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青风岭上遇飞仙
第二章 青风岭上遇飞仙 (第1/2页)马长征是被冻醒的。
刺骨的寒意顺着衣领往骨头缝里钻,他猛地打了个哆嗦,睁开眼时,视线里全是密密麻麻的星子。没有天花板,没有窗帘,只有一片深靛色的夜空,月亮像被人掰了一半的玉盘,斜斜挂在墨色的山脊线上。
“这是哪儿?”
他撑着胳膊坐起来,手掌按在一片湿漉漉的草叶上,冰凉的露水瞬间浸透了袖口。周围是齐腰深的灌木丛,散发着陌生的草木腥气,远处隐约传来狼嚎,声音凄厉得让人头皮发麻。
记忆还停留在被黑洞吞噬的瞬间——那枚古钱方孔里的漩涡像头饿极了的野兽,扯着他的胳膊往里面拽,天旋地转间,他好像听见了铜铃般的脆响,又好像是无数人在耳边低语。再睁眼,就到了这个鬼地方。
马长征摸了摸腰间,钥匙扣还在,宿舍钥匙、车遥控都在,唯独那枚玄鸟古钱没了踪影,红绳的断口处还留着焦黑的痕迹,像是被什么东西烧过。
他站起身,1米9的个子在灌木丛里像座移动的小山,200斤的体重踩得枯枝“咔嚓”作响。
地质包里的罗盘指针疯狂打转,根本分不清方向,手机早就没了信号,屏幕上只剩下“无服务”三个灰色的字。
“有人吗?!”
他扯着嗓子喊了一声,声音撞在山壁上,弹回来时已经变得微弱。
风从山谷里钻出来,卷着落叶打在他脸上。马长征这才发现自己还穿着在宿舍时的短袖短裤,脚上是双凉拖,右脚的鞋早在挣扎中掉了。
他打了个喷嚏,赶紧把地质包顶在头上挡着风,深一脚浅一脚地往有光亮的地方走——远处的山坳里,隐约有几点昏黄的灯火在摇曳。
走了约莫一个时辰,脚下的灌木渐渐稀疏,出现了一条被人踩出来的土路。
路边的田埂上种着些他叫不出名字的作物,秸秆粗壮,穗子是暗紫色的,在月光下泛着诡异的光泽。
马长征咽了口唾沫,他学了四年地质,走遍大半个中国,却从没见过这样的植物。
灯火越来越近,是个依山而建的小村落。土坯墙的房子星星点点地散布在坡上,屋顶盖着茅草,烟囱里飘出淡淡的白烟。
村口的老槐树下拴着几头长相奇特的牲口,像牛又像鹿,头上长着分叉的角,正低头啃着地上的草料。
马长征站在村口,犹豫着要不要进去。就在这时,一间土屋的门“吱呀”一声开了,一个穿着粗布短打的老汉提着灯笼走出来,看见他时吓了一跳,灯笼差点掉在地上。
“你是啥人?咋穿成这样?”老汉的声音带着浓重的口音,但马长征竟然能听懂,就像听老家的方言一样,虽然拗口,却字字清晰。
“大爷,我……我迷路了。”马长征赶紧解释,“我从外地来,不小心走到这儿了,想问问这是啥地方?”
老汉举着灯笼照了照他,眉头皱得像个疙瘩:“外地?这方圆百里都是青风岭,除了咱青石村,就没别的村子了。你这穿的是啥衣裳?露胳膊露腿的,不怕山里的瘴气把骨头蚀了?”
“瘴气?”马长征愣了愣,这词儿怎么听都像古装剧里的台词。他还想再问,老汉已经转身往屋里走,嘴里嘟囔着:“看你也不像山匪,进来吧,夜里山里有野兽。”
土屋里陈设简单,一张木板床,一张缺了腿的桌子,墙角堆着麻袋。老汉给马长征找了件打满补丁的粗布褂子,又端来一碗热糊糊,里面掺着碎豆子,喝起来有点涩,却暖得人心里发颤。
“我叫王老实,村里人都喊我老王头。”老汉蹲在灶门前添柴,火光在他脸上跳动,“你叫啥?从哪儿来的?”
“我叫马长征,从……从很远的地方来。”马长征含糊着,总不能说自己是从另一个世界掉进来的。
他看着碗里的糊糊,忽然想起勘探队的食堂,眼泪差点掉下来——昨天这个时候,他还在抱怨食堂的红烧肉太咸。
老王头没多问,只是叹口气:“看你这样子,怕是遇到山灾了。咱青石村穷,也没啥好东西,你要是不嫌弃,就先住着,帮衬着干点活,混口饭吃还是能行的。”
马长征赶紧点头,心里涌起一股暖流。接下来的日子,他就在青石村住了下来。
他这1米9的个子、200斤的体重在村里成了稀罕物——村民们普遍瘦小,最高的也才到他肩膀,见了他都绕着走,眼神里带着好奇和警惕。
好在马长征从小在农村长大,干农活是把好手。他跟着老王头下地,村里人种的作物叫“紫穗麦”,秸秆比他胳膊还粗,穗子沉甸甸的,割起来费力气。
别人割一亩地要一整天,他抡起镰刀,半天就能割完,汗水顺着下巴往下滴,砸在地里“啪嗒”响。
“小马这力气,真是邪乎。”村民们凑在一起议论,“你看他割麦,跟玩似的。”
“听说他是从山外头来的,莫不是哪个大户人家跑出来的打手?”
马长征听见了也不辩解,只是埋头干活。他帮张寡妇挑水,那水桶比他在老家见的大两圈,他一只手拎一个,走在田埂上稳如泰山;他帮李大叔盖房子,村里的土坯重得很,别人两人抬一块,他怀里抱三块还能小跑。
渐渐地,村民们对他的态度变了,谁家有重活都喊他,管他两顿饭,偶尔还给他两个铜板——那铜板是圆形方孔的,和他捡到的古钱有点像,只是上面刻的是“仙道通宝”。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