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章:咸阳棋局与格物新篇
第58章:咸阳棋局与格物新篇 (第1/2页)太尉府长史的官邸,坐落在咸阳宫阙的阴影之下,虽也轩敞,却少了安西都护府的辽阔与杀伐之气。院中不再有操练的士卒,只有几名垂手侍立的仆役,安静得能听见风吹过庭前古柏的沙沙声。李默站在书斋窗前,望着窗外被宫墙切割开的一方天空,手中无意识地摩挲着一枚温润的西域和田玉印钮——那是安西旧部程椽命人快马送来的,附信只言安西一切安好,望都护……望长史保重。
都护。长史。一字之差,天壤之别。
明面上,他李默已是帝国武官之首太尉的副贰,秩中二千石,更兼领新设的大秦格物总院令,爵至彻侯,假黄钺,荣宠至极。始皇在麒麟殿上,当着文武百官的面,盛赞他“拓土万里,格物开先,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然而,将他从经营得铁桶一般、手握实权的安西都护府调离,安置在这看似显赫却无直接兵权的太尉府,其间的帝王心术,如同这咸阳冬日的薄雾,看似清淡,却无处不在,沁入肌骨。
飞鸟既尽,良弓自当藏于府库。
“老师,”一个清朗的声音在身后响起,打断了李默的思绪。是他的学生,也是如今格物总院最年轻的博士,苏珩。苏珩原是安西工坊的匠学奇才,被李默一手提拔,此次回京,也随他进入了格物总院。“总院那边,各科博士都已到齐,等候老师训示。”
李默转过身,脸上的些许怅然已消失无踪,恢复了平日的沉静。“走吧。”
大秦格物总院,设在原少府属下一处闲置的官署,经过紧急修缮扩建,已初具规模。大门匾额上“格物致知”四个鎏金大字,乃是李斯亲笔所题,笔力雄健,却也让李默心中暗自冷笑。这老狐狸,一面在朝中不断暗示他“权柄过重”,一面又在这些地方示好,真是滑不留手。
议事堂内,济济一堂。有从将作少府、各郡工官抽调来的能工巧匠,有被李默“格物之学”吸引而来的百家学者,甚至还有几个原本在钦天监不得志的星象官。这些人,便是李默未来在咸阳立足,乃至撬动整个帝国的根基。
李默没有多余的寒暄,直接步入正题。他站在一幅巨大的、绘有已知世界疆域的羊皮地图前(此图融合了秦朝地理认知、西域使团带回的信息以及李默来自现代的模糊记忆),目光扫过众人。
“陛下设此总院,旨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强兵富国,利泽万民。”李默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力量,“以往,匠作之术,多为口传心授,秘而不宣,故难精进,易失传。自今日起,格物总院首重一事:立标准,著典籍,广传授!”
他提出了格物总院的三大核心任务:
一曰“度量衡定天下”。不仅要统一器物制造的尺寸、重量标准,更要建立一套精确的计时、测温、测压体系。他拿出了利用摆锤原理设计的“标准计时器”草图,以及基于水银膨胀的“寒暑表”概念,要求相关博士立即着手研究。
二曰“格物典籍编修”。将现有的、以及未来研发的所有技术,从高炉炼钢、水力应用,到燧发枪制造、基础化学,乃至农具改良、医药提炼,全部以统一的格式记录、整理、编纂成册,形成可以传之后世的《大秦格物丛书》。
三曰“格物之学育人”。打破门户之见,在总院内设“算学”、“力学”、“化学”、“博物”等科目,面向天下招收有潜力的年轻学子,系统传授格物知识,培养新一代的技术人才。
这三条,条条都指向一个目标:将技术从个人掌握的经验,转变为可以复制、可以传播、可以发展的系统科学。这无疑触动了将作少府等传统官署的利益,也挑战了“重道轻器”的旧有观念。
李默话音刚落,一名原属将作少府的老匠宗便忍不住开口:“李总院令,技艺之道,在于匠心独运,火候手感,存乎一心。若尽数书于竹帛,恐匠人懈怠,技艺流于浅薄,更恐……秘法外泄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