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千六百七百二十三章 陈老莲
第两千六百七百二十三章 陈老莲 (第2/2页)他有两个厉害的老师,文学师从老乡中的理学大师刘宗周,画技师从浙派三大家之一的蓝瑛。
不过他只跟随蓝瑛学画花鸟,人物不用他教。因为陈洪绶画人物几乎就是天赋异禀,幼年即展露出了极高的绘画天赋。
四岁的时候,陈洪绶到已订亲的岳父家读书,见室内墙壁粉刷一新,便用桌椅做脚手架,在墙上画了一尊八九尺高的武圣关公像,像身拱手而立,栩栩如生,老丈人见了,吓得赶紧下拜。
所以蓝瑛见到了他的人物画作后,赞叹道:“使斯人画成,道子、子昂均当北面,吾辈尚敢措一笔乎!”认为“此天授也。”自愧在人物写生上力不及洪绶,于是从此立誓,不再画人物。
陈洪绶所画人物躯干伟岸,衣纹线条细劲清圆,晚年则形象夸张,或变态怪异,性格突出。
明代至清初是中国版画的黄金时代,尤以萧云从、陈洪绶两位主持画坛的大家之作为最。萧的传世木版画以山水为佳,而陈洪绶则独霸人物画坛。
还长于为文学作品创作插图,能表现出原作人物的精神气质。其画手法简练,色彩沉着含蓄,格调高古,享誉明末画坛,又与当时的顺天崔子忠齐名,号称“南陈北崔”。
其人物画成就,人谓“力量气局,超拔磊落,在仇、唐之上,盖明三百年无此笔墨”,评价比仇英和唐伯虎还要高。
“陈洪绶在人物画上的成就,壮年时已由‘神’入‘化’,晚年则更炉火纯青,愈臻化境。造型怪诞、变形,线条清圆细劲中又见疏旷散逸,在‘化’境中不断提炼。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也创造出一个流派,就是以人物的变形表达内心世界。”翁以钧说道:“这一点上,可比毕加索领先了太多年。”
“好像是这样,那套版画我见过,其中运笔很有特点,大量运用锐利的方笔直拐,线条的转折与变化十分强烈,能恰到好处地顺应衣纹的走向,交代人物的动势。即便是极为短促的线条,也起笔略重,收笔略轻,做到清劲有力,富含变化。”周至回忆道。
“所以呀。”翁以钧点评道:“到了明末,陈老莲的《水浒叶子》,《博古叶子》,《西厢记插图》,《九歌图》,随着叶子牌与书籍遍传天下,其绘写的水浒英雄的画工,西厢记著名段落的画法,以及《屈子行吟图》的屈原形象,以致后世很难脱出他的范畴。”
要这么说起来就的确有道理了,虽然是刻板画,但是由于陈洪绶的风格过于突出,即便是刻板导致大量绘画信息丢失,依旧能以强烈的个人风格打动人,以夸张的人物造型变现出基于深刻精神气质而来的性格特征,除了让画家想象力在此凸显外,还具备了极强的说服性和传递性,哪怕是精气神损失了许多的木刻版,一样叫人过目难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