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章 雪夜寻踪问报童,巧计破谣护姻缘
第116章 雪夜寻踪问报童,巧计破谣护姻缘 (第1/2页)雪粒子砸在春螺巷的青石板上,碎成细珠,又在寒风里凝成薄冰。
脚踩上去咯吱作响,溅起的冰碴子沾在裤脚,很快冻成了白霜。
时念站在怡红院的朱漆门内,望着巷口那个缩成一团的小小身影。
孩子裹着件单薄的棉袄,在风雪里抖得像片枯叶。
她青布旗袍的开叉处沾了些雪沫,指尖却在袖袋里攥得发烫。
阿福领着报童进来时,那孩子还在不住发抖。
灰扑扑的衣服上满是大块补丁,袖口磨出的毛边里露着冻得通红的手腕。
指关节上裂着几道小口子,渗着点血丝。
他怀里紧紧揣着个油纸包,边角被雪浸湿,里面是半块啃剩的冷馒头。
“念姐,就是这孩子,今日在东市喊得最响。”
阿福的声音放得极轻,怕惊着这明显受了吓的孩子。
报童怯生生地抬头,眼里的光像受惊的小鹿,黑亮的眸子满是惶恐。
见时念正望着自己,他身子一软,膝盖“咚”地就要往青石板上跪。
在街头混久了,他见惯了权贵的冷脸,以为这次免不了要受罚。
时念快步上前托住他的胳膊,掌心触到孩子单薄的肩膀,骨头硌得人发疼。
这孩子瘦得像没长开的豆芽,棉袄里怕是没填多少棉絮。
“起来吧,不用跪。”
她解下自己肩头的墨色披风,裹在孩子身上。
披风里还揣着暖壶,温热透过布料渗过去,让孩子的发抖缓了些。
“进屋说。”
堂屋的炭盆烧得正旺,红彤彤的火苗舔着炭块,映得满室暖烘烘的。
吴婶很快端来碗热姜汤,瓷碗沿冒着白汽,姜汤里飘着两片生姜,还撒了点红糖。
“快喝了暖暖身子,瞧这孩子冻得嘴唇都紫了。”
吴婶把碗递到报童手里,语气里满是疼惜。
报童捧着碗,指尖被烫得直缩,却舍不得放下,小口小口地啜着。
姜汤的辛辣混着红糖的甜,顺着喉咙滑进胃里,暖得他眼眶发红,冻得发僵的鼻尖慢慢有了知觉。
“别怕,我不会伤害你。”
时念坐在孩子对面的矮凳上,声音温和得像炉边的光,连语速都放慢了。
“我就是想问问,找你散播流言的商人,当时跟你说了些什么?”
孩子的睫毛上还挂着水汽,闻言攥紧了空碗。
“他、他给了我五两银子,说让我去东市、西市喊……”
“喊怡红院妓子攀附温家,还让我把小报往茶馆、酒楼的桌子底下塞,说越多的人知道越好。”
五两银子。
时念心头微沉。
对在街头卖报、一天赚不到十个铜板的孩子来说,五两银子够买半车粮食,抵得上他大半年的嚼用,也难怪会动心。
“那商人长什么样?你还记得吗?”
时念追问,指尖在膝头轻轻敲着。
报童皱着眉使劲回想,小脸皱成个核桃,努力拼凑着记忆。
“中等个子,穿件灰扑扑的棉袍……说话带着江南的软口音,左眼角有颗黄豆大的痣,笑的时候痣会跟着动。”
左眼角有痣,南方口音。
时念在心里记下这几个特征,又问:“他有没有说自己住在哪?或者跟你约了后续见面的地方?”
孩子摇摇头,把空碗往怀里抱了抱,像是想留住碗底的余温。
“他说事成之后,三日后在城隍庙后门碰面,再给我二两银子……”
“可、可我今早听茶馆里的人说,您要查这事,我就不敢去了,怕被抓。”
时念望着他冻得发紫的嘴唇,对吴婶道:
“吴婶,去取两匹新棉布,再包两斤糕,给孩子带回去。”
报童猛地抬头,眼里满是诧异,声音都变了调:
“您、您不罚我?我、我帮他散播了坏话……”
“罚你能让流言消失吗?”
时念笑了,眼角的细纹在火光里格外柔和。
“你只是被人用银子勾住的小棋子,根本不知道那些话会毁了一个姑娘的婚事。”
“往后要记得,有些银子拿了会烫手,不该做的事,给再多银子也不能碰。”
她从袖袋里取出块碎银,放在孩子面前。
银子约莫有二两重,在灯光下闪着光。
“回去给家里买些过冬的炭和粮食,……”
后面的话报童没听清,她愣愣望着那块银子,又看看时念温和的脸,忽然埋下头。
他的肩膀剧烈地抽动起来,眼泪砸在空碗里,溅起细小的水花。
见多了权贵的白眼、商户的呵斥,还是头一次有人给他披暖披风、递热姜汤,甚至不怪他犯错,还送他银子和粮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