗,有效促进了人民的生产作业,改良了生活风气,使巴汉地区形成相对稳定的社会局面。
此外,张鲁在地方统治中实行的政治、经济政策在巩固自身统治的同时,也在汉末天下大乱、经济凋敝的情况下达到了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和“保境安民”的效果,以至中原和关西民众纷纷沿子午谷等通道逃奔汉中,人数达数万户之众,史称“民夷便乐之”,而张鲁也因此在巴汉地区维持了自己的统治长达三十年之久。
张鲁割据汉中时,在其控制下的汉族百姓和賨、夷、羌、氐等少数民族多接受五斗米道。即使是“流移寄在其地”的外地人也“不敢不奉”。
五斗米道在张鲁的政权下在巴汉地区得到了极大传播。及至张鲁政权覆灭后,五斗米道虽然受到一定打击,却没有衰亡,反而随着汉中百姓的迁徙得到进一步传播,逐渐由区域性宗教逐渐发展成遍及南北各地的全国性宗教。
直至北魏时期,道教一度被奉为国教。南北朝之后,五斗米道经过历代改造,形成南北天师道,从早期的民间宗教变成官方道教,一直延续到后世,成为道教正一派而流传至今。
张鲁这个人,怎么看都像乱世里会发光的角色。他出身有点意思,道教祖师张道陵的三代孙,那股宗教氛围混着家世荣光,搁两汉交替的剧本里,天然就带着主角命。
他的父亲和祖父,一个传一个,五斗米道被他这么一接手,硬生生在汉中熬出了名堂。
换现在的话说,张鲁是一边管着地盘,一边还要当网红流量,一半坚持信仰,一半得守住手里的江山。
可日子过得咋样?说起底也没那么复杂。张鲁打下汉中靠的是手段,他当初跟刘焉搭上线,借了母亲的关系混了进来。
刘焉、张修、苏固、还有那场厮杀,全都是真刀真枪立下的江山。张鲁先和张修并肩作战,转头自己又把张修做掉。
想想也不稀奇,那年月不干绝活根本混不开,正是因为够狠,他才有了汉中。
但守住江山不是光靠狠。夸张点说,他靠五斗米道那点精神标榜,加点施粥施药的民生小恩小惠,把三十万户的地界盘成了自己小国。
民间烟火气,张鲁真懂。他不光会打,还会安抚百姓,逢荒年必开粮仓。
人说汉中三十载是乐土,也不虚。只不过,安逸归安逸,谁又知道背后那份危机什么时候来?
太平景象总有头,暗流自有涌动。刘焉没了,刘璋接位,整个人性情软弱,哪里压得住张鲁?
结果巴夷几个首领全跑张鲁这头,刘璋恨得牙痒还是拿他没办法。后面甚至把张鲁的亲弟砍了才罢休,这梁子算是结死了。
刘璋急眼还请外援,刘备被请来收拾残局。结果是,张鲁、刘备边打边试探,彼此心里都明白对方的难缠。这仇怨种下,是无解的。
外患更甚于内忧,曹操一封诏书塞过来,要张鲁当镇民中郎将。美其名曰,实则就是告诉你——你不守规矩就等着挨揍。
张鲁其实也没得选,但人都愿意争口气。他在汉中驻足三十年,手下不乏忠臣悍将,还能靠五斗米道笼络百姓,一时真无可奈何。但天命如履薄冰,更多的不过是纸上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