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零点看书 > 曝光历代皇帝六维图,老祖宗慌了 > 第七百六十七章:道光:御驾亲征?谁啊?我啊?

第七百六十七章:道光:御驾亲征?谁啊?我啊?

第七百六十七章:道光:御驾亲征?谁啊?我啊? (第2/2页)

“但我们也要承认,海运便于南北经济。”
  
  朱瞻基听得眼皮子直跳。
  
  “爷爷……你不是想让我爹开海运吧?”
  
  “他不会同意的。”
  
  朱棣像看傻子一样看着朱瞻基。
  
  “你这脑子怎么不转弯呢?”
  
  “他同意不同意重要吗?”
  
  “咱爷俩同意不就完了!”
  
  朱瞻基嘴角抽动着。
  
  朱棣上下打量了他一眼,拉长声线道:
  
  “你小子也不想大明一直穷下去吧?”
  
  “你也不想总听你爹说没钱吧?”
  
  “你也不用仁宣之治昙花一现吧?”
  
  “你也不想就是个小宣宗吧?”
  
  “你也不想……”
  
  朱瞻基拉住朱棣的袖子,真诚道:
  
  “爷爷,我同意了!”
  
  朱棣轻哼一声,随即又叹气道:
  
  “但也是因为运河逐渐疏通,所以咱才决定用运河代替海运,成为南粮北运的交通大动脉。”
  
  “而运河也成为了保证朝廷正常运转的唯一南北交通命脉,但这条命脉却和很多不确定的因素相关。”
  
  “咱想着,不能一条腿单蹦跶,还是要两条腿走路。”
  
  “海运,一定得重开。”
  
  ……
  
  【道光帝同意试行,并于上海设立海运总局,由江苏派遣官员管理,在天津设立分局,由朝廷派遣官员验收。】
  
  【海运计划确定以后,陶澍亲赴上海督办。】
  
  【道光六年(1826)二月初一日,第一批海运船只,装载漕米一百二十三万三千余石扬帆出海。】
  
  【海船自吴淞口出驶,东向大洋至佘山,北向铁槎山,历成山,西转芝罘岛,稍北抵天津,总计水程四千余里。】
  
  【道光帝派遣朝廷重臣赴津验米,米色滢洁,且时间缩短,运费低廉。】
  
  【此后,继续由海路运送漕粮。】
  
  【至六月初,江南漕米全部运完。】
  
  ……
  
  {海运漕粮是件不下于鸦片战争大事。}
  
  {纵观明清时期海运图的发展历程发现,海运的兴衰和漕粮海运这个重要历史事件密切相关。}
  
  {可以说三朝海运的兴衰就是漕粮海运由兴到衰的缩影。}
  
  {元明清三朝,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南北分离,京师正常运转需要从江南大量转运漕粮。}
  
  {所以从元朝开始,漕粮北运的问题伴随着元明清三朝。}
  
  {据《海道经》和《广舆图》记载,至元二十一年,由丞相伯颜建议开海运,起运漕粮。赐朱清、张暄万户之职,押运漕粮三万五千石北上。}
  
  {另据《元史·食货志》记载元初海路自刘家港起,在万里长滩出洋,沿海岸线北上,经盐城县、东海县,抵成山。}
  
  {元初对漕粮海运的探索,将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联系起来,海运在元代逐渐兴盛,成为国之命脉。}
  
  {明初定都金陵,省去政治经济中心南北分离带来的漕运压力,但退守大漠的北元带给明代长城沿线巨大的军事压力。}
  
  {漕粮北运是否顺利到达北方,关系到明朝北疆是否长治久安。}
  
  {明太祖朱元璋继承元代漕粮海运的传统,利用元朝海运故道北运漕粮。}
  
  {并在元朝海运的基础上,增加海运辽东的通道,以解决驻守辽东将兵的军粮问题。}
  
  {而随着洪武年间北方屯田初见成效,漕粮北运的军事意义逐渐被取代。海运随即开始没落。}
  
  ……
  
  大明。
  
  “海运……”
  
  朱元璋看出天幕后世子孙的意思。
  
  这是将海运与明清兴衰系在了一起。
  
  说到底,还是在指责朕!
  
  “一群人,站着说话不腰疼!”
  
  朱元璋一只脚踩在椅子上,手肘撑在膝盖上,冷笑道:
  
  “元朝是中国史上首度将统一王朝的都城定于华北平原的北缘,从遥远的江南等地运输漕粮至大都城,工程难度之高,前所未有。”
  
  “而漕粮海运比之河运费省役轻,江南海上漕船顺风十日便可抵达直沽。”
  
  “路程缩短,运费降低,运输时间节约,效率大为提升。”
  
  “无旬日、半月间达诸京,竣事于春夏之交,返棹于季秋之候,用力寡约而成效居多。”
  
  “乍一看,确实是民无挽输之劳,国有储蓄之富。”
  
  “可谓一代之良法。”
  
  朱标给朱元璋倒上一杯茶水。
  
  老朱看着茶中倒影。
  
  鬓角生白的自己一脸怒意。
  
  由不得叹气,舒缓神色道:
  
  “但这是从元帝的角度来看。”
  
  “但如此此高效率漕粮海运的民生代价为何?”
  
  “高效率对于承担它的海运民众又意味着什么?”
  
  “对于承担海运劳役的百姓来说,海上航行是要命的。”
  
  “除了应付时常出没的海盗劫掠外,还要对抗恶劣的天气和海上航行的疾病。”
  
  “而元廷为确保漕粮海运的稳定运行,将海运民众编入独立的户籍,名为海船户,船户为元帝国承担海运劳役。既属强制劳役。”
  
  “元廷对海运漕粮的欲壑难填,又强迫海船户在不适宜的季节出海运粮,人为制造船难。”
  
  “葬身于大海的人不在少数啊……”
  
  ……
  
  {明代后期,在万历初年和崇祯十二年,都有小规模的海运试运成功。但因远离大规模海运的年代太久,恢复海运的基础早已消耗殆尽。无论是技术、人员,还是经费,乃至政治环境,都无法支撑大规模海运。}
  
  {清初延续了明朝的海禁政策,人们的观念中对海运漕粮一直心存顾虑。}
  
  {康熙三十九年,康熙皇帝因运河淤塞,希望“拟以沙船载粮,自江下海,至黄河入海之口,运入中河,则海运不远。”但因朝臣反对,海运未能实现。}
  
  {雍正时期,逢华北灾年,允许辽东海运接济山东等地。乾隆年间也曾试行海运,后废止。}
  
  {嘉道年间,黄河侵漕,漕粮河运的种种弊端日益凸显。治河成本逐年增加,迫使朝中复议海运之事。}
  
  {嘉庆皇帝下令试行海运。后因阻力太大,海运和禁海两派争论激烈,海运之事再次搁浅。}
  
  {从康熙朝海禁政策松动开始,民间私下海运贸易市场逐渐形成,客观上为道光年间开海运奠定基础。}
  
  {道光实行海运漕粮,当时不失为明智之举,但后来,由于各种保守势力的反对,他并没有能坚持实行下去。}
  
  {政治这东西真的靠天赋,清朝皇子教育水平严苛,但是只能保证下限不能保证上限。}
  
  {像乾隆那种政治机器是与生俱来的,有时候没这个运气就是没办法。}
  
  {对于用血脉传承的政权来说,保下限已经很厉害了。}
  
  ……
  
  大唐·玄宗时期
  
  李隆基捻着胡须,笑道:
  
  “阿巴阿巴阿,阿巴阿巴阿巴巴!”
  
  杨玉环鼓着腮帮子嚼着东西看向高力士。
  
  高力士微微躬身道:
  
  “陛下说,更重要的是你接的盘怎么样。”
  
  “那些平庸的皇帝不一定就是能力不行。”
  
  “只是接手天下就已经临近土崩瓦解了。”
  
  “不是每个人都似朕一般。”
  
  “力挽狂澜!”
  
  李隆基微微点点头,然后就等着赞叹夸奖。
  
  杨玉环拍了拍手,赞叹道:
  
  “每次看都是叹为观止。”
  
  “高将军确实厉害!”
  
  李隆基:……
  
  “阿西吧……”
  
  高力士眼观鼻鼻观心,似木偶般一动不动。
  
  杨玉环眯着眼。
  
  “这好像不是好话吧?”
  
  ……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在木叶打造虫群科技树 情圣结局后我穿越了 修神外传仙界篇 韩娱之崛起 穿越者纵横动漫世界 不死武皇 妖龙古帝 残魄御天 宠妃难为:皇上,娘娘今晚不侍寝 杀手弃妃毒逆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