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冰层下的暗流
第十六章:冰层下的暗流 (第1/2页)那场发生在办公室、短暂却如同惊雷的拥抱,像一道无形的分水岭,将谢艳玲与林镇钦的关系划入了新的领域。表面上,一切似乎并无不同。他依旧是那个冷静自持、要求严苛的林总,她也还是那个兢兢业业、力求完美的谢助理(或者说,项目副组长)。工作照常推进,指令清晰明确,交流简洁高效。
但有些东西,确实不一样了。
谢艳玲发现自己无法再像以前那样,纯粹地将林镇钦视为一个冰冷的“合伙人”或“上司”。当他靠近时,她会不自觉地留意到他身上那股熟悉的冷冽气息;当他说话时,她会下意识地去捕捉他语气里可能隐藏的、哪怕一丝一毫的异常;甚至当他只是沉默地坐在书房另一端处理文件时,她也能清晰地感受到他的存在,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搅动着她的心绪。
她开始在他面前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紧张,这种紧张不同于以往对权威的敬畏,而是一种掺杂了羞涩、期待和一丝慌乱的情绪。她努力掩饰,用更加专注的工作状态来武装自己,但偶尔眼神的交汇,还是会让她心跳失序。
林镇钦似乎也察觉到了她的变化。他看她的目光,不再是纯粹的审视和评估,偶尔会多停留几秒,那深邃的眼底,仿佛有暗流涌动,复杂难辨。他不再轻易用那些冰冷刻薄的话语敲打她,甚至在一次她因连续加班而差点在汇报时出现疏漏后,他只是皱了皱眉,说了句:“注意休息,效率比时长更重要。”
这近乎关怀的话语,让谢艳玲受宠若惊,也更加心乱如麻。
她试图厘清自己对他的感情。是依赖吗?是感激吗?还是……在日复一日的并肩作战和那次生死相依的危机中,滋生了不该有的情愫?
她不敢深想。那条名为“交易”的界线依然横亘在那里,提醒着她最初的初衷和彼此的身份。她怕一旦越界,会打破眼下这来之不易的平衡,会让自己再次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
就在谢艳玲为自己的心绪所困扰时,新的挑战接踵而至。
“素心”项目第一阶段成果显著,尤其是成功抵御黑客攻击并完成核心数据图谱初步建模的事迹,在集团内部小范围传开,谢艳玲的名字开始被更多高层注意到。林镇钦顺势将她推到了更前沿的位置,让她独立负责一个与“素心”品牌焕新相关的、规模不小的市场推广策划案。
这无疑是一个更大的舞台,也是更严峻的考验。推广方案需要直面市场和消费者,任何闪失都会被无限放大。
谢艳玲深知这一点。她强迫自己将那些纷乱的情感暂时压下,全身心投入到新的任务中。她带领团队做了大量的市场调研,分析了无数竞品案例,提出了一个大胆而新颖的推广理念——不再强调“素心”的古老与传统,而是主打“科技唤醒草本能量”,通过一系列线上线下联动的沉浸式体验活动,向年轻消费者展示一个全新的、充满活力和未来感的“新素心”。
方案提报会上,她自信从容,条理清晰,用详实的数据和极具创意的视觉呈现,征服了在场的市场部高管。连一向挑剔的市场总监也忍不住点头表示认可。
然而,就在方案即将拍板定案的前夕,一个意想不到的阻力出现了。
阻力来自林氏集团内部,一位负责品牌公关多年的元老级副总裁,姓王。王副总以作风保守、注重“品牌调性”著称,他对谢艳玲提出的“科技感”、“年轻化”改造方向提出了强烈质疑。
在一次由林镇钦主持的高层协调会上,王副总扶了扶金丝眼镜,语气沉稳却带着不容置疑的权威:
“林总,谢组长的方案,创意是可取的,但过于激进,甚至可以说……冒险。”他看向谢艳玲,目光锐利,“‘素心’这个品牌,之所以有价值,就在于它数十年积累下来的‘厚重’与‘信赖’。如果我们贸然给它贴上‘科技’、‘年轻’的标签,会不会让原有的核心客户感到困惑甚至背叛?品牌资产的流失,后果是灾难性的。”
他顿了顿,意有所指地补充道:“而且,推广方案关乎集团整体形象,需要慎之又慎。将如此重要的项目交给……经验尚浅的同事全权负责,是否有些欠考虑?”
这话语里的质疑,不仅针对方案,更直接指向了谢艳玲的能力和资历。会议室里的气氛瞬间变得有些微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