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千三百三十五章 “微光计划”
四千三百三十五章 “微光计划” (第2/2页)与此同时,那个曾因供应链断裂而焦头烂额的“晶屏光电”李强,则在“星火成长基金”的支持下,启动了一个更大胆的项目——“微光计划”。他利用星火科技授权的底层技术和自身生产工艺,制造出了成本极低、功耗极弱但足够耐用的电子墨水屏标签和简易传感器,像撒种子一样,将其投放到广袤的农田、偏远的牧场、古老的村落。这些“微光”节点,收集着土壤湿度、牲畜健康、手工艺品库存等最原始的数据,通过星链网络汇聚,帮助农民精准灌溉、牧民预防疫病、手艺人对接全球市场。
李强站在一片刚刚安装完传感器的试验田边,对吴浩说:“吴总,我以前只想把屏幕做得更炫、更弯。现在才知道,能让老乡们因为一条准确的气象预警而保住一年的收成,这屏幕发出的光,才是最有价值的。”
开放生态的自净能力和创新活力,开始显现。那些依靠信息不对称和用户沉迷牟利的“数据孤岛”,在“清流”应用的对比和用户用脚投票下,逐渐失去了生存土壤。“暗池联盟”的侵蚀,在一种更宏大、更健康的生态力量面前,显得苍白无力,最终悄然退潮。
然而,宇宙的法则似乎是,解决一个旧问题,总会迎来一个新挑战。
当星链网络连接超过三十亿设备,覆盖了人类社会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时,一个前所未有的、关乎“存在”的议题,浮出水面。
星火科技最前沿的“意识交互实验室”里,一项代号“心桥”的研发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他们基于对脑电波和神经信号的深度解读,开发出了能够捕捉人类模糊意念、并将其转化为初步数字指令的交互界面。最初的应用方向,是帮助重度渐冻人、闭锁综合征患者等无法通过语言或动作与外界交流的人群,重新建立沟通的桥梁。
第一位志愿者是一位才华横溢的画家,因车祸导致全身瘫痪,只有眼球能微弱转动。通过“心桥”系统,他成功地仅凭“想”,就在屏幕上画出了一道歪歪扭扭却充满生命力的蓝色线条。那一刻,在场所有研究人员都热泪盈眶。
但这项技术的潜力远不止于此。它触及了一个敏感而危险的领域——意识的数字化映射,乃至某种程度上的人机融合。
消息不胫而走,迅速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滔天巨浪。伦理学家担忧这会模糊人与机器的界限,消解人的独特性;宗教界质疑这是对造物主权威的僭越;社会学家害怕这会加剧不平等,形成“强化人类”与“自然人类”的鸿沟;而各大科技巨头和军事机构,则看到了其中蕴含的无法估量的商业价值和战略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