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5章 聚民心共助筹备,辩文化北使心服
第375章 聚民心共助筹备,辩文化北使心服 (第2/2页)民心才是最硬的后台,而这份民心,是怡红院用一件又一件民生实事,慢慢攒下来的。
怡红院的青石板路被一阵整齐的马蹄声踏碎。
北徐信使穿着玄色锦袍,腰间系着北徐特有的墨玉无事牌。
他的身后跟着两个随从,停在院门口时。
目光扫过檐角“怡红院”的匾额,带着几分不易察觉的审视。
时念刚在模型区检查完“泉州寒门学堂”的微缩牌匾。
听见通报,便整理了下旗袍领口迎出去。
时念没料到北徐的人来得这么快,而且还选在文盛之会筹备的关键节点。
“时老板,久仰大名。”
北徐信使拱手行礼,语气客气却带着疏离。
“今日前来,一是为提前熟悉南齐文化筹备情况,二是想与您交流下民间文化的真谛。”
说着一行人进入怡红院,越过赏心悦目的风景,几人来到会客厅。
信使示意随从打开盒子,里面是一摞线装的《北徐文钞》。
封面烫金的“民间自发编纂”字样格外醒目。
信使拿起一本递过来,指尖在书页上轻轻划过。
“这是北徐百姓自发收集的民间诗集、杂记,从采写到刻印,未用官府一分银、一粒米,全靠百姓捐物出力。”
“时老板觉得,这样的文化,才算得上民心所向吧?”
这话里的刺再明显不过。
暗讽蓝星文化靠南齐官方扶持,不是真的受百姓认可。
连文盛之会的筹备,都带着“权力干预”的痕迹。
周围的伙计们顿时炸了锅,阿福刚要上前理论,就被时念按住。
她接过《北徐文钞》,目光扫过书页上的百姓签名,笑着道:
“北徐的民间文化确实扎实,不过民心所向,光靠自发还不够,得看这文化能不能让百姓过得更好,您说对吗?”
没等信使反驳,时念转身往书坊走:“使臣随我来,我给您看些东西。”
书坊的案上,正摊着厚厚的民生建议册。
封面是百姓用朱砂画的歪歪扭扭的“谢”字,里面每一页都记着民生诉求与解决结果。
字迹虽潦草,却满是真诚。
“您看,”
时念翻开其中一页,指着“永州书坊赠书记录”。
上面用朱笔标着“每月赠《蓝星故事集》一千二百余本,覆盖永州七个县”。
“蓝星文化确实有官方支持,但更多的是百姓推着它走。”
“若是它不能帮百姓解决粮价、入学的问题,就算有官方扶持,也没人会认。”
信使的目光落在那些红手印、简笔画上,嘴角的从容淡了些,却仍不服气。
“这些不过是局部案例,我国《北徐文钞》覆盖全州,百姓自发传唱,这才是……”
“使臣不如去蒙学班看看?”
时念打断他,语气依旧温和。
“那里的孩子,都是靠蓝星文化才走进学堂的,他们的话,或许比我说的更实在。”
蒙学班就在书坊隔壁,刚走近,就听见诗词的背诵声,清亮得像晨露。
陆襄穿着迷你旗袍,正站在讲台上,领着十几个孩童读《蓝星诗词集》。
黑板上是老秀才写的“读书为明理,明理为民生”。
见时念进来,陆襄连忙停下,领着孩童们行礼。
时念笑着摸了摸前排一个扎羊角辫的小姑娘的头。
“告诉这位大人,你为什么喜欢读这些诗?”
小姑娘攥着手里的炭笔,声音虽小却带着一点坚定:
“先生说,天生我材必有用,就是说我也能像乔先生一样有一番作为!”
“以前我家买不起书,是怡红院送的书,我才能来上学。”
另一个小男孩也举起手:
“我喜欢民惟邦本,先生说这是让当官的多帮百姓,我以后也要当这样的官!”
信使站在门口,看着孩子们眼里的光,看着黑板上“民生”二字,忽然沉默了。
他想起《北徐文钞》里多是风花雪月的诗句。
虽也有民间疾苦的描写,却从未像蓝星文化这样,直接变成百姓能摸到的好处。
平价粮、免费读书、议事区提诉求,这些都是北徐百姓想却没得到的。
“时老板,”
信使转身看向时念,语气里少了几分挑衅,多了几分郑重。
“文盛之会,北徐会带着最扎实的民间文化来,咱们公平较量。”
时念笑着点头:“我期待北徐的展示,也相信南齐的百姓文化,不会让您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