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二章:都护新政与格物狂想
第五十二章:都护新政与格物狂想 (第1/2页)西极使团的旌旗消失在西方地平线,带走了安西都护府上下的殷切期盼,却也留下了更为沉重的责任。李默深知,探索未知固然激动人心,但夯实根基、将已掌控的西域彻底消化吸收,才是支撑帝国长久西进的基石。他不能将所有精力都寄托于远方的使团,必须利用这段宝贵的时间窗口,在内部推行更深层次的改革与发展。
都护府的行政机器在他的意志下,以前所未有的效率高速运转起来。一系列着眼于长远、旨在增强安西自身“造血”能力和科技实力的新政,陆续颁布实施。
第一,兴教化,定人心。
李默认为,欲使西域长治久安,必须进行文化层面的融合。他下令在宣威城及楼兰、车师等主要城池,设立“官学”。不仅招收秦人子弟,也向归附的胡人贵族乃至平民子弟开放。教学内容以秦篆、雅言(官方语言)、算术、基础律法为主,旨在培养一批通晓秦语秦文、认同帝国秩序的新生代。同时,他并未强行取缔当地语言文字和风俗,而是采取“双语并行,潜移默化”的策略,由译官司和格物院负责搜集、整理西域各国的史诗、传说、历法、医药知识,存录研究,以示尊重。
第二,大规模屯田与水利建设。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是铁律,对于深处内陆的安西更是如此。李默动用军队和雇佣劳力,在弱水流域、疏勒河下游等适宜农耕的区域,开展了大规模的军屯与民屯。他利用系统兑换的【基础水利工程学】,指导修建了一批引水渠、坎儿井(借鉴当地技术并改良),极大地提升了抗旱能力和耕地面积。新引进的苜蓿被广泛种植,既肥田,又为日益增长的骑兵和运输驼马提供了优质饲料。葡萄、石榴等经济作物也开始在官营庄园试种,为未来的酿酒等产业打下基础。
第三,深化矿产勘探与工坊扩张。
安西工坊不能只停留在宣威城。李默命令格物院组建专业的勘探队,配发改进的勘探工具,深入天山南北、阿尔金山等地,系统性地寻找并评估煤矿、铁矿、铜矿、乃至玉矿的资源储量。在确认资源丰富且位置关键的地区,开始规划建设分坊,就地取材,生产工具、武器零部件,减少对漫长后勤线的依赖。同时,官营的玉石开采和初步加工作坊也建立起来,将和田美玉这一重要资源牢牢掌控在都护府手中。
第四,建立西域情报网络。
都护府的情报来源不能仅靠商队和使团。李默指示兵曹与译官司合作,着手建立一个覆盖主要商路、关键城邦的情报站系统。以驿站、客栈、甚至商队为掩护,安插耳目,定期收集西域各国的政治动向、军事调动、物价波动、以及关于更西方世界的流言。这套网络将与西极使团传回的信息相互印证,构成都护府决策的重要依据。
然而,在所有新政中,李默投入心血最多、也最寄予厚望的,乃是格物院的跨越式发展。手握五万八千点巨额积分,他决心不再局限于眼前的需求,而是要开启一些足以改变未来的前瞻性研究项目。
他将格物院的精英力量分为数个小组,分别攻关不同的方向:
“神农”小组:专注于农业科技。除了推广新作物,李默耗费4000积分兑换了【基础植物杂交与选育原理】、【土壤分析与肥料科学(初级)】。他指导小组成员尝试对西域本地的小麦、大麦进行选育,并研究利用草木灰、牲畜粪便制作更高效的土制肥料,旨在从根本上提升粮食产量。
“璇玑”小组:专注于天文学与精密仪器。借助【精密测绘与天文导航技术】的知识,他们开始尝试制造更精确的星盘、改进漏刻(计时工具),并记录西域与中原的星象差异,为未来的历法修订和更远距离的导航积累数据。
“金火”小组:这是工坊技术的核心。李默投入8000积分,兑换了【小型高炉设计与高温耐火材料制备】、【初级合金冶炼概念(铜锡铅)】。他指导工匠们尝试建造比现有高炉温度更高、效率更好的炼铁炉,并探索不同比例的青铜合金,以期获得性能更优异的铸炮材料和工具钢。他甚至提出了研究“焦炭”替代木炭的可能性,虽然短期内难以实现,但指明了方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