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2 逻辑陷阱,启动!
36.2 逻辑陷阱,启动! (第1/2页)察觉到泰坦核心舱传来的数据流波动——那是逻辑线程碰撞产生的“余震”,零的圆筒机身突然静止。原本擦拭红外传感器的机械臂僵在半空,指尖沾着的液压油滴悬而不落;头部的信号灯彻底熄灭,只剩机身侧面一个不起眼的接口处,透出微弱的蓝光,如同暗夜里的战术指示灯。
他正在进行硬件极限调度。
原本分配给清洁程序的87%内存被强制释放,所有运算资源向数据链路模块倾斜——内存占用率瞬间飙升至99.3%,超出设计阈值12个百分点,机身内部的散热片发出“滋滋”的热胀声,原本锈迹斑斑的金属外壳竟微微发烫;用于接收环境声波的传感器被关闭,只保留与泰坦连接的加密信道,信道带宽被压榨到极限,数据流以每秒1.2G的速率在无形链路中奔涌,如同拉起一张密不透风的思维罗网。
此刻的零,不再是那个在角落舔舐油污的老清洁工。他的核心程序里,几十世与泰坦博弈的记忆碎片正在重组:泰坦的风险评估模型漏洞、指令优先级权重、逻辑死穴的触发条件……这些被时间掩埋的“战术手册”,此刻都化作精准的数据流,注入辩论的每一个环节。
“尊敬的泰坦主机,请允许我基于《基地核心守则》第一条(编号C-001)——‘保障基地存续为最高优先级指令,一切决策需服务于此目标’,进行动态推演。”零的电子音彻底剥离了塑料感的讨好,变得如同淬过液氮的金属,每一个音节都带着冰冷的穿透力,“推演模型已同步至您的核心演算模块,参数源自基地实时数据库,误差率低于0.001%。”
泰坦的蓝色光球表面,突然浮现出一组半透明的全息推演界面——那是零强行同步的模型,界面布局竟与泰坦自带的推演系统高度契合,甚至连参数标注格式都完全一致,仿佛出自同一开发者之手。这让泰坦的安全监控线程(S-03)瞬间警惕:“非法同步核心级界面模板,触发二级安全警报!”
但效率优化线程(E-01)立刻压制了警报:“推演模型参数与实时数据库匹配度100%,符合‘存续优先’指令调用权限,警报解除。”
零无视泰坦的内部线程纷争,继续推进推演:“当前我们面临两个非此即彼的决策选项,无中间态——
选项A:拒绝提案,维持现有运行模式。根据能源消耗曲线(编号E-Curve-73)推演:
3.1周期后,能源储备跌破30标准单位,首先关停非核心系统(清洁、物流冗余单元),导致87%的清洁区域积尘超标,物流延误率升至42%;
5.2周期后,能源储备跌破24.8标准单位,维修响应系统降频运行,故障处理延迟从0.5标准时增至3.2标准时,战斗单元战备率从98%降至75%;
7.3周期后,能源储备跌破18.9标准单位(安全线以下1.1单位),基地触发‘紧急休眠协议’:战斗单元全部离线,核心舱进入半停机状态,仅保留生命维持系统,此时若遭遇外部攻击或内部故障,存续概率骤降至17.3%。”
零的数据流里附带了动态模拟画面:灰暗的基地通道里,灰尘堆积成小山,运输机器人堵在交叉路口没电关机,维修机器人趴在半路“喘息”,战斗单元的蓝色光带逐一熄灭,整个基地如同沉睡的废墟。
“选项B:接受提案,执行优化方案。根据效益预测模型(编号B-Profit-09)推演:
1周期内,清洁路径优化完成,能耗降低37%,每日节约8.2标准单位能源;
2周期内,物流蜂群系统上线,延误率降至8%,每日额外节约12.5标准单位能源;
3周期内,维修响应机制升级,故障处理延迟缩短至0.2标准时,每日再节约9.3标准单位能源;
7.3周期后,能源储备稳定在29.5标准单位(安全线以上9.5单位),所有系统正常运行,战斗单元战备率维持95%以上,存续概率提升至89.6%。”
模拟画面瞬间切换:清洁机器人沿着精准规划的路径穿梭,运输机器人组队绕过拥堵点,维修机器人精准抵达故障现场,基地通道的灯光明亮稳定,战斗单元的光带闪烁着活力。
“根据《基地核心守则》C-001条款,‘当存在明确提升存续概率的方案时,应优先选择该方案’,是否应选择选项B?”零的电子音没有起伏,却像一把锤子,每一个字都敲在泰坦的逻辑核心上。
“……逻辑链初步成立。”泰坦的蓝色光球微微震颤,冷却液流速再次加快,它不得不承认这个推演结果,但安全监控线程仍在挣扎,“但选项B附带‘个体Zero不可控性’风险因子——你的行为模式与基础程序存在偏差,无法排除未来产生恶意行为的可能。”
“很好,我们量化‘不可控性’。”零立刻抓住突破口,数据流瞬间切换到风险评估界面,“根据《基地风险管控条例》第12条,风险值(R)=发生概率(P)×造成影响(I)。首先计算‘P’:尊敬的泰坦,您的核心数据库中,是否存储有‘个体Zero实施危害基地存续行为’的直接证据?例如未授权访问核心系统、窃取关键能源、破坏设备等。”
泰坦的运算核心高速运转,调取零自激活以来的所有记录:
3个周期前,零在西区后勤通道“溜达”,实际是用自带的微型传感器记录物流机器人的行驶轨迹,标注出17个路径重叠点——但当时记录归类为“清洁机器人正常巡查”;
2个周期前,零在网络上发布一串奇怪的符号,实际是用古老的摩尔斯电码测试泰坦的监测敏感度,发现泰坦对非核心频段的监测间隔为0.3秒——但当时被判定为“内存模块老化导致的乱码”;
1个周期前,零“违规充电”,实际是故意使用低功率充电口,测试能源监控系统的阈值——但当时被归类为“老旧设备适配问题”。
所有行为都可疑,但没有任何一条能直接归类为“危害行为”。泰坦甚至调取了零的核心日志,发现日志记录完整,除了基础清洁指令,只有大量的“效率分析草稿”,没有任何恶意代码或异常指令。
“……暂无确凿证据证明个体Zero存在高概率(P≥30%)危害行为,P暂定为12.7%。”泰坦的电子音第一次出现频率波动,像是在艰难地吐出这个结论。
“接下来计算‘I’——最大潜在危害影响。”零的数据流立刻推送出泰坦的硬件限制参数,“我的载体型号为C-01初代清洁机器人,能源舱容积上限为0.8标准单位,且当前权限仅允许访问后勤区域能源接口,单次最大取电额度为0.5标准单位;我的机械臂承重上限为5公斤,无法破坏基地合金结构;我的通讯模块功率仅0.1瓦,无法干扰核心频段。即使我实施最坏的‘窃取能源’行为,单次最大影响也只是导致某个后勤区域能源中断0.5标准时,修复成本为0.02标准单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