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零点看书 > 大明:哥,和尚没前途,咱造反吧 > 第一千一百八十二章 比你夫君还冷静

第一千一百八十二章 比你夫君还冷静

第一千一百八十二章 比你夫君还冷静 (第1/2页)

朱元璋目光一凝,面无表情,缓缓问道:“此议,可有人附议?”
  
  群臣一时静默,但很快,王侍郎、曹给事先后出列,拱手附议。
  
  紧接着,礼部尚书、兵部右侍郎亦附议。
  
  皇帝目光游走,片刻后轻声道:“准。”
  
  但这一准,却如擂鼓惊雷。
  
  满朝皆知,太子开始亲自伸手吏部、户部,接掌最难理的一环——政务之根,钱粮之基。
  
  罗文谨闻讯后,闭门三日未出。
  
  有人笑他避锋,有人说他老成。惟有朱瀚,在府中静听回报时,淡淡一句:
  
  “他不是避锋,是在想下一步。”
  
  沈岩问:“那咱们需不需——?”
  
  “不。”朱瀚抬手制止,语气不急不缓,“让他走一步。世人总说老狐狸擅藏身,但他忘了,大雪将至,藏得再深的狐狸,也得露头觅食。”
  
  而在此时,罗文谨确实在暗中调令。
  
  他手下一位名叫周琯的小吏,原本籍籍无名,忽被任命为“鲁南清仓司副使”,名义上是协助太子专署,实则是罗文谨埋下的一子。
  
  周琯精于文理,擅掩痕迹,此去鲁南,任务只有一件——将证据烧尽,将人心扰乱,将清查之局引入泥沼。
  
  此人年五十,粗服乱鬓,却眼光如刀,一见周琯便笑道:
  
  “周副使,仓账已整,证物皆锁,朱王爷有令:三日之内,你若查明为实,他自上书嘉赏;你若不明其事,四日之后,尔等皆赴诏狱,听吏部参调。”
  
  周琯脸色苍白,刚要说话,却见身后一排冷甲已立于帐外。
  
  风吹仓门,一排排封签在风中哗啦作响,仿佛一封封无声的控诉。
  
  那一夜,罗文谨收到密报,失神而坐。
  
  窗外夜风如潮,他忽然笑了。
  
  “朱瀚,你逼得好紧。”
  
  但笑声渐止,他神情渐冷,唇角一抹弯,如刀锋初现。
  
  “我若不翻盘,也不配在这朝堂活了三十年。”
  
  他提笔,写下一道密信。
  
  送往徽州,送往他沉寂十年的另一枚暗子——“该你出山了。”
  
  翌日清晨,“律清司”在东宫西厢设署,三位官员出任主事:
  
  曹廷玉(协理)
  
  张允(原大理寺丞,年三十五,清介刚直)
  
  李箴(刑部典吏,通律法精章,号“铁笔”)
  
  律清司首案,便选了一桩两年前的“成德冤狱”。
  
  案卷记载:成德府一户粮商,被控私藏军粮、贿赂守仓,三人家破人亡,主犯“自缢”,未审即结。
  
  案牍其简,疑点重重。
  
  张允看完后,低声对朱标道:“此案决之太急。证据两页,口供未核,一‘自缢’便结,是刑部为避责,敷衍断案。”
  
  朱标点头:“查。由你亲下成德,曹廷玉护送,限十日内回。”
  
  张允抱卷而去,曹廷玉随行。朱标站在廊下,目光深远。
  
  顾清萍问他:“你真的想动律?”
  
  朱标缓缓开口:“皇叔曾说:若朝堂如舟,法度便是舟下的水。水不清,舟便偏。”
  
  “我已插手政务、军权、漕道,但若不敢触‘律’,终究会被人用律反制。”
  
  顾清萍凝视他,轻声道:“你知道,若动错一步,就不是清冤,而是开祸门。”
  
  “我知道。”朱标看向远方,“所以我必须,一步不退。”
  
  此时,另一处密室内,罗文谨的旧部、吏部郎中祝茂阳正与一人密谈。
  
  那人身披长衫,面容普通,却眼光森冷。
  
  祝茂阳低声问:“你真要动‘律清司’的人?”
  
  那人点头:“动其副,不如动其辅。张允虽刚,却是明枪,易避。那位李箴,铁笔不斜,若让他翻出三年前案底,咱们的人就都要‘从实招供’了。”
  
  “所以……杀他。”
  
  祝茂阳倒吸一口冷气:“你疯了?杀刑部官员?京师皆目,如何掩?”
  
  那人笑了笑,取出一张黄纸:“这是大理寺转押文书,李箴将于明日午后赴顺天府调卷,中途需独自入南市司库取卷三册。”
  
  “……我们,只需安排他‘路遇匪徒’。”
  
  然而,他们没想到。
  
  当夜,李箴便收到了朱瀚亲自递来的一封手札。
  
  封口处仅书三个字:“小心狐。”
  
  李箴拆开一看,眉头紧皱。
  
  第二日,他照常入库取卷,却暗中更改行程,由两位东宫密卫随行,另设一套空马车走原路。
  
  黄昏时,空车果然于东南巷口遭遇袭击,马夫中箭,卷宗被焚——但车内无人。
  
  李箴已安全抵府。
  
  消息传至朱瀚处,他只轻描淡写一句:“果然要杀。”
  
  沈岩问:“下一步怎么办?”
  
  朱瀚低语:“让他们以为杀了李箴,案便能停。接下来……要让他们知道,这案子,不靠人办,而靠‘纸’。”
  
  “我们,要让案卷自己说话。”
  
  三日后,张允返京,带回成德全案新证——
  
  包括主犯尸检未封、地痕新异、口供为假、证人失踪、官仓改账等证据一应俱全。
  
  而更惊人的是——主犯“并未死”。
  
  所谓“自缢”之人,是一名流民假扮。真主犯早已被“密押”,由仓吏严控口供,只为替上官洗罪。
  
  案情一出,朝堂哗然。
  
  朱标立刻上奏,请旨重审,并交御史台参刑部审理不力、顺天府丢案、御史失察三责。
  
  三司皆震。
  
  朱元璋看完奏疏,只笑了一声:“这小子,真敢动了。”
  
  但他没有制止。
  
  因为朱瀚,早已私下递了一道密折,只一句话:
  
  “太子之责,不在为民伸冤,而在执笔书法——让法度之笔,不再为人所挟。”
  
  “臣保,朱标无私。”
  
  朱元璋放下奏章,看向窗外:“那便让他执笔吧。”
  
  而罗文谨收到消息时,整个人瘫坐案前。
  
  祝茂阳呆滞问:“该怎么办?”
  
  罗文谨声音嘶哑:“没想到……他们早就在案前布了‘局中局’。”
  
  “这已经,不是清查旧案了……这是要从‘律’中,将我们拔皮。”
  
  这夜,朱标站于律清司前庭,看着窗中灯火通明,纸卷堆迭如山。
  
  他忽然问顾清萍:“你可知这律卷中,有多少冤魂?”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在木叶打造虫群科技树 情圣结局后我穿越了 修神外传仙界篇 韩娱之崛起 穿越者纵横动漫世界 不死武皇 妖龙古帝 残魄御天 宠妃难为:皇上,娘娘今晚不侍寝 杀手弃妃毒逆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