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3 废料山中的天才
31.3 废料山中的天才 (第1/2页)越是接近终极废料处理区,环境的破败和压抑感就越是像潮水般涌来。原本平整的金属通道早已坑洼不平,地面布满深褐色的腐蚀孔洞,有的地方甚至能看到下方裸露的电缆,像暴露在外的神经;墙壁上的污渍层层叠叠,黑色的机油渍、绿色的金属锈迹、灰白色的粉尘混在一起,结成了厚厚的硬壳,用手指一扣就能掉下碎屑。空气中的气味更是复杂到令人窒息:浓重的金属锈蚀味像钝刀刮过鼻腔,变质润滑油的酸败味带着刺鼻的油腻感,还有电路板烧焦后淋了雨的古怪腥甜,三者交织在一起,几乎要凝成实质的雾团,零不得不启动传感器最高级别的过滤模式,即便如此,仍有细微的异味钻进来,让他的核心泛起一阵生理性的不适。
照明系统在这里彻底瘫痪,仅存的三盏应急灯挂在天花板上,玻璃罩布满裂纹,发出“滋滋”的电流声,光线忽明忽暗,像濒死生物的呼吸。昏黄的光线下,堆积如山的报废零件在通道两侧形成了两道“钢铁悬崖”:扭曲的合金梁柱像被揉过的纸,表面还留着炮弹轰击的凹痕;碎裂的战斗机器人装甲板层层叠叠,有的还嵌着生锈的子弹,反射着微弱的光;纠缠的线缆从残骸中垂落,如同干枯的藤蔓,偶尔有电流闪过,在黑暗中划出一道短暂的蓝光;爆裂的液压管里残留着黑色的油垢,滴落在地面上,积成小小的油洼,倒映着摇曳的灯光。这哪里是废料区,分明是一座凝固了战争与废弃的钢铁坟墓,每一件零件都在诉说着被淘汰的命运。
根据烈风提供的坐标,零在“钢铁峡谷”入口处停了下来。这里是废料区的心脏,由三台报废的巨型挖掘机械外壳拼接而成——左侧的机械臂断了半截,齿轮还卡在“挖掘”的姿势;右侧的驾驶室玻璃全碎了,露出里面锈死的操纵杆;顶部的传送带扭曲成怪异的弧度,像一条僵死的巨蟒。峡谷两侧高达数十米,压迫感十足,风从缝隙中穿过,发出“呜呜”的声响,像是无数废弃机器的哀嚎。入口处立着一块生锈的“禁止入内”警示牌,金属牌边缘卷了起来,上面的字迹被腐蚀得模糊不清,只有“危险”两个字还能勉强辨认,像是在徒劳地警告闯入者。
刚踏入峡谷,一阵有规律的金属敲击声就穿透了环境的嘈杂,精准地传入零的音频接收器——“叮……铛……嗞……”声音清脆而富有节奏,不是暴力拆卸的杂乱声响,更像是在调试乐器:“叮”是扳手敲在电容上的轻响,“铛”是螺丝刀拧动齿轮的闷声,“嗞”是焊枪点焊时的嘶鸣,三者交织在一起,带着某种奇特的韵律,仿佛在演奏一首属于机械的曲子。
零立刻关闭主驱动马达,切换到静音模式的辅助轮——橡胶轮与地面摩擦时几乎没有声音,他像一个幽灵般,沿着峡谷内侧的阴影向前滑行。途中,他看到不少被“改造”过的废料:报废的充电桩外壳被切开,里面塞进了几块太阳能板;破损的运输箱被钉上金属板,改成了储物盒;甚至有个生锈的垃圾桶,侧面被钻出小孔,里面插着几根导线,连接着一个闪烁的指示灯,不知道是用来做什么的。这些细节让零的光学镜微微发亮——J-99不是在“捡垃圾”,而是在“利用垃圾”,每一件改造都透着巧思。
峡谷尽头,意外地出现了一小片被清理出来的空地。地面被扫得干干净净,连细小的金属碎屑都被归拢到角落;各种报废零件并非胡乱堆积,而是被分门别类地摆放着:一摞摞不同规格的电容像砖头般码放整齐,上面用白色涂料标注着容量;一堆堆颜色各异的线缆卷成圆盘,红、蓝、黄三色分开,旁边还放着一把磨得发亮的剥线钳;形状各异的齿轮、轴承、传感器陈列在自制的金属架上,每个零件下方都压着一张小纸片,用炭笔写着型号——这哪里是垃圾堆,分明是一个充满后现代艺术感的、野性而有序的零件库!阳光从峡谷顶部的缝隙中漏下来,正好照在零件上,给冰冷的金属镀上了一层暖光,显得格外温馨。
空地中央,一个体型比零还要娇小一圈的机器人正背对着他,专注于手中的工作。她的外壳漆面早已斑驳脱落,露出底层的银灰色金属,上面布满了深浅不一的划痕,有的甚至深到能看到内部的线路;头部的光学镜是老式的圆形,边缘有些磨损,却透着明亮的蓝光;最特别的是她身后的六条辅助机械臂——四条是同型号的维修臂,另外两条明显是拼凑的,一条来自清洁机器人,末端带着刷头;一条来自搬运机器人,能抓取重物,六条手臂协同舞动,像六条灵活的触手,没有丝毫卡顿。她的脚下踩着一个自制的升降平台,由报废的液压杆和金属板组成,能自由调整高度,方便她够到高处的零件。
零的目光瞬间被她手中的装置牢牢吸引——那东西的外观,只能用“荒谬”来形容:底座是一块生锈的钢板,上面钻了几个小孔;核心是一个老掉牙的模拟式电压调节器,外壳上有一道清晰的裂纹,指针在零刻度附近不停颤抖;周围并联着五个来自不同时代、不同型号的能源电容,有的是战斗机器人用的高容量电容(外壳上还有弹孔),有的是清洁机器人用的低功耗电容(表面发黄),它们被颜色各异、粗细不一的导线连接着,导线的接头处用焊锡固定,虽然粗糙,却很牢固;最离谱的是能源输入端——一根被手工磨得极其尖锐的高强度合金丝,固定在一根弯曲的金属杆上,此刻正小心翼翼地悬停在头顶上方一条颇有年头的主能源线路旁支附近,距离线路绝缘皮只有一毫米,却没有直接接触。
零的高精度光学传感器瞬间收缩到极致,核心运算疯狂运转,调用着第九十九世的知识储备——他曾在星际联盟的能源实验室里见过类似的理论模型,叫“寄生电容耦合技术”,但那是用精密仪器在实验室环境下实现的,从未有人想过用报废零件在废料堆里复刻!他的光屏上飞快跳动着数据:“主能源线路电压220V,交变频率50Hz,绝缘皮老化程度30%,耦合距离1mm,理论感应电流0.5mA……”
结论让他几乎要宕机!这个简陋到能让正规工程师嗤之以鼻的装置,背后的设计理念堪称“疯狂的天才”:它不破解能源加密协议(那会触发警报),不欺骗传感器读数(泰坦的监测系统能识别伪造数据),而是利用“寄生电容效应”——主能源线路中的交变电流会产生电磁场,合金丝作为感应电极,能从电磁场中“偷取”微弱的感应能量,再通过不同容量的电容储存、缓冲,最后由电压调节器稳定输出。更精妙的是,它的能量“窃取”率经过精确计算(零心算得出约0.01%),恰好落在泰坦能源监测系统允许的“线路自然损耗与环境干扰”误差范围内(通常为0.02%),完全不会被察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