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异空间研究
第二十一章 异空间研究 (第1/2页)“蓝光武器”那近乎规则层面的抹杀效果,在击退强敌的同时,也像一把钥匙,不经意间撬动了某种更深层、更禁忌的大门。战后分析数据时,秦妤首先发现了异常——在“相位剥离光束”激发并作用于目标的瞬间,基地内所有高精度空间监测设备,都记录到了极其短暂但无法忽视的、不属于已知任何能量频谱的波动涟漪。
这种波动,与“星灵能量”同源,却更加晦涩、古老,仿佛来自另一个维度的回响。
“是空间夹层?还是……平行世界的缝隙?”苏蔓殊盯着那不断重复播放的、代表异常波形的扭曲线条,眉头紧锁。一个更大胆、也更危险的课题,自然而然地浮出水面——异空间研究。
“蜂巢”实验室的深处,一个被层层能量屏障和空间锁单独隔离的新区域被开辟出来,命名为“界域之间”。这里的气氛比主实验室更加凝重,空气中仿佛都漂浮着未知的尘埃。
研究的开端,依旧是逆向工程。那枚从“破晓之光”小队长手中缴获的“便携式短程空间稳定器”,以及暗影议会“清道夫”使用的、能制造空间粘稠感的装置,成了最珍贵的样本。秦妤带领团队,以近乎考古的精细度,拆解、分析着它们内部复杂到令人头晕目眩的能量回路和符文结构。
“它们并非‘创造’或‘打开’空间,而是通过特定的能量频率,去‘干涉’和‘调制’现有空间的‘张力’和‘褶皱’。”秦妤得出结论,这为理解异空间的存在形式提供了初步方向。
傅沉舟的作用再次变得不可替代。他不再仅仅提供数据,而是直接成为了“探测仪”。在高度屏蔽的“界域之间”内,他需要进入深度冥想状态,主动引导自身那股“异常”的精神力,去感知、去触碰周围空间那看不见的“纹理”和可能存在的“薄弱点”。这个过程极其凶险,稍有不慎,他的意识就可能被混乱的空间乱流撕碎,或者……迷失在某个未知的维度夹缝中。
有好几次,傅沉舟在冥想中突然脸色煞白,身体不受控制地颤抖,仿佛在与无形的巨物对抗。苏蔓殊不得不强行中断实验,用自身精纯的能量帮助他稳定心神。两人之间那种超越言语的默契,在这种极端情境下,变得愈发深刻。
姜月漓的研究方向则偏向于生命层面。她开始尝试培育一种对空间波动极其敏感的、源于某种星界浮游生物的变异菌株。她设想,如果能成功,这种“空间指示菌”或许能像指南针一样,指向空间异常点,甚至勾勒出不可见的空间结构。
沈天佑的商业头脑再次找到了用武之地。他没有直接参与研究,却敏锐地意识到,哪怕是最初级、最不稳定的空间干涉技术,也蕴含着无法估量的价值——不仅仅是军事。他悄悄搜集着全球范围内关于“超距传送”、“空间压缩”等领域的商业需求和前沿动态,为将来可能的技术转化做着准备。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