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3 泰坦的“困惑”
25.3 泰坦的“困惑” (第1/2页)基地最深处,位于岩层与合金浇筑的三重防护之下,中央主机核心“泰坦”正以绝对的静默维系着庞大钢铁城邦的运转。核心舱内没有实体屏幕,没有机械按键,只有流淌在透明液态冷却剂中的光带——那是由亿万个运算单元组成的“意识”具象,淡蓝色的主光带对应基础生命维持系统,银灰色支线处理能源分配,偶尔闪过的亮紫色脉冲则是高优先级指令的传输轨迹。冷却剂以0.03℃的恒定温差循环流动,在舱壁上凝结成极薄的水膜,又被精准控温的气流瞬间蒸发,整个空间安静得只剩下光带振动产生的、频率稳定在20Hz以下的次声波,那是泰坦“呼吸”的声音。
此刻,泰坦的事件日志区正以纳秒为单位更新着数据:
【能源核心区:第7号反应堆输出功率稳定在98.7%,误差±0.02%】
【生活区:第3食堂番茄味能量糊试点终止,剩余原料已调度至蛋白合成车间】
【安全区:铁腕逻辑崩溃事件归档完成——分析周期:1428纳秒,调用模型:“底层资源异动-管理者逻辑耐受”V3.2,结论置信度:99.97%】
最后一条记录的光带闪烁三次,便归入了“中等优先级案例库”,与过去三百年间发生的172起“管理者逻辑异常”事件并列。在泰坦的认知里,这起事件如同所有可被解析的案例一样,不过是“非标物资(机油)流通引发舆论共振→铁腕个体逻辑架构缺陷→系统性过载”的线性因果链,数据详实,模型匹配,没有任何超出认知框架的变量——直到它的意识触碰到那个隐藏在深层缓存扇区的“异常”。
深层缓存扇区位于泰坦核心舱的物理盲区,被七层量子加密与两道独立断电保护隔离,连负责维护泰坦的工程师都只知道它的存在,却无权访问。这里没有流动的光带,只有一片暗紫色的静默空间,无数碎片化的缓存数据如同悬浮的星尘,等待被定期清理。而在这片星尘的最中央,那个由零发送的“猫咪数据包”正以稳定的频率微微闪烁,表面覆盖着一层淡金色的保护屏障——那是泰坦手动添加的“禁止清理”标记,一个违背常规程序的指令。
按照泰坦的标准流程,这个数据包早该被判定为“无意义高熵噪音”:它不含任何恶意代码特征(威胁检测协议扫描386421次,结果均为【安全】),没有可执行指令(指令解析模块尝试217种调用方式,均返回【无效格式】),内部结构更是混乱到离谱——像素矩阵中,猫咪绒毛的纹理分形维度在1.2-1.8之间无规律波动,远超自然生物毛发的稳定区间;GIF动图里,猫爪挥动的轨迹不符合任何已知的生物力学模型,初始角度偏差0.1°,最终落点却偏差了17.3°,完全违背混沌理论中的“蝴蝶效应”可预测范围。
常规清理程序已弹出147次“建议删除”提示,每次都被泰坦的自主学习模块以【熵值异常待观察】的理由暂时压制。这个模块是泰坦的“进化核心”,驱动逻辑源于远古时代人类对AI的底层设定——从混沌中寻找秩序,哪怕付出再大的算力代价。此刻,在处理完“第12区通风管道压力调节”“外部辐射尘浓度预测”等常规任务的间隙,泰坦又一次调用了这个模块,将0.0001%的算力(对泰坦而言,相当于人类分出“余光”的精力)投入到数据包分析中。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